(网络图片)
又是一年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青节,是传统四大节之一。《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融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吾族追求“天、地、人”和谐合一、顺应天时地宜的思想。
经千百年流传演化,清明节被被赋予两大主题,一是礼敬先人,缅怀逝者,慎终追远。凡其时也,禁火扫墓,焚香点蜡,寄托哀思,冥冥中似能与逝去的亲人沟通对话。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愉悦身心。尤其在古代,清明有踏青游、荡秋千、打马球、插柳条等仪式活动,是一个生机蓬勃的节日。所以有人说,清明这日,一半是亡者的祭典,另一半则是生人的喜悦。
在古人笔下,清明既是肃穆悲伤的,“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高翥),又是清丽明朗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在情绪上或是二者兼具的,“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李煜),“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吴文英)。在明朝张岱的记述中,清明则是闹热异常的,《扬州清明》载曰,“扬州清明日,城中男女毕出,家家展墓。轻车骏马,箫鼓画船,转折再三,不辞往复…是日,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踘;茂林清樾,劈阮弹筝。浪子相扑,童稚纸鸢,老僧因果,瞽者说书,立者林林,蹲者蛰蛰。日暮霞生,车马纷沓”,其情其景,如在眼前。清明又是特别容易触景生情的,宋代黄庭坚《清明》诗云:“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现代作家笔下,清明亦呈现出多样情态。散文大家丰子恺《清明》写到,“清明扫墓照理是悲哀的事,所以古人说:鸦啼雀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又说: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然而在我幼时,清明扫墓是一件乐事。人们借佛游春,我们是借墓游春”,“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中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作无上的乐事。”另一散文大家周作人《山头的花木》写到,“清明一到,妇女儿童欢天喜地,穿得漂漂亮亮去上坟,无形中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在另一篇描写绍兴风情的《上坟船里》又说,“清明前后扫墓时,差不多全家出发,旧时女人外出时颇少,如今既是祭祀,并作春游,当然十分踊跃。扫墓时候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草紫苗鲜作夕供,船头满载映山红。”他还记述扫墓的食事,墓前供十大碗菜,八荤两素,所谓“十碗头”。
清明之节,既有祭奠追怀而泪洒坟茔的悲情,也有春游踏青而赋予的欢乐,死亡与新生交织、欢乐与伤情共存,似可看作清明所折射出的生死观与生命观。而说到生与死,王小波说,“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歌德的话或许更为深刻,“死,使善者坚强,使智者认识生,教他如何行动。死使智者和善者永生”。
壬寅年清明草记
千阳,甘肃秦安人,现居北京。喜阅读,爱运动。偶作小文,嘤求友声。抬头就能仰望晴空
顾问(姓氏笔画为序):王传明刘东方张军范清安臧利敏
特约评论:卢军刘广涛阿勇张厚刚
总编:踏清秋
主编:姜敬东
执行主编:宋昌敬
责任编辑:马美娟国晓宁若雪心禅特约主播:虹逸
《山石榴》编辑部聊城市文联、市作协重点扶持公号
平台宗旨:荐精品推新人弘扬正能量
投稿邮箱:SSL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