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优势 >> 正文 >> 正文

丁尚宏走近鲁迅,让思想爬个坡乐者电商发布

来源:阮 时间:2022/11/18
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http://m.39.net/pf/a_5478838.html

走近鲁迅,让思想爬个坡

作者丁尚宏

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今年我校要求老师们在读书日期间每人向学生推介一本书并写出推介理由。我发现在学校宣传栏张贴的近本推介书中没有一位老师推介鲁迅的文章(其中包括我)。这个现象令人惊诧。这说明教师群体中平日读鲁迅的作品不多,更不用提如何引导学生走近鲁迅了。

客观上讲,鲁迅写作生活的年代离我们比较远了,刚刚倡导“文学革命”,提倡写白话文。而鲁迅先生的白话文在语言上又是文白夹杂,读起来的确有些晦涩难懂,再加上那些迂回曲折的句式和游弋的语感,所表达的含义复杂而多义等因素,就导致了今天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被束之高阁。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当下流俗文化、快餐文化、网络文学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部手机就能办到。可是我们仔细想一想:若是长时间让一些浅薄的低俗的意识塞入我们的头脑,那么我们的心灵就得不到净化,思想就得不到提升,精神也得不到升华。长此以往,我们情感的土地就会板结,精神的田园就会荒芜,何谈国民整体素质的再次提高?

其实,我们语文老师在平日的教学研究中也接触过或教过像《祝福》《拿来主义》《故乡》《社戏》等十几篇鲁迅的文章,但总体上还是为应试而教学的成分占了不少,真正能够结合着时代背景深入探究其思想内涵的还是不够到位,课后有计划的去推荐其相关作品的也是少之又少,这就出现了对鲁迅先生“敬而远之”的现象。我作为一名在一线教学36周年至今仍在反思语文教学的教育战线上的“一匹老马”,抱着对后代负责人的态度,还是想呼吁这种现象必须得改变。而要切实的改变就得先从语文老师开始,其他老师、家长、朋友积极参入。首先让自己先改变一下自己,从喜欢入手,再慢慢的读一篇、二篇、三篇……兴趣接着就来了,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自然就会受其爱国忧民思想的熏陶,随着阅读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自己的思想就会慢慢爬坡。

我比较系统的去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杂文等作品还是从观看了电视剧《觉醒年代》开始的,该连续剧对我的思想触动很大。其中最早的一批中国人,如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周樟寿(鲁迅的原名)、毛泽东、蔡和森等等,他们是中国最早觉醒的一代人,是这些极少的先知先觉者、中国的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首先“呐喊”起来,并进行伟大艰辛的探索。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是一个什么时代呢?那是一个弱肉强食、有强权无公理的时代,是一个良心枯萎、廉耻丧尽的时代,是一个竞于物利、冷酷残忍的时代,是一个数千年的文明积累无法挽救国民麻木萎靡现状的时代,当时没有多少中国人对未来充满热切渴望,如同农民无法预测天象只能听天由命一样。即便是志士的流血与精英的呐喊也唤不醒无边无际的死气沉沉的原野。到处是牛车在深深的车辙中挪移,还有低矮的草屋和饥饿的孩子。因为有着惊人的忍受精神苦难和肉体痛苦的能力,那时的中国人能“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的坐很长时间”,无论街巷与乡村,到处都可以看见这种无所事事的沉默,而沉默者的脸上是那种“麻木的、呆滞的神情”,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什么叫无助与绝望。是的,这个古老的国度,已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步履蹒跚地徘徊在永远的日出日落中。

在这样的一个大时代背景下,鲁迅先生作为革命的“斗士”,用文学当刀枪,以创办《新青年》刊物作为战场,劈头盖脸的就向封建旧文化砸去,直戳国民的精神神经,用语言文字唤醒了一批批有政治觉悟的中国青年。按说,人的一生中能称得上是伟大的文学家,且有“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的高尔基”(史沫特莱在《中国的战歌》语),这些称号评价就已经够伟大的了,可是比这更伟大的就是作为思想家的鲁迅。当时新文化运动席卷神州大地,鲁迅先生在《新青年》这块阵地上开始了铁屋子里的呐喊,他作为“精神界的战士”,被曹聚仁称为“千百年后的嵇康、阮籍的知己”,又被刘半农概括为“托尼思想,魏晋文章”。就连在文学观念上一向与鲁迅有笔墨之争的成仿吾先生在鲁迅年9月25号逝世时,旋即写了一篇纪念文章,赞扬鲁迅先生的作品揭露了时代的黑暗,充分肯定了其政治意识达到了其时代的“最高水准”。年10月19日,毛泽东到陕北公学演讲,表彰“鲁迅精神”,将鲁迅称为“新中国的圣人”,称赞他富于“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而特别指出“尤其是他的晚年”,“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化的”。鲁迅在行文与行动上保持着昂然挺立的姿态,并用充满着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激情去提倡“任个人而排众数”,“尊个性而张精神”的“立人”精神。他用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去叫醒尚不觉悟的还依旧沉睡在“铁屋子”里的国民,这是何等的伟大与崇高!他的思想就是我们的民族魂,他能让世人警醒,换一个角度去打量我们所熟悉的世界。他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可见他是很重视中华民族的血脉的。但他又重视世界的新潮,使民族血脉与时俱进,变得更加恢弘壮阔。

读他的书,又是读他的人。鲁迅的书是大海,浩瀚无边;他的人是高山,雄伟壮丽。他的书和他的人是读不完、说不尽的,“须仰视才见”,读他的小说如《一件小事》,欲读欲感觉鲁迅同样拥有小说中既“无银子”更无“面子”只能“坐在路边赤膊捉虱子”的人力车夫愈走愈高大的形象。读他的杂文,就像闪电,划破浓郁的黑暗,发出独立而清醒的声音,这就是启蒙。在杂文集《坟》中,鲁迅将自己的画作“猫头鹰”,置于《坟》的扉页上。沈尹默回忆说,有人给鲁迅起绰号就叫“猫头鹰”。他写小动物,写野草,细心的读者就会发现,他注重人与自然的联系。尊重个性,崇尚个性,保护弱小,万物平等。他的七言律诗《自嘲》中有一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寥寥的十四个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想想当下,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在过分强调娱乐消费的流俗文化的今天,有不少人精神空虚,胸中无利器,心中没信仰,且已经趋于世俗、粗鄙还在人前人后自我感觉良好。整天价刷视频、玩抖音,就连小孩子也跟着大人浸染在这种无价值无思想的低俗文化中,不能自拔。相比之下鲁迅那种批判性的深度思考,是有助于人们从灵魂的深处去拯救民族文化滑坡的。所以,我们走近鲁迅,多读一些他的文章,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深邃一些,精神得到升华一些,意识更加清醒一些。

正值今年鲁迅先生周年诞辰之际,也算是写了一点文字作为纪念吧,中宣部部长在纪念会上说:“要学习弘扬鲁迅先生关切国家命运,担当时代使命的精神。”是的,作为要当“大先生”的老师们,身在教学一线更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鲁迅的作品来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阅读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散文、杂文、传记,让其爱国情怀渗透到青少年的血液中,把爱国种子埋在每个学生心灵深处。

最后推荐两部经典著作:第一部是《明暗之间:鲁迅传》,日本作家丸尾常喜著。时间跨度从鲁迅出生一直到去世,以鲁迅生活的城市为线索展开论述。通过对大时代氛围的捕捉还原其内心变化,描绘了鲁迅面对原生家庭的束缚、留学生活的寂寞、职业生涯的苦闷、朋友的离世、兄弟的反目、包办婚姻与真切爱情的纠结时所拥有活生生的软弱和痛苦。在“斗士鲁迅”形象背后描绘出生而为人的种种困境,以及从这种困境中生长出的悲壮勇气。第二部是《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作者是年以记者身份来中国的埃德加斯诺编译的。本书分上下两部,其中第一部翻译的就是“鲁迅的小说”,选译了《药》《一件小事》《孔乙己》《祝福》《风筝》《论“他妈的”》《离婚》等十篇作品,并有一篇鲁迅生平。美国作家斯诺说,从作品中“看到了一个被鞭笞着的民族的伤痕血迹,但也看到这个民族倔强高贵的灵魂。”

当下网络化、娱乐化文化充斥低级庸俗的文化,那么有何办法让自己的心灵保持一片净土,让自己的精神田园不再荒芜?阅读经典、开展整本书的阅读,尤其是要多涉猎鲁迅的作品是最好的办法之一,我们老师要有意识地与流俗文化保持距离,主动给自己的思想设置“防火墙”,自觉地远离那些既无聊又浪费生命的搞笑视频、抖音、自媒体等,多读纸质的名著,让自己生活充实一些,走近鲁迅,阅读其作品,让我们自己的思想慢慢爬个坡。

(作者为高密三中教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7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