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优势 >> 正文 >> 正文

魏晋文化承秦汉启唐宋,堪称中国式文艺复兴

来源:阮 时间:2022/11/15

提到魏晋时期,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乱。为什么乱?因为三国是一个混乱的大战场,三家归晋以后,西晋只维系了短短50年的时光,中原再次变成了一个大战场。

除此以外,我们对魏晋时期,似乎一无所知。其实魏晋时期不仅有战场,还有文化,而且魏晋文化,堪称是中国版本的文艺复兴。

魏晋前端是秦汉文化,魏晋后端是唐宋文化。魏晋时期承载了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一、先秦时期的文化精髓,其实是一种思想上的自由。

不少人推崇先秦文化,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先秦文化如此吸引人么?是因为他们百家齐放,还是因为他们思想繁盛?其实都不能全面概况。

先秦文化之所以值得尊重,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们拥有一种自由的思想。正是因为在这种思想自由的氛围中,才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状态,才会有各种文化硕果的出现。

每一家的思想都是自由的,没有任何的规定和约束。所以那也是文化大爆炸的一个时代,诞生了太多优秀的文化。

孔孟的儒家文化,教育人们讲究仁义礼智信,讲究学而时习之,讲究言必信行必果等一系列的文化硕果。老庄的道家文化,讲究一种无为而治,讲究夫唯不争,天下莫敢与之争的高深境界,讲究自我修为的重要性。韩非子的法家文化,讲究法令的严格执行,讲究依法治国的重要性,讲究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的事实。除了这些还有墨家、纵横家等等,这些文化堆积在一起,就好像是一种上天的馈赠,不管后世的我们去如何做出选择,而他们早就已经准备好了。

而这些文化的发展过程,全部都是充满自由的,他们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反倒是他们开始制定一些条条框框。

二、秦汉文化是在努力把文化思想给框起来。

秦始皇一统六国以后,忽然发现大家都太有文化了,百家争鸣的状态导致每个学派都有大量人跟从,这是一件好事么?当然不是。

秦始皇讲究统一,不光要统一六国,还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轮子、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等等,当然对文化,秦始皇也不会心慈手软,他也想统一文化。

可惜统一文化这一重任实在是很难办到,没有个三五十年的经营,是无法看到成效的。而秦始皇的秦朝只维系了15年的时间,所以一切都白搭。

就算他焚书坑儒,也没能起到灭亡儒家的作用,反倒是让儒家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到了汉朝时期,情况发生了转变,汉朝前期的皇帝们喜欢老子的无为而治,百家争鸣的状态依旧存在。

可是汉武帝时期,在董仲舒的努力之下,他开启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事业,使得儒家学派,成为一家独大的国学。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畤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襢,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汉书》

秦始皇没有完成的重任,在汉武帝手里,却有了一些起色。他首次兴办太学,以国家大学作为传播思想的重要媒介,努力推广董仲舒改良后的儒学,从而使得文化趋于统一。

这件事从封建社会的角度来说,是一件有作用的事情,毕竟封建社会需要统一的思想文化,以此巩固皇权。

可是从文化的发展上来说,其实这么做并不一定是有好处的。毕竟在一种统一的模式之下去发展文化,文化的发展方向,你一眼就能看到边。

所以到了汉朝末年,维护文化自由的那一帮人再次出现了,阮籍猖狂,嵇康抚琴,他们正是那一帮为了恢复先秦文化思想的自由,而奋斗的人。

三、唐宋时期的文化,则有了框架和格式。

我们读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你读一篇看不出来,读十篇可能看得出来,读上一百篇的话,一定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那就是唐宋八大家的文章,都是有格式框架的。怎么写开头,怎么承上启下,怎么结尾。这些都是规定好似的,几乎每一位作者都是一样。

拿苏洵的《六国论》来看吧,

第一:开篇直接给出一个结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以此说出六国灭亡的重要原因,这是整篇文章的一个论点。第二:在文章中间则从秦国和六国的两方面角度,来论述这个观点的正确性。然后说一个转折点,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此后又根据这个转折继续做一个论述,继而论证开篇结论的正确性。第三:在结尾的时候,再次点题: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并且借助讽刺六国的事情,来抨击当下的事情。这是唐宋时期的一种经典写作手法,在苏轼、欧阳修等人的文章中,处处都能看得到。其实从文章中,我们就可能看得出唐宋时期的文化风格,那就是框架化。

因为前人归纳总结了太多文化上的知识,所以到了唐宋时期,形成了一种大流派的东西,这就是框架。框架不光框住了文章格局,也框住了文人们的思维。

四、魏晋文化在一段时间内,是为了恢复文化思想上的自由。

魏晋文化,不同于先秦文化那种全方位多角度的自由发展,这是为什么呢?理由很简单,因为魏晋文化之前的秦汉文化,拒绝了这种模式。

不少人为秦汉文化叫屈,因为秦汉时期依旧流传着各家学派的学术。可是我们不得不认清一个事实,在秦汉时期,除了主流文化以外,其他文化都是不入流的文化,都难以登上统治者们的“大雅之堂。”

过去不管是孔子、孟子、老子、韩非子甚至是墨子,都在各家诸侯那里留有一席之地。可是秦汉时期,秦朝倡导法家,汉初倡导道教,汉武帝以后倡导儒家,期间还偷偷重用法家。

那么为什么法家这么重要的一种思想流派,每一任皇帝在位期间都要用到的思想流派,却只是偷偷在用呢?理由很简单,因为统治者不想让这些思想走上台面。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理解魏晋时期的文人们,到底在挣扎着什么。他们是在向文化禁锢宣战,他们希望创造一个自由的文化发展空间。

尽管最后失败者居多,但是魏晋文人的努力,的确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可以说他们奋斗的整个过程,其实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抗争就是魏晋文化的标志。

五、魏晋文化的载体,是士族集团。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同时,创造了太学,也就是国立大学。这个大学就比较牛了,全国就一所,试想一下能够上这个大学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太学生大多数都能够出仕为官,他们做了官以后,也会把子孙后代送到太学,再通过察举的方式,把他们送入官场。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一个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团体,那就是士族集团。士族子弟身上有一个共同的标志,那就是文化人。一个士族家族的开创者,必然是饱读诗书之人,他们有经世之才,才会更加看重子孙后代的教育问题,所以他们的子孙后代也能成为士族的延续者。我们不能对秦汉时期的教育有过多要求,那个时候是没有所谓的公平可言的,百姓的孩子们,绝大多数只能继续做百姓,这也没办法,毕竟那个年代也没有普及教育,就算你再聪明,或许也只能在田里放牛。

到了魏晋时期,士族的力量可就更加强大了。司马家族本身就是最大的士族集团,他们取代魏国建立了西晋。

楚汉间,司马卬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家焉。自卬八世,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颍川太守俊,字元异。俊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少有奇节,聪朗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晋书》

除此之外,还有若干大大小小的士族家庭,这些士族家庭便是文化的传承者。可以说没有这帮人,就没有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是他们将多样的中华文化传承了下来。

所以说,发展魏晋文化的,其实也是士族集团的这帮人。他们基本都是饱读诗书之人,也明白文化自由的重要性,在这个时间点,渴望文化自由的想法,在他们的心里爆发了出来。

六、魏晋文化对思想自由,执着到了何种地步?

其实魏晋文化的代表人物,我们是非常熟悉的。比如说竹林七贤就是未经文化的代表,打铁的嵇康,醉酒的阮籍,骑鹿的刘伶等等。

这七个人倡导文化上的自由,思想上的解放,所以他们聚集在一起。可是我们忽略了一点,他们所倡导的思想,却截然不同。

嵇康、阮籍、刘伶、阮咸那是老庄学说的忠实拥护者,主张无为而治。山涛、王戎这两位后来都做了大官,他们是更加偏爱儒学,向秀更加倾向于名教与自然的结合。

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魏氏春秋》

七位好友,他们的思想偏爱截然不同,可是他们却偏偏能够在一起饮酒纵歌,这是为什么?只有一个原因,他们誓死拥护思想上的自由。

你是我的好朋友,但是我不能要求你一定要学习我所支持的学术,这就是自由。朋友之间他们认为应该这样,那么在皇权跟前,他们认为依旧必须要保存这种自由的思想。

01嵇康的文化自由,是用生命作为交换的。嵇康是魏晋时期著名的大帅哥,而且是个大才子,他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四书五经滚瓜烂熟。可就是这么一位仁兄,却在铁匠铺里打铁。

这位老兄的行为成功引起了司马家族的重视,于是他们拍钟会去一探究竟。钟会是个富家公子出身,他们家世代都是做官的,掌权人换了好几拨,他们家始终不落下风。

他带着的一帮人前呼后拥,穿着十分漂亮好看的衣服。普通老百姓当然是会争相探头看看的。可是嵇康依旧在铁匠铺子里打铁。

钟会坐在一旁静静地等了一会儿,觉得嵇康太傲慢了,便打算离去。这个时候嵇康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的回答也很巧妙: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由于嵇康抗拒出山辅佐司马昭,所以被司马昭给杀了。杀他的时候,三千太学弟子前来求情,希望把嵇康留下给他们当老师,因为这种追求思想自由的人才实在是太少了,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创造出更加瑰丽的文化。

02阮籍的文化自由,都藏在了一壶酒里。阮籍是嵇康的好友,是竹林七贤中的二号人物。他有一个很特别的习惯,在遇到想要打交道的人时,就用眼珠子看着人家。如果遇到那些讨厌的人,他就翻白眼看着人家。

阮籍他是崇尚儒学的,但是对儒学里的很多东西,他是持有反叛想法的。为什么呢?因为儒学在那个年代逐渐成为了统治者利用的工具。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晋书》

为了表示反抗,儒学里的很多规定好的事情,阮籍偏偏就是违背。比如说儒教里说小叔子和嫂子见面了,都不能打招呼的。可是阮籍偏偏拿着一把瓜子去找自己的嫂子唠嗑,还故意给唠人家看。

做官的时候,司马昭每次询问他的政见时,阮籍都表现得醉醺醺,好像没清醒一般。甚至在司马昭晋封晋公的时候,阮籍依旧大醉不止。

他的自由都在他的酒里,或许也只有他自己能够明白,这种文化自由的抗争,到底有多么不容易。

03郗超的文化自由,在死后才得以证明。郗超这个人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但是桓温的名字,大家肯定是耳熟能详的。桓温是东晋的曹操,差一点就取代东晋建立了自己的帝国。

郗超正是桓温的首席谋士。可是郗超做这件事,并没有得到父亲和家里人的支持,可以说他的家里人压根就不知道这件事。

毕竟这是谋逆大罪,司马家再不好,也是皇族。郗超的父亲当然不希望郗超惹上这种背主弑君的事情。

郗超是英年早逝的,死的时候只有42岁。他在去世之前嘱托自己的手下,如果他的父亲在他死后十分伤心,那么就把一个盒子给他,如果不伤心,那就不用给。

结果郗超死了以后,他父亲哭得都快昏过去了,可见是有多么伤心。这个时候郗超的亲信把小盒子交给了他父亲。

郗超的父亲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郗超和桓温密谋取代司马家的信件。郗超的父亲看了以后大发雷霆,认为郗超真是个忤逆不忠的乱臣贼子。

你别说,这么一来郗超的父亲对郗超英年早逝这件事,也就没那么伤心了。郗超的文化自由,或许就是通过他的死来得以证明的。

总结:魏晋文化很有趣,努力向前秦靠拢,却只停留于精神层面。

先秦文化显然是非常优秀的,这是一个无法复制的时代,就算魏晋时期也无法企及先秦时代的文化。

因为先秦时期的文化是有内容的文化,无论是儒家、法家、道家都是有具体内容作为发展依据的。

而魏晋文化,却只有精神层面。他们没有发展出新的文化流派,因为他们过去被文化枷锁禁锢着,他们需要打破枷锁,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魏晋文化的时代,就是打破文化枷锁的一个过程。可是打开这道枷锁的时间,似乎长了一些,整个魏晋时期,一直在开锁,却没有进一步在文化内容上得到发展。

不过魏晋文化一直努力朝着先秦文化的方向发展着,这些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因为他们努力的这个过程,本身也形成了一种文化流派。而且有了魏晋文化,中华文化才多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资料: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魏氏春秋》

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京东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30.9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