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资源 >> 正文 >> 正文

春日读杜甫,饮酒怀李白

来源:阮 时间:2023/4/13
白癜风医院诚信承诺 http://pf.39.net/bdfyy/bdfzd

春日读杜甫,饮酒怀李白

感谢浩天小朋友

廖浩天带着朋友们一起读杜诗,今天第一次参与竟然就有机会赶上杜甫“渐入佳境”的作品,并且还有清酒相赠,今天读的三首诗又都和爱豆李白有关,就差“曲水”相迎啦哈哈(一勺池还枯着呢…)

未曾读过几本书,有不正不谨之处还请指教。

01

春天第一个想起的人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第一次嗑起李杜的cp就是因为这首小诗呀,泪目…

首先看诗意,第一联再明显不过的崇拜了,句意非常直白。只要是写到李白,第一步:夸!需要注意的是,古人一般不称“名”而称“字”,杜甫在这显然是把李白当成是自己最钦佩的偶像了。都说杜甫的诗沉郁顿挫起承转合,究竟体现在哪呢?“沉郁”是他总体风貌,“顿挫”和音律有关,古人读诗讲究“金声玉振”,以第一句为例,在古音中读出来应该是这样“白(bò)也诗无敌(dì)”(南方的朋友可以直接用方言读一读),一种音节强弱关系的关系就出来了,轻重缓急,怠慢不得。

第二联借用了两个历史人物,庾信和鲍照。他们特点是清新,俊逸,和李白风旨相类。但是提到清新俊逸,为什么不用更有名气的陶谢呢?庾信和鲍照真的可以完全对应上清新和俊逸吗?第一个问题和杜甫的写作偏好有关,他的全集显示他最喜欢提及的诗人是阴铿、庾信和鲍照,其中,庾信提及到12次,鲍照提及到8次,所以,一方面,庾信鲍照在时间上更加贴合,同时也是可以看作新体的代表(鲍照的古体也是借古体抒己怀的创新)。谁还没个写作文常用案例呢?庾信的诗歌也很有趣,早年以浮靡的宫体诗为主,流亡北地之后渐有黍离之悲。“庾信文章老更成”也是杜甫对庾信的最佳评价。这一点也说明杜甫读诗读人的功力才华早就韬晦于胸。

第三联就厉害了。金圣叹评价道“春树暮云,写尽文选”。这句诗可以说是对江淹文章的一处引用,似诉离别时的场景,写离情,但又不一定是写离情。如果只是将其看作写景,境界也足够阔大,水与天的大背景下的渺小个体又杳然不见。但也可以进一步思考,这句诗或许说的就是李白个人与自然合一的风骨,同时也写尽了他一生行踪。李白的人生轨迹就是从西北长安地区向东南方向转变的,当然,也有人认为渭北主要是咸阳,和长安没有太大关系,所以仅仅只离别诗。

最后一联写尽了对未来的无限期待,颇有“何当共剪西窗烛”的意思。也就是说,我始终相信,这二位伟人一定有过“细论文”的时候,那该是怎样的盛况!当然,如果考虑到当时二人地位的悬殊程度,似乎又不太可能。毕竟李白比杜甫大12岁,他们同游的时候,李白已经名满京城,而杜甫还是个无名小卒,这也完全可以解释为什么杜甫一直是单方面怀念李白,因为二人不在一个咖位上。

观察杜甫长年的怀李白诗,其实也可看出杜甫自身的成熟。从中青年时期的未来可期到晚年只是挂念着“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挂念着老友的身体和心境,人生的凄凉和悲怆感只能独享...

02

送别朋友还要想起另一个朋友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杜甫〔唐代〕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

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

蔡侯静者意有余,清夜置酒临前除。

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

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

这首诗我相对不太熟悉,非常感谢小伙伴们的指引。

巢父是一位隐士,罢别长安,仙游而去。周总理的诗篇“歌罢掉头东”中就有借用这里“掉头东”的典故。

这首诗杜甫很明显受到李白的影响,想象力奇崛丰富,天上的海里的神话都有借用,意象上也非常独特“珊瑚树”。第三联里的“龙蛇”更愿意看作是宾语,“龙蛇”当然是有所指,隐喻的就是当时的皇帝,看作宾语的好处在于是主动地远离。

第四联又突然和天上的牵牛织女联系起来,是因为孔巢父要前去的吴越之地所处的星宿就是织女的星宿,而后的一句一直存在争议到底是“指点虚无是归路/征路”,按照诗意来说“归路”没有问题,且在诗题中就出现了“归游”的字眼。但是在宋代词人秦观的引用中,却是“指点虚无征路”,有可能是秦观看到的版本就是“征路,也有可能秦观是为了适应自身的词意。

第五联让我很感动的原因在于真正体现了一个“己欲立而立人”的杜甫。我们曾经听说过的送别诗。如“莫愁前路无知己”,表达的是有人会识大才,“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的是自己是永远的知己。但是杜甫很无奈地说道“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你”,这也为后文欲留而又不留的心境作了铺垫。

再后面是个蔡侯的典故,蔡侯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以此来比孔巢父。最后一联又很有意思了,既然是去仙游,那一定要南寻禹穴,代我去问候李白。在怀念李白的同时又塑造了一个仙气飘飘的李白形象,也无怪乎会有李白骑鲸的传说了。

说来也很有趣,自从遇见李白之后,杜甫的七言诗才逐渐增多,李白的诗的精髓“横放铺陈,收合入妙”都被杜甫收入囊中,所以很明显,杜甫是一定受到李白诗风影响的。另外,这首诗其实也有一些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说好的“以诗为文”呢?

03

最有趣的这首来啦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

衔杯乐圣称世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

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饮中八仙歌

这首诗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写了八个风流倜傥的醉汉,且又各有不同,标举风尚。首先大家看看李白这排面,别人也就两三句,写到爱豆李白必须四句。选择用歌体是为了恣意挥洒吧。

第一句写贺知章,小时候读就觉得很有趣,醉酒的憨态更让人忍俊不禁。眼花落井水底眠看起来很夸张,但据有经验的同学说酒后要是不小心躺倒了可能就真的起不来了,“我欲醉眠芳草”的心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体验过,但是确实谁不想以天为庐以地为席地迷狂一把呢?另外,魏晋的山俭也有类似的典故。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时时能骑马,倒著白接篱。

第二位出场的是既是音乐家又是诗人的美男子汝阳王,三斗酒下肚(约略也就是正常的九瓶啤酒瓶的量),仍然可以“朝天”(上班去),上班路上不妙遇见麹车,就拔不开腿了。这位美男子何以成为酒坛子呢?事实上,李琎汝阳王的爹是唐玄宗的哥哥李宁,而据说他又长得很像唐睿宗,所以这个家族是不可能不受到玄宗猜忌的。玄宗可是连自己儿子都会杀的人…所以在这样的心理重压下,喝酒买醉是明哲保身的最好办法了。阮籍就是个好例子。

第三个左相李适之喝多少酒呢?只说他费万钱,如果“美酒斗十千”,那也不过一斗嘛。后面喝酒的神情就有意思了,“长鲸吸百川”,吞江吐海的气势不能输,怕是识得酒中三昧了。唐代人的见识还是不少的,博物志也很丰富了。最后一句化用左相自己的“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间门前客,今朝几个来。”,颇有凄凉之感。

第四位宗之,又是继承了魏晋风骨,阮籍的白眼还只是针对世俗,这位宗之就完全不屑一顾了,只管举杯望青天。芝兰玉树的典故其实正暗示他是齐国公崔日用之子。这种愤世嫉俗在王公贵族内频繁出现,上一次还是在魏晋。

苏晋的生平事迹不多,但是有记载他是亡于开元年间,而李白是在天宝年间才入朝为官,所以很明显二人是不太可能见面并结友的。因此,这八仙很有可能只是杜甫的妙笔将八人勾连,或者是民间的说法诸如竹林七贤,并不存在结社的行为。“逃禅”究竟是“逃入”还是“逃出”,都各有说法,但是应当是无关人间风月了。

李白斗酒诗百篇,斗酒对于好酒的太白来说当是微醺了,微醺的状态才是写诗的妙境。灵感型的诗人需要借助一点点酒精“回忆起上界的美”,当然更需要像杜甫这样的“白吹”来帮忙增添自己的仙气儿。小时候喜欢李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有多洒脱多不羁呀!每次没写作业我都希望能够有这样桀骜不驯的一刻,可是第二天还是乖乖地补完作业再交上去…

张旭也是个有趣的人。欧阳修说“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结果张旭三杯下肚,挥毫万字。不仅挥毫落纸,还要脱帽露顶,佯狂被发,借酒闹事哈哈。换作刘伶可能就不只是脱帽子了...不管怎么说,张旭此时轻飘飘,写的字也是如云烟,可能是形容他写的字真的行云流水,浑然天成,也可能是在形容那种似有若无,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焦遂很少有人提到他,只是在《甘泽谣》里有提及他的好酒。看来焦遂应该是八个人里酒量最好的了,五斗酒才刚刚来点精气神了,并且能够高谈雄辩。也就是说他平日可能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只有在五斗酒之后才真正能说些真心话。

所以整首诗就是一个群像式的cut,但是子美剪辑功力深厚呀,轻重缓急,中景远景近景,再来个面部特写镜头,这个cut就主题深刻,形象鲜明,活泼丰富了。但是整首诗读下来的感觉,难道就真的只是一群酒鬼的恣意张扬的潇洒人生?很显然不是,在这首诗里看到更多的是对魏晋文人的致敬。但是魏晋是个什么时代呀,朝纲混乱,政治腐败,尤其是有点名望的文人人人自危。看这诗中的八位,不也都是人人自危的么?贺知章七十多岁还出入朝堂,不得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吗?汝阳王和左相更不用说,身为贵胄之家,虽锦衣玉食,心里也有不可承受之重,他们家族的早衰都是有原因的。后面的几位才气逼人而又超愤拔世的文人在朝堂自然多是郁郁寡欢不得志的。所以很显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看似潇洒,实际上各有寄托。

说些题外话,博贤学长带来的清酒真不错。前有李秋零老师把酒读康德,后有学子春日读杜甫,饮酒怀李白。尽兴而归啦。

其实是抱着嗑cp的兴趣开始读杜诗,没想到要彻底入杜甫的坑。很有意思的是为爱豆费尽口舌的杜甫后来也站到了和爱豆比肩而立的位置,实乃我辈饭圈男孩女孩的楷模。第一次将二人并称的是唐代的任华,他是李杜两个人的死忠粉。杜甫的诗集编册成型较晚,但是不影响后来宋代人尊杜甫为宗。

推荐书目/参考论文:

汉学家田安《中唐友谊与文学》

程千帆《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