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发展 >> 正文 >> 正文

中国古琴的艺术底蕴在哪里

来源:阮 时间:2024/11/7
中科白癜风微博 http://www.bdfyy999.com/m/

琴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最杰出的代表,古琴艺术也是目前世界音乐艺术中历史最为悠久且保有至今的活的艺术形式之一。从《诗经》、《史记》到唐诗宋词、古典文学名著、戏曲唱词、古代绘画、传世瓷器等,古琴题材经常出现,上到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百姓,皆有不少与古琴相关的历史典故,这足以证明古琴在古代社会中认知程度很高,深受人们喜爱。

古琴在古代多被称为“琴”或“七弦琴”、“丝桐”、“瑶琴”、“绿绮”、“焦尾”等,名列文人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近代为区别西方传入的诸多乐器,如钢琴、提琴等,始以“古琴”名之,而别的民族乐器在历史上各有各的名称。

古琴传说是由伏羲、神农、尧、舜等中华民族的先祖圣王所创制,并以之教化天下。如东汉蔡邕《琴操》:“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马融《长笛赋》:“昔庖羲作琴;神农造瑟。“(李善注:“疱羲即伏羲也。”)甲骨文及金文中的“乐”字是“上丝下木”丝张于木上的象形,被甲骨文研究者视为琴瑟一类张弦乐器的早期形象。

古琴的主要演奏形式有琴歌弹唱、与其他器乐合奏、独奏三种。关于以琴为声乐伴奏的形式,在《尚书》中有“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周代琴瑟多用来伴奏歌诗,称为“弦歌”,即唐宋以来所谓的“琴歌”。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于三百五篇皆弦歌之”。在东汉蔡邕所著《琴操》中,有歌诗五曲,即周之弦歌,其中的《十二操》《九引》及《河间杂歌》.都是援琴而歌的。

关于古琴与其他乐器的合奏形式也有很多存见于古画之中。在历史上,南北朝宋、齐时期清商乐中的“平、清、瑟”三调和隋、唐时期的“九部乐”、“十部乐”的清乐中,都是琴、笙与琵琶并用。唐代还有《琴阮二弄谱》.而五代周文矩的名画《宫中图》表现的便是琴阮合奏的场景。

古琴的器形优美,制作工艺及技术水平从早期的“削铜为琴,绳丝为弦”发展至唐代达到了高峰。《礼记·乐记》:“皆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孔子家语·辩乐解》:“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从这些文献中可知早期的古琴是五根弦。

据汉代应勋的《风俗通》载:“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传说现在七弦琴的样式是缘于周文王与周武王各加一根弦的结果。根据目前对战国墓的考古发现。可以推断至迟在战国中期以前就已出现了七弦琴。到了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开始定型。

唐代的古琴已与今天没什么两样,目前在世界各博物馆和民间收藏家中保存有数百张唐、宋、元、明、清传世古琴实物,其中唐琴有近20张,一些唐代古琴还能用于现今的实际演奏。这是由于古琴板壁更厚,有漆胎保护,制作工艺更精良、更复杂,因此传统工艺制作的古琴使用寿命可达上千年之久。

古琴常见的造型有伏羲式、神农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凤势式、灵机式、蕉叶式等明朝初年袁均哲据南宋田芝翁的《太古遗音》编成的《太音大全集》,是我国最早载有详细古琴样式的古籍,书中绘有古琴样式图38种,后世琴书多从此书转引。明代的《风宣玄品》《文会堂琴谱》《古音正宗》等书,所录琴式增加至40余种。清代《五知高琴谱》中所绘样式增至51种。

在文化内涵上,古琴堪称世界乐器之最一一历代琴学论著可谓浩如烟海,唐诗宋词中有几十首直接与琴相关,有关古琴的题材大量出现于古代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中。

此外,还有很多历史文化名人均通晓古琴或擅长抚琴,如尧、舜、周文王、周武王、伯牙、孔子、西施、赵飞燕、司马相如、卓文君、蔡邕、蔡文姬、曹植、嵇康、阮籍、李世民、李白、白居易、王维,欧阳修、苏轼、宋太祖赵匡胤、宋徽宗赵佶、李清照、赵孟頫、朱熹、文天样,等等。

其中,蔡邕、嵇康、苏轼,朱熹、冷谦、赵孟頫等人的古琴论著现今还留存于世。李白,白居易,韩愈、王维、苏轼、李清照等著名诗人也写有许多与古琴相关的诗作。古琴艺术发展至唐宋时,已形成了气象万千、具文人意趣的古琴美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8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