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发展 >> 正文 >> 正文

李白的一首送别诗,不写送别,却大肆抒发个

来源:阮 时间:2024/8/9
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s://m.39.net/pf/a_4651560.html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唐代: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九十年代的时候,是我正上初中那会儿。乐坛星光灿烂,好歌频出。其中有一首叫《新鸳鸯蝴蝶梦》的歌,当时很多人会哼叽几句那歌词:“昨日象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明朝清风四漂流……”这歌词就化用了今天我们要欣赏的这首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已经立秋两三天了,岭南这边季节无明显差移,气温还不低,上班汗流不止。而在我的家乡河南,天应该凉一些了吧。今天静心读一下这首诗,可以消消暑,因为这是一首写秋天送别的诗。它可是诗仙李太白的名作呀!白马独家译诗:无法挽留的昨天已经离我渐行渐远;而令我忧思倍增的今天更是心乱如麻。秋风万里,送别南去的雁阵。面对此情此景,咱们就在这里酣畅淋漓地喝上一场吧。你写的文章就和蓬莱阁中所藏的那些具有建安风骨的文章一样,同时又具有着谢玄晖诗文那般的清雅俊秀。我们的身上都飞扬着那飘逸的兴致,豪壮的情怀,仿佛要一起飞上青天,摘取那皎洁的明月一般。真想拔刀截断楼下的溪水,可是它流得更加急促了。举杯饮酒想消去这一切烦恼,可烦恼却更多了。人生在世与其过得不称心合意,莫如散发归隐,荡舟江湖。宣州在今天安徽省宣城市那边。南朝诗人谢朓在那里当过太守,并在当时那城的北边建了一座观景的楼台,后人都叫那楼为谢朓楼,谢公楼,谢朓北楼。后人也称谢朓为“谢宣城”,比如老杜在《陪裴使君登岳阳楼》中写道: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诗人一开头,把对时光无法挽留的遗憾和心中无限的忧愁交叉叠加起来,凝聚成一团悒郁的心思,渲染自己无尽的失意和失落之情——这就是李白对过往生活的宣泄或吐槽。然后诗人笔锋陡转,把同好友李云在路上仰天所见的景状写出:“长风万里送秋雁”。经这一句又散发出对万里秋光的无限热爱。这前三句可谓是一忧一喜,一吞一吐:忧前程茫茫,乐见雁南飞时又与友饯别而登楼;吞过往不尽的仕途失意之气,吐昨日今日郁闷之声。此三句犹如一男子猛地抽一口雪茄,然后又将烟雾长喷而出,好不轻松快活!弃我去者,是志向不达,仕途不畅,政治愈暗,心意俱苦的往日,决不再去挽留,强求。乱我心者,是对以后的人生无定着的茫然,何去何从,真的是“拔剑四顾心茫然”!但诗人天性浪漫纯真,茫然只是一刹那——当举头望见高空的飞雁,风送它们南去,一如自己送好友李云离开宣州,此时太白的心是悲喜飘忽而又乐观的。他胸中长久的愤闷也随风息散,代之而来的是尽兴千觞,逸思万里,超脱之意,溢流而出。那“对此可以酣高楼”之事就顺意成章了。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蓬莱山是传说中的在海上的道家仙山,据传其上收藏有各种道家典籍与经卷。建安骨是“建安风骨”的缩写。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一个年号。建安年间,以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文坛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蔡文姬(蔡琰)为首的文人诗文作品为这一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其风格慷慨悲凉,遒劲刚健,朴素自然,意气凛然,多为后世推崇,竞相模仿学习这种风格。因为他们处在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且多依附于三国中的魏国曹氏政权为中心而生活,故也被称魏晋风骨。蓬莱文章是对李云文章的褒扬与推崇。小谢就是谢朓,字玄晖,南朝齐的诗人。谢朓与东晋诗人谢灵运两个人因为人生经历相似而得到后世人将他俩并称为“大小谢”的。谢脁的诗清新秀雅,多为李白推崇。此处借谢朓的诗文风格来赞誉李云的文章风格,以彰显诗人对他的敬意。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诗友们注意这两句中的这个“览”字,不是观赏浏览的意思,它是个通假字,通“揽”,就是摘取。两位好朋友喝到兴起,便飘飘欲仙了。豪迈的胸怀,腾飞的思绪,宛如敦煌壁画上的飞天吧,御云驾雾,绮丽壮观。由此可见二人心性大体若同,皆富神思。两个人在这样的境界里不谈离别,反而都怀着浪漫的感觉,奕奕之才,似要飞上蓝天,携手同去摘月一样——大白天的,哪有什么月亮,这当然是两个好友特别是诗仙所特有的幻觉,特有的醉酒之化境。读到这,我们不得不佩服诗仙的幻想超脱人间,辗转腾挪。刚才还是愁云满怀,一转笔又逸兴遄飞,一切烦恼又抛开了。但离开那飞天摘月的幻境后,诗仙的心神又回到人间来了。人间之苦,如丝网缠身,不可断绝,把李太白惹得如网中鱼,困得如笼中鸟,如何解脱是好呢?接下来我们往下读。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所承受的苦,绝大部分在于一个“愁”字,这便是所谓的“愁苦”。抽刀断水,这是对仕途不得志之痛苦的一种挣扎与发泄。在这里把愁比作流水的同时,也是起兴手法的运用,引出下一句说愁。有人在愁闷时或饮酒,或找个空旷之地大声叫喊,或者临水时猛地往水里投一块石头之类的,以排遣胸中之闷。而李白则欲拔刀截断眼前的水流。其实这也是诗人对现实愤怒而作的无奈之举,无用之举。这有什么用呢?自己仍然是一无所成,只能发泄发泄心中的满腹牢骚。正如明朝一位诗人所感叹的:惭无谢朓惊人句,搔首峰头问太微。当然这个“抽刀断水”也是诗人写出的一种忧愁的境界,诗人不一定真的去水中击水断流。这是一种“造境”之语。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则为“写境”——在谢朓楼上,两位好友倾怀而饮,一则饯行,二则销愁。饮到酣处,李太白从烦忧到忘愁,又从逸兴到愁更愁,回环往复,极尽地渲染了悲愁欲绝的心境。到最后诗人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收笔。这“人生在世不称意”,直接摆出了诗人忧愁的根本原因。他看透了这污浊黑暗的世道,再不想与那些奸佞之辈同流合污,因而便有了下一句“明朝散发弄扁舟”。这和诗人“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的想法是一致的。古时候的男子平常对头部装扮一般是束发戴冠的,这也是一种礼仪,不能露顶散发在人前的,否则会被认为对人不尊重。弄扁舟是指归隐于江湖间,这和苏轼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想法差不多。太白生性豪放兼天真,不会像后来的中唐诗人白居易那样顺势而为,所以从这也可以看出李白真的没有太大的政治才能。这就好像一些人在工作或生活里每每遇到困难时就撂下话“老子不干了,爱咋地咋地”,这显然不大可取,带有消极怠倦的意味。太白这首诗全篇悲郁豪迈,气象寥廓。令人读后感到悲而不滞,郁而无结,意气畅达,顺流奔放,只是收笔处稍微悲观了些。整诗佳句如联珠齐发,句句动人心魄。这也是千百年来许多人喜欢这首诗的原因之一。关于这首诗,亲爱的诗友们有什么看法呢?白马衷心的欢迎大家一起在评论区探讨分享。谢谢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