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图片 >> 正文 >> 正文

在党代会闭幕式上,全体代表高唱这首歌成为

来源:阮 时间:2022/9/5

“起来,被咒骂跟着的,

全世界的恶人与奴隶,

我们被扰乱的理性将要沸腾了,

预备着去打死战吧!

……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百年前的那个夏日,烟雨嘉兴南湖,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们在结束中共一大的议程后,在飘摇如昔日之中国的小红船上合唱起《国际歌》,大家的眼睛里都噙满泪水,压低着嗓子却字字铿锵。船头,负责把风的王会悟听闻船舱内传出坚定低沉的歌声,撑伞微笑回头,如同母亲抚慰新生婴儿般,注视着这个新生的政党。

影片《建党伟业》的这最后一幕,浪漫中震撼人心。百年来,那段熟悉的旋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

人间正道是沧桑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年后的多年间,中华大地上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苦苦追寻,却都没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梦想。在当时各种主义、各种思潮的影响下,中国人进行了很多的探索,但结果却是“山穷水尽仍无路”。

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的曙光。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无异于一盏明灯,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更是给了中华民族新的希望。

彼时红船上的人们没有想到,未来会有同志将重译他们颂唱的《国际歌》,而他们将在中华大地上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年11月7日,十月革命三周年。前往莫斯科途中暂留哈尔滨的瞿秋白,受一位苏俄友人之邀参加了庆祝会,地点是哈尔滨工党联合会预备开办劳工大学的新场地。

“会场里人拥挤得不得了,走不进去。”瞿秋白在散文集《饿乡纪程》中回忆道,“看坛下挤满了人,宣布开会时大家都高呼‘万岁’,哄然起立唱《国际歌》,声调雄壮得很——这是我第一次听见《国际歌》。”

音乐的魅力,在于它是一种功能上超越了语言所能触及的精神领域且可以无障碍通用的一种特殊的“世界语”。

从瞿秋白第一次听到《国际歌》至今,已逾百年。这百年中,《国际歌》在中国落地传播,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

中国共产党甫一诞生,就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马克思主义确定为自己的坚定信仰。整整一个世纪之后,党章上依然鲜明地写着:“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路走来,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人间正道是沧桑。选择信仰很难,坚守信仰更难,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固然充满荆棘与坎坷,但无数共产党人却甘之如饴,有了信仰的滋润,再多的艰险,只不过是置生死于度外的等闲。

“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

相比其他译者,人们最常将瞿秋白和《国际歌》联系在一起,因为他的一生既有如文学作品般的浪漫,亦有共产党人那份独特的忠肝义胆、壮志豪情。

《国际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著名的一首歌曲,彼时,俄文版的《国际歌》是苏俄的代国歌。在那个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国际歌》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嘹亮战歌。

当年,瞿秋白以北京《晨报》特派记者的身份前往莫斯科,尽管许多亲友都强烈反对,但近邻发生的那场惊天动地的无产阶级大革命,在瞿秋白眼中仿若“阴沉沉、黑魆魆的天地间,忽然放出一线微细的光明”,他热切地想去取得火种,“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其后,他无数次地在俄国听到代表了光明和国际共产主义理想的《国际歌》,思想的浪潮也随着莫斯科的赤潮激荡。“我的思路已经在青年时期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初步,无从改变。”瞿秋白曾说。

年回国后,瞿秋白完成了《国际歌》的译配,并在多个场合指挥、教唱,其中就包括6月20日中共三大的最后一天,在广州黄花岗烈士墓前指挥参会代表高唱《国际歌》。在雄壮有力的歌声中,中共三大胜利闭幕。由此开始,在党代会闭幕式上全体代表高唱《国际歌》成为惯例。

《国际歌》,始终是瞿秋白革命生涯的铿锵旋律。

年6月18日,福建长汀,年仅36岁的瞿秋白最后一次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走向刑场。

《瞿秋白传》中对这段最后的时光有详细描写:“他手挟香烟,顾盼自如,缓缓而行。沿途唱《国际歌》,并唱《红军歌》,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胜利万岁’‘共产主义万岁’口号。到达刑场后,瞿秋白盘膝坐在草坪上,对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很好!’饮弹洒血,从容就义。”

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到“无产阶级的领袖”,瞿秋白和那一代与他相似的人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探寻着拯救灾难深重的中国的道路,至死方休。

在最近热播的现象级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陈独秀和儿子陈延年、陈乔年的故事跌宕起伏、感人至深。上一秒,陈独秀才送陈延年、陈乔年到法国留学,时间定格在年12月;下一秒,镜头就突然切换到年7月和年6月,已是中共中流砥柱的陈延年、陈乔年先后遍体鳞伤地走向刑场。影片用蒙太奇手法将兄弟俩回眸一笑的面孔叠加在一起,即将远渡重洋时意气风发的面孔和即将慷慨赴死时大义凛然的面孔,眼神同样纯净,笑容同样灿烂……看到此处,许多人悲恸至大哭。

刑场上,陈延年宁死不跪,最后被乱刀杀害;陈乔年在微笑着说出“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换来的幸福吧!”随后高唱《国际歌》饮弹就义。牺牲时,陈延年29岁,陈乔年26岁。一位年轻网友的评论让人瞬间泪目:“他们最早醒来,然后最先死去……”

“总有一天,炊烟回到村庄”,这是影片《建党伟业》落幕时响起的歌声。歌词从容深沉地道出一位青年革命者信仰与生命的追求——“我的祖国不再忧伤”,而我“从此去了就不再回来”,感人至深。

李大钊、张太雷、方志敏、邓中夏、阮啸仙、夏明翰、恽代英、彭湃、邓恩铭……自年建党至新中国成立,为革命牺牲的中共党员烈士,有名可查的就有万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就是唱着《国际歌》走向断头台的。一个个闪着光辉的名字,用生命践行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镌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上。但别忘记,用鲜血和生命书写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的他们,也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的血肉之躯,也曾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

什么叫作前仆后继?这就是前仆后继。

“不仅是身份,更是信仰,是灵魂的寄托!”

5月23日,吴孟超院士的追思活动在医院举行。阴雨之下,吊唁的人群排起长队,静默不语。灵堂传出的《国际歌》叩击人心。翌日,“吴孟超灵堂放的是国际歌”冲上热搜榜首,一些伴随《国际歌》长大的人开始回味他们熟悉的那个“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年代,而另一些对《国际歌》比较陌生的人则开始寻问这首歌到底有什么特殊意义。

“是信仰的力量!”虽然时过已近半个世纪,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曲家、中国交响乐团前团长关峡依然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被《国际歌》震撼到的时刻。

年,16岁的关峡在一部纪录片里听到熟悉的旋律响起,虽然没有唱词,但那雄浑庄严的旋律仿佛在向这个少年述说着一个伟大的信念和理想,曲调中漾出的光明和希望令人振奋。从那之后,每当《国际歌》响起,关峡都会被那热血激昂的歌词和汹涌澎湃的情感打动,“无论何时响起都会给人以无穷的勇气和力量”。

作为一个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在关峡看来,《国际歌》不仅仅是一首歌曲,它象征着受压迫的人民追求解放的理想,甚至为了理想宁可牺牲生命的精神寄托。这种象征逐渐融入音乐作品和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是《国际歌》中国化的体现。

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因为相信,所以看见。正如吴孟超生前所说,“一个人,找到和建立正确的信仰不容易,用行动去捍卫自己的信仰更是一辈子的事。”“对我来说,党员不仅是身份,更是信仰,是灵魂的寄托!”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雄壮的《国际歌》还将继续奏响,厚重深长的旋律,连接着历史、现实和未来。“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总有一些旋律提醒着我们,初心不变,心中有光芒,脚下有方向,百年仍需风雨兼程。

记者:王慧峰

编辑:莫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