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介绍 >> 正文 >> 正文

琴书翰墨共禅参,老树空心即是闇阮元与

来源:阮 时间:2024/10/2

回眸中国近代社会巨变前夕的十九世纪上半叶,两千年封建社会经历了最后一段较为稳定的时期,阮元无疑是这一时期政坛、学坛、文坛一颗耀眼的巨星。

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晚号雷塘庵主、怡性老人,扬州人,出生于官宦世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加上其天资聪颖,25岁那年就考中了进士。此后仕途一帆风顺,晚年更是晋加了一般在死后才能追封的“太傅”之衔。

为清代中期名臣,深受乾、嘉、道三朝倚重,历官各地,屡任要职,生平除政绩显赫、政声卓著外,以繁荣文化、表彰学术、提携后进为己任,于浙江创立诂经精舍,在广东设立学海堂,成为汉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给当时及后来学风演变尤其是浙、粤等地的文化与学术发展带来极大影响,受到学者普遍推崇。

30岁山东学政

32岁浙江学政

35-36岁兵部侍郎礼部侍郎

户部侍郎工部侍郎

37-45岁浙江巡抚(其中扬州丁忧三年)

49-51岁工部侍郎漕运总督(因浙江学政案被革职,49岁复启用)

51-54岁江西巡抚河南巡抚

54-72岁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

72-75岁体仁阁大学士

75岁致仕,晋太子太保衔

83岁晋加太傅衔

阮元一生多才多艺、文武兼备,仕宦特达又不废学问。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在明清时期名人辈出的扬州也是独树一帜,成为“扬州学派”影响深远的领袖人物。

《清史稿·阮元传》赞其“身历乾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海内学者奉为山斗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说:“阮元在多省供职数十年,每到一处,都倡导学术,给浙江、广东、云南的同时代人施以巨大影响。”

钱穆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更称其为“领袖一世,实清代经学名臣最后一重镇”。

阮元善书法,尤精篆隶。入值南书房时,参与撰修《石渠宝笈》,研究宫中懋勤殿所藏的古书画,写出心得,成《石渠随笔》一书。

他的隶书效法《石门颂》《百石卒史碑》,郁勃飞动,醇雅清古。能作擘窠大字。所撰《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为清代提倡尊碑之有力者。丁文隽《书法精论》认为清代碑学“郑燮、金农发其机,阮元导其流,邓石如扬其波,包世臣、康有为助其澜,始成巨流耳”。

阮元亦能画,擅画花卉木石,笔致秀逸,也是著名的金石学家,阮元宅地为扬州城文选巷旧址,即曹宪故里,对此他颇为自豪,特制“家住扬州文选楼隋曹宪故里”之印。

阮元还是藏书大家,嘉庆九年(年),他在家庙西侧建“隋文选楼”,次年落成,以纪念扬州藉曹宪、李善两位《昭明文选》大家。其中存书种,所藏宋元精椠旧本、钟鼎古器若干,多为传世之宝和孤本藏书,并在每种书目下注明作者和版本流传情况,以及精当的内容提要。由于阮元为官为学为人都令人仰慕,所以“隋文选楼”一度成为文人雅士相聚的场所,接待过一大批像梁章钜、龚自珍、伊秉绶、林则徐等清代名人、学者。

不仅如此,阮元在扬州文坛的地位也是不可估量的,阮元建成了曲江亭后,更有不少文人墨客前来,因为阮元是当时的名流、重臣,所以“曲江亭”建成之后,成为当时文人聚集论诗之所。

曲江亭濒临长江,登临可远眺镇江三山景色,是观赏四季江景的绝佳去处。《瓜洲续志》记载:“仪征阮云台元以‘曲江’名亭,一时称盛焉。”“元致仕后同弟流连诗酒,一时名士绘图、赋诗、觞咏称盛焉。”

当时有关“曲江亭”的歌咏名诗迭出,如著名画家尤荫(-)《题阮抚部建曲江亭在翠屏洲上并寄王柳村》诗:“翠屏洲上柳青青,半壁东南得此亭。万里江流亭下过,有人鸾啸有人听。”清嘉、道间江苏学者王效成《曲江亭子歌》:“阮公爱客梁王俦,访古乐从枚叔游。兔园招邀未足异,特建一亭传千秋。”蔡之铭《曲江亭阮宫保同弟梅叔建于翠屏洲上种竹轩之西溪,张夕庵写图题咏极多》诗:“枚叔奇文世寡双,王郎健笔鼎能扛。羲皇以上推高士,秦汉而还此大江。万树晓烟迷画舰,三山飞翠入晴窗。构亭时枉严公(阮元)驾,风送花香扑玉缸。”赵仁山《曲江亭》诗:“曲江亭子倚云开,有客骑鲸去不回。枚叔广陵留《七发》,观涛相国(阮元)又重来。垂杨踠地容车马,修竹飞筠落酒杯。大雅云亡频洒泪,几番联咏忆追陪。”

阮元在长期的仕宦生涯中,始终坚持学术研究,不仅整理刊布了大量文化典籍,如《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经籍纂诂》《皇清经解》等,而且还撰写了诸多论著,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

阮元编纂的诗词总集《淮海英灵集》是清代扬州地方诗歌总集。收录清扬州名诗人首诗,《续集》是阮亨奉阮元之命而编纂,续录名诗人首诗,基本涵盖清中期以前扬州府的重要作者,每位诗人都附有小传,述其生平、官阶及作品存佚情形,其后是择选的诗作若干。《淮海英灵集》据清嘉庆三年仪征阮氏小琅環仙馆刻本为底本,《续集》据清道光间刻本为底本,点校整理出版。该书是了解清代扬州诗词发展及地方人物的重要资料,对于地方文学研究亦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书后编制了人名索引,方便读者检索。

王豫是生活在阮元同时代的瓜洲布衣名士,此人不求宦达,潜心治学,一生著述颇丰,深得阮元期许。阮元在军务繁忙之余为王豫《种竹轩》诗集作序。他认真研读王豫诗集至子夜时分,感慨王豫诗歌“体裁正、性情真、才雄气静”。感叹其“洵有异于时俗,集亟当刻板以贻同志”。

阮元在嘉庆丙寅()、丁卯()年间作翠屏洲之游。在这次游览中,他发现王豫的种竹轩所藏江苏诗集甚多,就对王豫说:“余于扬通诗辑《淮海英灵集》,督学浙江辑《两浙輶轩录》,久欲汇江苏诗刻之,勤劳王事实无暇日,铭诸心而已。‘惟桑与梓,必恭敬止。’诗人志也。君如任之,钞胥之费、梨枣之资,可无虑。”王豫在历经12个寒暑之后,完成这一浩大工程。

汪廷儒的《广陵思古编》与阮元辑纂的《淮海英灵集》是“姊妹篇”,可以对《淮海英灵集》进行补充。年《广陵思古编》由广陵书社出版。

汪廷儒(-),字醇卿,又字莼青,江苏仪征人。道光十五年()中副榜贡生,道光二十年()中举,道光二十四年()中甲辰科二甲第九名,改庶吉士,后任翰林官编修,道光二十六年(),任江西副主考。汪廷儒以学行优异而跻身扬州名儒之列。《同治续纂扬州府志》卷九《人物》有他的传记,表彰他“友爱笃行”、注重乡邦教化的事迹。著有《延月轩古文钞》、《知菜根味轩诗集》。咸丰二年(),汪廷儒英年早逝,年仅四十九岁。

汪廷儒首先是一位学者。早在20岁左右,汪廷儒即着手搜辑乡邦文士的文章。道光十五年()辑乡先辈古文29卷,为《广陵思古编内编》于道光二十九年()自刊。又自顺治至道光时辑文篇,为《广陵思古编外编》。可惜随着汪廷儒辞世,《外编》未能付梓。他在书中按照地区,如江都、高邮、仪征等地进行划分,收录了个作家,篇文章。

汪廷儒也是书画鉴赏家,经常在一些名画中有题跋。刘墉的《三字经书册》后有他的题跋:“刘文清公相业卓见,八法其余技,在国朝为一大家。此本圆整秀润,灿若列珠,棣园世叔精于鉴赏,取以上石,洵可宝也。丁未冬日,汪廷儒敬观。”恽寿平的《山水图》有题跋是:“道光甲辰冬十月既望,醇卿汪廷儒拜观并记。”巨然的《溪山楼阁图》有他的题签:“宋巨然禅师溪山楼阁图。甲辰春二月,醇卿汪廷儒题签。”

此轴为阮元、汪廷儒、王素书画三挖,由画面内容可知,辛丑年(年),汪廷儒37岁,丙申年(年),王素42岁,上款均题为清时僧人澍庵,同是扬州人。

澍庵,清代僧,幼粗率犷荡,及长,游惰无赖,出家后放纵如故,不守戒律。居于扬州禅寺时,一日,入厨与人争食,恶口谩骂,住持恶其无礼,当众呵斥。师心中愤恨,潜入厨房,持刀置枕下,伺机报仇。然至中夜,忽自悔悟,遂闭关三年,专持大悲神咒,以为忏悔。及出关后,神采焕然,顿异往昔。复于经史论书、内外方策、九流百家、小说杂记,乃至市井绮语诸书,不待研求,无不暗合,由是远近传其神异。

澍庵惑业断尽,彻底放下情执,心地清净犹如明镜,当世名儒阮文达屡与言谈,师酬对如流,阮氏为之叹异有加。

咸丰初年,师预言天下将有大乱,二年后,果然洪杨作乱,阮文达公说他所证,超乎人天之表。

树庵大师属写王素,时丙申秋八月二十有二日,画中一位僧人在地上打坐,神态自然,其他置景随意点缀,线条工细流畅,用笔工整细腻。

此次拍卖专场力求古代及近代人文书画佳作,许多作品为本地递藏,流传有序初次参拍,公司会陆续推出,敬请藏家继续支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