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介绍 >> 正文 >> 正文

越南阮朝于西部边疆六府二十一县十州的

来源:阮 时间:2024/9/30
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http://www.ykhongye.com/
引言

阮朝于西部边疆设置了六府二十一县十州,新拓土地约八万平方公里,地广人稀,林莽密布。

一、边防体系

其地形从北到南依次是华潘高原、川高原、甘蒙高原、双坤平原。该区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分为早季和雨季。

每年5月至10月为雨季,气候潮热,林莽密布,多有瘴疠之气。《大南一统志》载“上游诸府三九两月,岚癉最盛。

农事亦起于冬,其气候早晚稍有异耳。”“镇宁地素与中土异,五六月间,积雨淋漓,坐卧尚觉寒冷,通宵树炭燎薪。

晨起四望,林蛮无际,烟雾结重,瘴毒熏蒸,皆能染恙。”甘露上游“此高源山岚瘴气,水土最毒,华民到此不服水土,多生瘴病,不能久居”。

生活在“中土”的越人士兵难以适应上游地区的气候环境,因此无法久驻屯守。

明命九年()正月,兴化探闻南掌将要发兵入侵镇宁,阮廷遣越军一百人成守镇宁,每二月一更戍,又发囚犯充军,一切的费用供给由防御使昭内提供。

后因“岚瘴太盛”,不得不调整为一月十五日一换防。五月,镇宁府无法负担成军的费用,阮廷又命成军、囚犯就地开垦荒田,以充仓储。

之后又因“岚瘴太盛”,导致边地成军得病,明命帝只得下令撤回所有戍军。”

八月,昭阿弩为暹罗战败,阮廷再次遣军到新疆驻防,其中镇宁、镇静各三百人,镇定一百五十人,又于归合堡驻兵二百,与镇静相互策应。

三府驻兵一月五日更换一次。北城、清化、宁平操练精兵二千七百人,以备征调发。”

明命十年()正月,万象之事告一段落,阮廷也下令撤回安沿边各府驻防兵。

昭内事件之后,阮廷又、调兵驻防镇宁。在驻防兵当中有一大部分是囚犯,而囚犯组成的成兵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因素。

明命十三年()二月,以配军为主的宁善四队二百人在陈肆、杜保等人的带领下,与土匪勾结,发动叛乱。

“九月,驻守镇宁越军多病死,阮廷只得留下二队留守,其余弁兵悉数撤回。

除了京兵、省兵等作为临时驻防兵外,土司各府县的防务主要依靠当地的武装力量。

在甘露九州地区,自甘露府莅至哀牢堡需要两天,而至哀牢堡至最西边的寻湓州需要十余天。

甘露九州与阮氏政权关系密切,九州防务以土司为主,广治省兵为其声援。

然而九州土司的军事力量极其有限,只能维持一般的稳定工作,而无法抵御稍大规模的军事入侵。

明命九年(),越军平定嵯嵘阿滇告之乱后,因“岚瘴不便”,无法久驻,撤回广治。

同年十一月,邐将掣森铃率兵渡过湄公河,进入寻湓州,“托言追捕万象,因而抄掠土民,且索问诸州贡赋及属蛮之流居者。”

“明命帝以范文典为经路甘露府务,率兵象前往九州防截逼人。越军入境之后,“九州部落久仰朝廷威德,一闻檄召,应命如响。”

范文典等率兵到廊辰、巴栏等州,暹兵不战退去。因此前阮廷为岵嵘州镇压阿滇告之乱,故而在此次军事行动中,屹嵘州的表现最为积极。

不过该事件也反映了九州地区薄弱边防问题,明命帝认为哀牢堡是关要之地,需要认真经营,设置堡垒作为屏藩,最终到达“不十年九州之人皆朝廷士伍”的经略目标。

然而,明命帝并没有十年的时间来将九州之民改造成为朝廷士伍。

暹越战争爆发后,暹人、牢人轻而易举突破清,新疆府县和甘露九州薄弱的边防体系,土兵、屯所并未起到有效的防御作用。

教化政策以“中华”自居的阮朝,对其所奉行的儒家文化制度十分自信。

明命帝认为向“蛮夷之地”输出儒家文化是“用夏变夷"的圣人之道,因此积极推行移风易俗的政策,教化蛮民。

阮朝所推行的教化政策主要是通过拉拢西部土司府州上层人士,使其潜移默化地接受越南式汉化制度的影响,逐渐习惯越南文化生活,从而间接控制西部土司府州。

教化政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雅正地名、赐服、蓄发和赐姓。

上游土司属于泰傣民族,所操语言常被描述为“蛮侬鵝舌侏俪,必有译者乃可晓耳。”

明命四年()三月,明命帝认为蛮名鄙俚,下令“甘露道洒源贡蛮各部,著改沈湓为寻湓,破冰为佐邦、昌襟为昌盛,咤哢为那奔、其嶸嵘、上蓟、廊辰并读从正音。”

“明命八年(7),设置清又新疆,再度对地名进行大规模的雅正。

比如,改玉麻府郑皋州为镇定府,改甘闷蛮为甘门县,帆灵县为甘灵县:改乐凡芒为乐边府。

如果雅正地名只要针对“地”的同质化治理,那么赐服、蓄发、赐姓则是针对“人”的改造。

赐服主要是指君主恩赐给有关人员的服饰,属国属蛮君主、往来使者是赐服对象之一。

使者入贡,通常会被赐予汉式的衣服、布匹。明命十年()三月,甘露九州土司入贡,明命帝赐九州土知州衣物,并明确提出“使咸知服习衣冠之化,以渐暨声教于无穷也。”

可见赐服制度主要是为了传播中华衣冠文化。蓄发也是中华衣冠文化的重要表现,断发纹身被儒家视为“蛮夷"的习俗,而上游土民男子皆“薤发”,故而明命时期曾强行命令“蘺发”的土民男子蓄发用。

蓄发事件在《芒盆史记》中也有提及,从该记载可以看出,蓄发政策不仅仅是阮朝在土司地区传播儒家政治伦理与文化,移风易俗的重要手段,还是特殊时期辨别顺民与逆民的重要标志。

除了上述更名、赐服、蓄发之外,赐姓名无疑是最能体现阮朝“用夏变夷”意图的教化政策。

赐姓的目的是在羁糜府州地区建立越南式的宗族伦理观念,以儒家提倡的华夏习俗取代蛮夷习俗,使土司逐渐汉化,便于管理。

明命帝将甘露九州和清X新疆纳入版图之后,开始推行赐姓制度,所赐姓名并非阮朝国姓或者越南世家大族的姓氏,而是极具土司特色的新造姓氏。

明命十年()三月,甘露九州土司入贡之时,明命帝认为九州土酋没有姓氏,为了“俾世世遵承于以亲族敦伦偕之大道”,赐给九州土司姓名。

明命十三年()正月,明命帝认为镇宁府防御同知侣况、土知县钦橛等人管理镇宁府数年来地方平静无事,遂升侶况为防御使,赐姓峤,名贶。

钦橛为防御同知,赐姓钦,名阙。同时,明命帝以清义新疆的府县受朝廷任命官职,但其名称却仍然遵循土俗,于是给清义新疆其余各府县四十余名土司赐姓名”。

从所赐的姓名中可以发现,大多土司的姓名是根据原名进行雅化,除了吉、喜、勤、裕丰等褒义词汇,还有感化、保疆等带有“柔远”色彩的姓名。

赐服、蓄发仅仅是对土著生活习俗的表面进行同化,而是赐姓则是改造土著的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

总之,明命帝希望通过儒家的纲常伦理、衣冠制度使羁縻土司渐染汉风,用夏变夷。

无论是赐姓更名还是赐服蓄发,都是儒家文化华夷观的现实表现。

然而明命帝虽然采取种种措施,试图通过移植越南的价值观念、政治制度,以使新附土人日趋向化,遵循中华制度,从而完全掌控西部的羁糜府州。

结言

但是不久之后,越南和暹罗在地区事务上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演变为暹越战争。而暹越战争的爆发对西部边疆社会经济造成剧烈的冲击,最后导致明命帝的经路政策中途流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