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介绍 >> 正文 >> 正文

今日作家叶少波胡同深处阮籍居散文

来源:阮 时间:2024/8/10
胡同深处阮籍居文/叶少波洛阳老城旧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的说法,尤其是分布在背街僻巷的胡同,往往打上了老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烙印。沿着河南府文庙往西南方向走,就来到连市胡同。该胡同紧邻周南驿遗址,胡同深处有一处老宅,这就是“竹林七贤”中的著名人物阮籍的故居。若不是住在老城根儿,可能不知道连市胡同原名帘子胡同,由于这条胡同连着权家胡同、藏家胡同、军范胡同,故又名连四胡同。年冯玉祥进驻洛阳后更名为“连市胡同”。此外也有称其为莲市胡同的。阮籍的故居就在这条胡同,阮氏后裔很低调地守护在这所宅院里,甭说外地人了,洛阳人知道的也并不多。阮籍故居位于胡同北端六号院(简称胡同六),占地三百余平方米,是一所青砖灰瓦、端庄静雅的古宅。坐西朝东,呈面阔三间二进式小四合院。院内临街房三间,房内中间亮着六七米间距的脊梁,两边是上下两层木阁楼,建筑结构古朴,格局独特。屋里屋外那浑裂的木质檐柱、破碎但整齐的灰陶地砖、斑驳的门窗底胎,无一不在向我们在细数历史的沧桑。像这样遗存完整风韵依旧的老院老屋,目前在洛阳老城是珍稀无比的,好在历经了拆迁与保护的交锋之后,这宅院总算是得以保存下来,让后人可以在此缅怀魏晋风度,可以追怀“穷途而哭”、“青眼白眼”、“正始之音”等诸多历史典故。阮籍(公元—年),字嗣宗,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县治)尉氏人,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是“竹林七贤”核心人物之一,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他崇奉老庄之学,所写八十二首《咏怀诗》成为后世五言诗的发端之一。自正始三年()被太尉蒋济征辟为幕僚,他走出故乡陈留来到都城洛阳,期间在洛阳度过了21年的时光,将洛阳称为阮籍的第二故乡,应该是不为过的。阮籍是“竹林七贤”里的标志人物之一,而嵇康在洛阳城外锻铁的画面已经深深烙在后人的脑海中。不过也有不少人会产生困惑:嵇康原先不是在河内郡山阳县锻铁吗,怎么跑洛阳城来了。事实上“竹林七贤”早先正是在山阳县活动的,山阳县就是今天的焦作修武县。而他们从山阳县转到京城洛阳,正是靠了阮籍的推动。有了阮籍的举荐,24岁的嵇康离开山阳县前往洛阳,先住在阮籍的家里,随之嵇康把打铁铺也开在洛阳城外,向秀也一路跟随,继续为嵇康拉风箱。嵇康的名字也渐渐在洛阳城传开了,人们纷纷传言:阮嗣宗的这位朋友真是神仙中人呐!而在历史上还曾流传阮籍“洛阳三窟”的传说,魏晋时期的京城洛阳在今洛阳城东侧,距今天的老城尚有十余公里。时人所说的阮籍三窟,指的是阮籍在洛阳有三处住所,即城东的两处(一处是由官府提供的官舍,另一处是位于阮曲北边的阮籍私宅)和城西的一处。   朝廷提供的官舍虽好,但约束太多,于是,阮籍就从城内搬到城外,在一条水渠边安营扎寨。这条水渠便是谷水入洛后形成的阳渠,在洛阳历史上名气很大。后来,阮籍故居附近的那一段阳渠,被命名为阮曲。后来阮籍看中了刚到洛阳时临时歇脚的那个地方——城西的都亭驿(在洛阳城内)。正好那里有好友陈协经常给他送酒喝,阮籍认为,那里才是自己的归宿。而位于当时城西的这处为他特别喜爱的住宅,正是今天故居的所在地。说起阮籍故居毗邻的都亭驿建于汉朝初期,原名周南驿。其主要职能是传递军情、政令、信件,到后来发展为接送官员、转运物品。《诗经》有“周南”,为国风之首篇。“周南驿”之名,估计与此篇相关。作为诗人的阮籍对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和距政治中心不远又不近的地方怎会不青眼有加。另外,都亭还是当年司马迁来到洛阳与其父诀别的地方。后来,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终于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不朽名著——《史记》。阮籍来到都亭驿,不可能不想起司马迁,对都亭驿站不可能不感慨一番,选择此地定居也符合情理。到清代时,林则徐曾几次在周南驿下榻,左宗棠也在此一抒家国情怀。洛阳老城胡同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关联着历史的沧桑,站在阮籍故居的宅院中,那些纷纭往事已经走进典册,透过眼前这份静谧与悠远,或许我们的目光与胸怀将会大不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