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介绍 >> 正文 >> 正文

魏晋文人与酒

来源:阮 时间:2023/4/27
北京看白癜风好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魏晋时代,政治黑暗,社会动乱,但是精神自由解放,风韵流动,个性张扬。文人骚客清高孤僻,狂放不羁,率真洒脱,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度”。这里我们只谈魏晋名士与酒的故事。魏晋名士大多善饮,因为当时对名士的理解有这样一个标准:“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西南联大时期,闻一多先生讲课时,也常爱引用此语。

刘伶醉酒图

醉酒的刘伶

“竹林七贤”常欢聚于竹林之下,纵情饮酒。其中刘伶被称为“醉候”“醉仙”,常常喝得酩酊大醉。开始做官时,年终考评,别人多是优秀,可以升迁,唯有刘伶无所作为而被免官。在讲面子甚于一切的时代,这下可气坏了也伤透了刘伶的心。后来朝廷再次征召他做官时,他在使者来到前,赶快把自己灌醉,浑身酒气,在村子里疯跑。来人一看,这不是一疯子吗?咋能做官?就回去复命了。

有一回,刘伶喝醉后,口渴,向妻子要酒喝。妻子看他醉熏熏的样子,气不打一处来,把酒都倒进老鼠洞里,把酒壶酒杯都砸掉,哭着说,你喝酒太过分了,一定要断掉它!刘伶说,好。只是我自己控制不了自己,必须向鬼神发誓才能戒掉。你准备一些祈祷用的酒喝肉吧。妻子很高兴,就备好酒肉供在神像前,等刘伶发誓。刘伶跪下祷告:“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槲,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然后拿去酒肉又吃又喝,很快又醉了。由此看来,刘伶酒精中毒已经很深,刘伶不愿意戒酒,也不可能戒酒。酒是他麻醉自己的工具,也是他逃避现实的灵丹。

刘伶这人很个性,特立独行。有一次,朋友来拜访他,他把自己脱光,赤身裸体站在屋子里,别人都嘲笑他,他却说,我把天地当作屋子,把屋子当成裤子,你们怎么钻到我裤子里来了?

哎,都是酒惹的。《世说新语》里写到“竹林七贤”的儿子们,阮籍的儿子阮浑,气量宽宏,嵇康的儿子嵇绍,清远雅正,山涛的儿子山简,淡泊高洁,阮咸的儿子阮瞻谦逊平和志向远大,阮孚坦率开朗,多有超越,王戎的儿子万子,气度非凡,可惜早逝。唯有刘伶的儿子默默无闻。为什么呢,原因大概也在酒上。

阮籍

酒浇胸中块垒的阮籍

阮籍字嗣宗,《晋书》里说他“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阮籍又称阮步兵,是因为他曾做步兵校尉。步兵校尉的职位空缺时,阮籍听说步兵营的厨房里还有几百槲酒,就毛遂自荐,请求担任该职务,果如所愿。

阮籍的邻居家卖酒,阮籍是常客。酒店的老板娘很漂亮,当垆卖酒。阮籍喝醉后,就在老板娘身边睡着了。老板起初感到很不对劲,阮籍这家伙,是不是打我老婆的主意?但又不好明说,就偷偷观察着,准备见机行事。结果时间长了,也没有发现阮籍有什么越轨行为。老板怕的是阮籍以醉为名,暗里偷香窃玉,挖自己的墙角,给自己戴上绿头巾。阮籍呢,醉了就睡,醒来就走,心纯如水,何曾有一点点猥亵的想法?

阮籍母亲去世,裴楷来吊唁,看到阮籍喝醉了酒,披头散发,伸腿坐在床上,看到来人也没有哭。裴楷自己把祭奠用的席子放在地上,哭泣哀悼了一番,自己就离开了。裴楷很理解阮籍,知道他不是世俗中人,不能拿世俗的标准去看待他,所以尽管阮籍不合风俗,裴楷仍然按常规进行了吊唁。

安葬母亲时阮籍蒸了一头小猪,喝了两斗酒,向母亲诀别,按照当时的习俗孝子要哭喊“怎么办啊”“完了”这一类的话,他刚说了一句“完了!”就口吐献血。结果身体受损,精神恍惚,很久也没有恢复。对于母亲去世,阮籍表面无动于衷,而内心悲痛实则超过常人。只是不像世俗中人那样矫揉作态,哭号震天,他的泪水在心底流淌,他的悲哀生于灵魂深处,是真正的孝子。

但是阮籍差点因为母丧期间喝酒而被流放。阮籍母亲去世后,晋文王司马昭举行宴会,阮籍又喝酒又吃肉。恰好司隶校尉何曾在场,就向司马昭建议,阮籍这种不孝之人,应该流放到偏远之地,以正教化。幸而司马昭知道阮籍的悲伤消沉与身体的损伤,并没有责怪阮籍之意,而阮籍呢,“饮啖不辍,神色自若”,也根本没有当回事。

对于阮籍饮酒,时人有个评价:阮籍胸中块垒,故须酒浇之。“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用此典故,书写自己的抱负。某种程度上,对阮籍来说,饮酒可以避祸。晋文王司马昭想聘娶阮籍女儿为司马炎求婚,因为阮籍连续醉酒两个月,说媒的一直说不上话,最终这事不了了之。钟会多次问阮籍一些时事问题,想找他的茬治罪,他都因为喝得酩酊大醉而幸免。

有些时候,世人皆醉我独醒是一种孤独;有些时候,世人皆醒我独醉是一种智慧。

张翰画像

浮名不如一杯酒的张翰

张翰,字季鹰,放纵不拘礼法,与阮籍类似,被人称作“江东步兵”,也就是江东阮籍的意思。有人曾经劝他说,你这样这样做只能纵情快意于一时,是不是得为自己身后的名声想一想呢?张翰回答得很痛快:“要身后的好名声,还不如要眼前的一杯酒!”

这位张翰,原本在洛阳齐王司马冏手下做幕僚,看见秋风一起,想起家乡吴地的莼菜鲈鱼鲜美,就说大丈夫当快意人生,怎么能为了功名而在几千里外做官谋取名声爵位?于是,就弃官不做,带着家人回乡了。凑巧的是,不久齐王作乱失败,而张翰提前离开,得以免祸。或者说,思乡只是一种说辞,本质上则是一种政治远见。这个典故,后世的不少文人写进诗文里,比如唐人张籍《秋思》有“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之句,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借古抒怀,含蓄蕴藉。

陶潜

嗜酒的陶潜

严格说来,陶渊明还算不上当时的名士。陶渊明曾祖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祖父陶茂也做过武昌太守,确属官宦世家,但是算不上士族,而且到了他这一代就没落了。陶渊明只是断断续续做了几次小官,最后一任彭泽令,因为不愿向乡里小人折腰,所以干了八十多天就弃官归隐,唱着归去来兮辞,兴高采烈地回老家种田去了。

陶渊明仕途不顺,命运多舛,一生穷困潦倒,却有三大爱好,读书、喝酒、著文章。其中最费钱的当属喝酒。酒是粮食精,在当时粮食并不富裕的社会里,喝酒算得上一种奢侈的爱好了。他在自传《五柳先生传》里曾写道:“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或置酒而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就是说自己没钱买酒喝,就经常去喝亲戚朋友的免费的酒,而且呢,毫不忸怩作态,不喝白不喝,喝就喝个痛快,一醉方休。这些亲友多好啊,真是善解人意,既给足了面子,又没有一点施舍的意味。李白名满天下,朋友也遍天下,走到哪可以喝到哪,“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必要时五花马千金裘,都是可以换得美酒喝的。陶渊明呢,虽说是出身官宦世家,可是已经没落,落魄的凤凰不如鸡,加上陶诗名气大是在一百年后昭明太子萧统发现以后才开始的,当时名气并不太大,也只能靠这些友爱的亲朋好友了。

他做彭泽令时,安排公田全部种上秫谷(是酿酒的好原料),说让我常在醉乡那该多好啊。可是妻子孩子不愿意了,大家不能喝西北风啊。陶渊明没办法,于是改为一半种秫谷,一半种粳米。但是,陶渊明却没有等到这秫谷酿成酒,因为后来督邮大人来检查工作,下属建议他穿好正装毕恭毕敬地迎接,他受不了这个窝囊气。为了尊严,这酒,不喝也罢!

但是这并不是说没人欣赏陶渊明。有位刺史叫王弘,就很仰慕陶渊明,陶渊明偏偏托疾不见他。王弘没办法,就派人打听陶渊明的行动计划,听说他要去庐山,就安排他的朋友庞通之带着酒在半路等着他。陶渊明果然来了,看见老朋友与酒,欣然去路边亭子里痛饮一番,也就忘了要上山的事了。这时,王弘把握着时机,悄悄地过来和陶渊明相见,然后一整天地饮酒畅谈。王弘看到陶渊明鞋坏了,又有脚疾,就趁着他醉眼朦胧之时,派人量量他的脚大小,给他做了新鞋,也送他一些粮食。后来,王弘想见陶渊明时,就在山林里带酒等着他,屡试不爽。这样的铁杆粉丝,也很难得,能于穷困之中识得渊明,也是一位巨眼英雄。

《人间词话》里陶渊明的画像衣冠楚楚,方面大耳,红光满面,十分富态。我很好奇,这样嗜酒如命的人,应该面黄肌瘦才对啊。喝酒的人肯定吃饭少,况且家里本来就穷困,饥一顿饱一顿,不可能吃得这么有白又胖。《晋书·陶渊明传》里也记载,陶渊明确实得过“羸病”,很瘦弱。但后世陶渊明的画像各异,林林总总十数个。我总觉得,其中一些瘦而有神的,更像是心目中的陶渊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