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介绍 >> 正文 >> 正文

关于古琴和中原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来源:阮 时间:2023/4/3

古琴伴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一直流传至今,从未间断过,早在公元前年,地处中原大地的河南人就已用桐木、梓亩来造琴了。

在公元前五百多年前的周简王至周景王时,以善琴闻名于世的晋国著名乐师师旷,就曾在开封古吹台弹琴奏乐,创作了著名琴曲《阳春》与《白雪》。古吹台至今仍座落在开封市禹王台公园内,目前已成为开封市举办古琴活动的重要场所。

到西汉宣帝时期,梁国(今河南开封)人龙德,以琴待诏仕于宫廷。他一生的著述很多,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他的《龙氏九十九篇》。刘向说过:“雅琴之事皆出龙德《诸琴杂事》中。”这可能是一部琴书巨著,可惜原书已不传了。

而当时间流转到东汉的顺帝至献帝时期,河南古琴迎来了第一波大发展,一方面各类琴曲层出不穷,同时,与古琴有关的相关理论书籍也相继出版。在这一时期,出生于河南陈留(今河南开封)的蔡邕无疑是最具影响的一位,其博学多才,好辞章,工书画,尤妙于音律,年轻时就以善弹琴而知名,是中国音乐史上的大琴家、大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由其创作的《游春》、《绿水》、《幽居》、《坐愁》、《秋思》五首著名琴曲,总称为《蔡氏五弄》,这些琴曲在当时就广为流传。嵇康在《琴赋》中列有他的曲目,一直到唐代都享有盛名,成为琴家最常弹的曲子。他还著有《琴赋》与《琴操》。在《琴操》一书中,不仅介绍了古琴的演奏手法和当时的流行曲目,而且还系统地汇集并介绍了50首曲子,这些都是汉代以前非常古老的曲子,成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作品的珍贵史料,在中国古琴史上他开创了弹琴注重手势、研究手势、绘制图谱的先河。

作为全能性人才,蔡邕还是一位斫琴名家。中国十大古琴之一的焦尾就出自蔡邕之手,也称之为蔡邕琴。这张焦尾琴,还流传着一则故事:说“蔡邕在吴,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起火烈声,知其良材,因请裁为琴,果有美音,其尾猶焦,故时人名曰焦尾。”就是这张琴的缘故,古人遂把琴尾称作“焦尾”。于是焦尾就成为古琴琴尾的专有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正是蔡邕在古琴方面的深厚造诣,及在中国琴坛上的巨大影响力,在其影响下起始于河南的中州流派逐渐成形。汉魏间在他的家乡河南陈留(今开封),又先后出了阮瑀、阮籍与阮咸等善琴的名士。其中阮瑀是当时文坛有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幼时从蔡邕学琴。名曲《酒狂》与《三峡流泉》,相传就是他的儿孙阮籍与阮咸叔侄所作。阮籍还著有《乐论》音乐理论著作传世。他俩也都是“竹林七贤”中的大琴家。

到了北宋,河南古琴迎来第二次繁荣期。著名宫廷琴师朱文济,他在宋太宗太平兴国中“鼓琴为天下第一”。他的门生和再传弟子,在宋代琴坛,个个都是大名鼎鼎。而在北宋还出了个嗜琴的皇帝,那就是宋徽宗赵佶,他设有“万琴堂”,收羅储藏天下名琴。张瑞义《贵耳集》所载宋人撰写的李师师佚事里,有宋徽宗赵佶微行至李师师家听琴的故事:“师师乃起,解玄绢褐袄,衣轻绨,倦右袂,援壁间琴,隐几端坐,而鼓《平沙落雁》之曲。轻拢慢撚,流韵淡远,帝不觉为之倾耳。……时大观三年()八月十七日事也。……三月帝复微行如陇西氏(即李氏)……帝赐师师偶坐,命鼓所赐蛇跗琴,为弄《梅花三叠》,帝衔杯饮听,称善者再。”

而从这些宋人的记载,我们也不难看出,一直流传至今几乎没有一位琴家不会弹奏的古琴名曲《平沙落雁》和《梅花三弄》,早在北宋时京都已很盛行,而且广为流传。这是中州派具有代表性的两首名曲,直到清代乾隆年间,在中州派的几部琴书谱集中,都载有《平沙落雁》的曲谱。直到近代苏州古琴家吴兰荪先生还藏有他手抄的《平沙落雁》谱,他在其曲名下还特意注着中州派,说明这是中州派的传谱,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到了明代,在河南邓州又出现了一位古琴家,就是嘉靖年间的大学士丁钲,字维静,号粛庵。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河南中州琴派又出现了好几位在琴界很有影响的古琴家,他们都著有琴书谱集,并一直流传至今。如清代乾隆四年()王善撰辑的《治心斋琴学练要》,共五卷,前二卷论琴,后三卷是琴谱,共收录二十六曲,凡三十谱;清乾隆十六年()李郊撰辑的《颖阳琴谱》;清乾隆三十一年()崔应阶撰辑的《研露楼琴谱》等。

纵观琴史,中州琴学出现过三次高峰,一次是以蔡邕、阮籍等为代表的汉魏时期;一次是以朱文济、义海等为代表的北宋时代;一次是以王善、李郊、崔应阶等为代表的清代乾隆年间。

  对于河南中州琴派,清人王坦在《琴旨支派辩异》篇中如此评价:“中州派高古端严,宽宏苍老;浙派清和善俗;金陵派参序有节,抑扬有纪;虞山派清微淡远。”王氏这段文字精辟地概括了当时几个派别的琴风,记载了中州派独具魅力的演奏风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