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介绍 >> 正文 >> 正文

魏晋名士风度助王羲之终成书圣

来源:阮 时间:2023/4/3

王羲之生活在大约一千七百年前的魏晋时代时代,那时经历长期割据战乱,内部权力斗争激烈个人生死无常,但残酷的现实没有导致文化苍白衰败,却激发了个性的张扬,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独特的名士文化,被后世称为魏晋风度,由此产生了一大批放达不羁的名士名人,如正始名士、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顾恺之、陶渊明等等,王羲之也是其中之一。这种名士时尚带来了思想大解放,留下了后世仰慕的诸多经典。那么这种名士风度是怎么帮助王羲之成为书圣的呢?让我们看看名士法则和王羲之的作为。

第一,看得起自己,不跟他人瞎忙

看得起自己,不盲从流俗,让自己的言行焕发出独特的人文光采,得到世人由衷赞许,是名士风度的一大特征。看得起自己不是故作神秘耸人听闻只想搏眼球,更不是一意孤行往卑污里走,让世人侧目鄙视,而是相信自己不依赖他人也能活得很精彩。成语典故“东床快婿”出自《晋书列传》讲王羲之,当时皇帝的左右手太尉郗鉴派门生到王家选女婿,王家也是大家世家与郗家门当户对,但大家子弟众多,也不一定个个都有好前程,弄不好也一样衰,于是王家众多子弟纷纷打扮登场亮相,郗鉴门生回去报告,说王家子弟个个都好,“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只有王羲之一人不闻不顾,自己在东床光着肚皮吃零食,郗鉴说:“正此佳婿邪!”,这才是好女婿。

第二,真好才自傲,见高论马上虚心吸收

文人相轻在历史上都是常态,魏晋名士对真知灼见的虚心欣赏是一种难得的真性情,道理可以辨驳,不行就认输,巧言辩辞也要拿出智慧来,强词夺理会被群嘲,这种追求自身强大的风气让魏晋虽无百家争鸣但争锋激烈,让后人回味无穷。例如朋友孙兴公给王羲之推荐支道林,说“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王羲之自命才气胸襟通透隽秀,不把支道林放在眼里,连话都懒得说,后来王羲之临走与支道林告别,车已准备好在门口,支道林给他小谈庄子逍遥游,听得王羲之顿时陶醉,一改傲慢也不走了,主动拉着支道林要他多讲讲,从此两人成好朋友。

第三,追求个人气度清峻洒脱卓尔不群

魏晋名士喜欢欣赏人的形象和气质风度,互相点评竞争激烈,由正始时代名士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到江左领袖王导、谢安,崇尚的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是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那时把这种气度视为一种绰约仙姿,当成一种人生境界来追求,外貌无法改变,气度却可以修炼。同代人这么评价王羲之:“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别人评价这么高的王羲之,见到与自己不一样的俊秀脱俗,也能由衷发出赞叹,王羲之说杜弘治:“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清峻不是千人一面,美貌不是都整成锥子脸,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看重通透的时代,发现追捧关于人的各种美的时代。

第四,痴迷于锤炼创造,让自己超越古人

名士风度不是吹出来的,靠苦练才能有收获,名士的一大特征是痴,就是专注不懈。王羲之自己最得意的就是他的书法,很早就被时人追捧,但也是到中年以后才达胜境。除了天斌以外,痴迷于书法长期感悟才是他成为书圣的原因,从王羲之谈张芝就说明了这一点。张芝在中国书法史上被誉为“草圣”,后世诸多书法名家王羲之父子张旭怀素等,都以张芝书法为师,王羲之对汉、魏书法评价,仅推崇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都不足观。王羲之评价他说:“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如果谁像张芝那么苦练,未必比张芝差,这就是书圣的苦练感悟。

第五,求率真求至性至情

名士真性情大为后世称道,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离世,魏文帝曹丕去送葬,给大家说仲宣(王粲字)喜好驴鸣,我们都学驴声送他吧,于是葬礼上响起一片驴声。这种从帝王开始的不拘俗礼只为情真的举止,是名士的一大时尚。这种崇尚真性情的风气,让名士们有时看起来难以理解,比如王羲之喜欢鹅,鹅主人说要他写道德经换,王羲之高兴得手舞足蹈,要知道王羲之的字在当时已经价值不菲。

喜欢就去做的真心,让王羲之对世间万物人生一世的感悟得到的是千古共鸣,《兰亭集序》不仅被后世书家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它的文字内容更与书法交相辉映,成为打动后人心灵的经典,说到乐是了无穷尽,说到悲,“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张扬名士风度的魏晋时尚,从五大方面成就了王羲之的学养性情,让王羲之一步步修炼,从书家成为书圣,让王羲之的书法文字之中充满了魏晋名士风度的韵味,被历代有缘者视为珍宝收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