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明确语文这一学科的科学内涵。“语文”这一名称到底蕴涵着什么呢?高中语文课标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样定位虽有一定的道理,但过于笼统,不够明确具体,也不够全面完整。
首先,所谓不明确,不具体,是指,交际工具有多种,如与聋哑人交际用手语,交警指挥交通用口哨及手语或旗语,实验教学使用实物展示和操作演示来交流。有时人们还可以通过音乐绘画等形式进行交流等等。语文以什么为载体进行交流呢?高中语文课标对此没有明确。语文这一交际工具,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进行交流的。这一点必须明确,必须具体,不能含糊。这是语文不同于其他交际工具和交流形式的的本质特点。丢掉了这个特点,也就失去了语文学科的根本特性。高中语文课标在定位语文特性时,竟丢掉了这最为重要最最根本的内容。这真让人无法理解。
语文既然是交际工具,且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那它用什么样的与众不同的交际手段进行交际呢?这一点都不交代清楚,怎么能看出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怎能看出语文这一工具的独有特点,我们又怎样将它与其他交际方式相区别呢?高中语文课标只是使用了“最重要”这一模糊的定性,而没有明确这最重要的工具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工具。这就是其不明确不具体的地方。新订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标在这方面的提法有所改进,“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避免了高中语文课标对语文这一工具性课程缺乏明确具体定位定性的弊端。这一改进是令人欢欣的。
可是,作为由国家制订的同一学科的课程标准,虽然不同阶段的具体学科内容要求可以不同,但其基本理念则应是一致的,而我们所看到的不同阶段的语文课标基本理念,竟然是各说各话,好像不是同一课程似的。语文课标的整体综合设计,在科学性统一性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
再说“交际”,语文工具的这一功能,也不足以涵盖语文的全部功能。当人们在独自思考的时候,并没有作交际。而独立思考是在用一定的语言形式在进行心智活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外壳指的是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呈现形式,这是就思维成果的表达而言的;语言也是思维活动的内在血液。内在血液则是指思维活动在内心运行的方式。人们在独立思考的时候,也是在运用语言这个载体。当思维内容还没有作为思维成果表达出来的时候,它只是在心中流动。这个流动,是依靠无声无形的内在语言进行的。
当思维成果需要表达时,就必须借助有声有形的语言文字这一载体形式(外壳)呈现出来。“交际”不能涵盖独立思考这个方面,因而其所定义的内涵就显得不够全面,不够完整。人是社会性动物,但其生活并不全然是社会性的。人类生活有独处和群居两个方面,只有人与人交往的时候,才有交际产生。人们在没有交际时,在独立思考探索研究时,也一样在运用语言文字。人们无论是独处思考或是群居交际,都离不开语言文字。所以,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它更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又包含了独立思考与交际应对两种情况,而交际只是人类使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情形。这明显地小于语文使用的行动范围。
人们在在人际交往时使用有声有形的外在语言,而在独立思考时则是运用无声无形的内在语言,内在语言是以习得的外在语言为根底,在内心无声流动。无论是与人交际,还是独立思考,都是以思维为前提的。没有思维,语言的运用就无法进行。思维是语言运用的活化剂。没有思维的组织调配,语言只是一堆噪音,文字也只是一堆乱码。比如文、核、语、养、心、素六个字,尽管我们认识它们,但没经过思维组织调配摆在那儿,就表示不出什么意思,承载不了思想文化信息;经过思维组织调配后,它们变成了“语文核心素养”,于是它们就可以表示出一定的意思,并能为人们所理解。
有了思维,就可使语言承载思想文化信息的功能得以激活运行。就如交际,没有思维的语言对话,就不能算作是真正的交际。比如和患有神经性疾病的疯颠之人对话,疯颠病人虽然也是在使用语言,但其思维有障碍,其语言不是经过有效思维发出的,常常会是胡言乱语,言不及义。这个时候尽管使用了语言,由于缺乏思维的相机应对,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沟通,这算不得是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又如鹦鹉学舌,人话说得惟妙惟肖,可它只是人类语言的传声筒,它不是通过思维表达出来的,因而无法进行有效交流。
语言文字要靠思维来组织调配,它才有意义有价值,才具有表现生活与表达思想的活力。反过来,思维也要靠语言来运行,来表达,来呈现。这样,内心思维才能得以有效运行,思维成果才能形成并以适当的形态呈现出来。交际也才能有效进行。语言和思维相为表里,相互为用,构成语文这一载体运行的双轮双翼。语文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形式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基本工具。仅仅说语文是交际工具,显然失之偏狭。即使说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不够明确的模糊概念。因此,高中语文课标对语文所下的定义就显得既不明确也不够全面不够完整。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也没有提到语文是思维的工具,因而也不够全面完整。
人们在独立思考或群居交际时使用的语言文字,并非世界上所有的语言文字,而是一定的语言文字。这一点也必须明确。当人们在独立思考时,使用的是内在语言。而这个内在语言是有一定之规的,是以习得的语言为根底。掌握了中文的人会以汉语的存在方式去思维,掌握了英文的人则会以英语的存在方式去思维。掌握了多种语言的人,则会根据具体的情况运用多种不同类型的语言方式进行思维。所以,思维是以一定的语言文字为载体进行的。而当人们进行交际时,交际的信息以思考调配后的成果形态呈现,更是以一定的习得语言文字为载体作交流。作为概念的定义,我们不能笼统模糊地去呈现,定义表达应当明确具体完整。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语文:语文是以一定的语言文字为载体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基本工具。语文学科则是教育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进行有效的思维和交际的课程。
在这个定义中,我们首先认定语文是一种工具。这是这一定义的最大范畴,也是所有学科的共性,但这不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而是非本质属性。世界上的工具无数,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工具呢?它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也即这个工具的功能和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一是交际。思维的范围比交际的范围大,它涵盖独立思考和人际交往时的应对思考两种情况。这是这个定义的次等范畴。但思维和交际的工具也有多种,如用眼神手势、实物演示、音乐舞蹈或画面图形等进行思维和交际,用这些方式作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就不是语文。语文是以什么样的独特方式来进行思维和交际呢?它运用的是语言文字这一载体形式。这是语文这一工具的独有特性即本质属性。这是这一定义的核心范畴。在这里,思维和交际,都是借助语言文字进行的,独立思考是由内在语言进行的,交际是信息的交流沟通,先由内在语言进行思维,随之再以外显的语言呈现出来。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思维和交际,是超越任何一种用以思维和交际深广度的基本方式,所以它是思维和交际的基本工具,也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运用语言文字作载体进行思维和交际,是语文这一工具区别于其他任何工具的本质属性。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则是语文学科存在和运行的独特形式。
我们再从语文的基本内涵出发,“书面为文,口头为语”,那么语文的内容其实就是一个:语言文字。而语言文字属于不同的国家民族,语文学习不可能囊括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语言文字。语文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母语,学习掌握、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语文就这么简单么?对!就这么简单。但在有些人看来,这简直是在玷污语文的伟大崇高,怎么把语文看得这么简单?其实,这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简单。这就是所谓简约而不简单。这里面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那可是重于泰山重于五岳呀!一个国家的民族语言,沉淀着这个国家民族的历史与传统,蕴含着这个国家民族的心理与精神。一个民族要想不致灭亡,其根底则是保存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大家熟知的都德著名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向人们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法国土地可以暂时被占领,法兰西民族可以暂时被征服,但只要法兰西语言还在,这个民族就不会被消灭。犹太人曾长期失去国土,没有了家园,但他们的语言在,他们的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在,他们后来竟在一个荒漠之地重建他们的国家。当年日寇占我东北,强迫当地人说日语,这乃是亡我族类的根本措施呀!
语文工作者,只要把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工作做好了,那就是对国家民族的杰出贡献,那就是保我民族,兴我中华的千秋伟业、万古功勋!德育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数理化等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语文课程则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素养。每个学科各司其职,共同完成育人的任务。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全面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过关。能让语文学习者达到语言文字过关的要求,便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功德无量的事。我们在这一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离这一目标还有着相当的距离。中央电视台曾有一个“汉语听写大会”节目,节目中有一环节,将听写的内容放到旁听人群中进行测试,结果令人十分的汗颜,成人书写正确率仅有三成。
这个小小活动平台,折射出我们的语文教育现状非同一般的堪忧。汉字汉语危机可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面临的境况非常严峻。实现让语文学习者达到语言文字过关的教育目标,这是语文教育工作者最基本最主要的职责,不做到这一点,那可真是愧对天下苍生,贻误后代子孙,戕害国家民族。把语文教育的内容和任务聚焦到一点上,把正确掌握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作为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应是语文教育无须争论迫在眉睫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
语言文字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文字的内核。这两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因此,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与思维的启迪训练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古今教育大家,都非常重视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已明确告诫我们:“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虽然这是从一般的学习意义上讲的,但对于语文学习有着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朱熹论读书也特别强调言与思要紧密结合:“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熹明确论述了学言与思义紧密结合才能出效果,有收获的道理。
叶圣陶更明确指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语言与思维分拆不开。语言要说得正确,有条有理,其实就是头脑里要想得正确,有条有理。因此,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要同时并举。”由此,我们可以明了,外在的语言文字的学习与内在的思维启智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双翼。语言文字的学习属于知识技能的掌握,而思维的训练则属于智慧的增长提升。两者的完美结合才是语文素养的完整体现。
语文教学是教育的一部分,所以,语文也要承担育人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相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情怀教育,科学思想教育,审美情趣教育等等,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智慧、审美水平。这些育人活动,在教育的层面说,是需要各科共同担负的神圣使命,但在学科层面,则不是语文的主要任务,它们只是服从整个教育目相机担负的辅助任务。所谓相机,就是不必刻意为之,只是当相关因素出现时才随机进行之,不会系统地去进行。
因为系统进行人文道德教育,科学思想教育,审美情趣教育,主渠道是德育课程,自然科学(学科)课程,艺术教育课程。设置这些课程,都是各有其主要功能的。在古代,这些内容功能由语文一家全部担当,而在今天,则由各门学科分而担之了。语文课程学习的核心内容和主体任务就是语言文字的积淀运用和思维智慧的发展提升。语文教学育人目标,是通过学会积累和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增长提升学生的思维智慧来实现的。进行相关的育人活动,不能脱离语言与思维学习训练这一中心,不能喧宾夺主。育人活动,不是外加的,而是在围绕、配合这一中心的情境中自然产生和完成的。
阮祥毅,广东顺德华侨中学特级教师
编委会
主任:李仁甫
副主任:卓立子李欣荣周友喜莫羽
主编:丁学松
副主编:陈玉蓉刘苏梅杨丽丽潘彤彤邱利群吉红艳李少卿陈海峰马洪根张建东胡晓静
本期制作:邱利群
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shengchengyuwen
qq.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