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优势 >> 正文 >> 正文

跟着新华日报打卡这里,不只有南京先

来源:阮 时间:2023/6/21

读报·打卡

在南京,有这样一个“小而美”的地方

它面积不大,却占了“金陵四十八景”的十景

它是“风水宝地”,六朝竹林七贤砖画出土于此

它有“历史渊源”,建于东吴的“新亭路”就在这里

它又是“活力新城”,多样的文化产业地标拔地而起

它还是“友谊之桥”,“南京先生”的故事传为一段佳话

……

它就是

西善桥街道

南京西善桥街道,这是一个“小而美”的地方,小众却不泯于众。去年12月,它入选年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是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大家庭”的年轻成员,而关于它的更新和进步,已见诸报端。

今年6月2日的《新华日报·文化产业周刊》头版,给予了西善桥向读者展示新面貌的巨大舞台。

循着报纸的介绍,小编们从油坊桥出发,打卡了西善桥街道的两处文化地标,体验“南京先生”为代表的“西善文化”。

从“南京先生”到“南京先生系列”

“南京先生”是谁?和西善桥有什么关系?背后有什么故事?

原来,“南京先生”是上世纪初这里的一位不知名字的江姓医生。时间拨回到年,中国台湾马祖岛北竿乡瘟疫流行,当地大户周府的一位女眷染病严重,得知南京城南有一位医术高超的江姓郎中,便前往南京寻访。江郎中闻讯后连夜赶赴当地,用其高超的医术平息了这场瘟疫,见岛上缺医少药,便毅然决定留下来。由于其生前并未告知姓名,当地人便以“南京先生”尊称,此后岛内乡民一直向其膜拜,直至今日。

应马祖岛北竿乡民的请求,西善桥街道在年获得中央、省、市台办的批准,在梅山村兴建了一座纪念碑亭以纪念“南京先生”的事迹。(摘自《新华日报·文化产业周刊》)

“南京先生”的故事传为佳话,也让“一起做个好人”融入了“西善文化”的脉络里。如今,西善桥打造了“南京先生”这个IP,让好人故事继续传承,让好人文化可知可感。

这不,小编就在这里发现了“南京先生”系列产品。我们也同样期待,有关“南京先生”的文化产品不只流于产品的贴牌,这样一个具有地域特色、不可替代的文化IP,值得被更加深度地挖掘。

“你好南京,初见来了”

“你好南京,初见来了”——这是小编们走进初见知旅共同体时,大厅摆放的八个大字。

初见知旅共同体,乍一看名字不知道是什么地方,步入其中,才发现是以书店为基础的文旅产品综合商业体。它同时也是江苏省首批“最美文化空间”之一。这座建筑有两层,一楼有书店、文创柜台、咖啡馆,二楼是展览空间。小编来的时候,恰好赶上了这里的“理想教育小镇”成果展呢!

进门处,“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初见”“生活还有诗和远方”“人生无解,多喝拿铁”的创意路标牌大概会让许多路过的年轻人停下脚步拍照(小编也不例外)。这种感觉恰似旅行途中发现了一处神奇的空间,忍不住进去一探究竟,这似乎和“初见”二字背后的内涵相呼应了。

一楼,灯光明亮、空间宽敞,各个区域划分得令人赏心悦目,书架、桌椅井井有条。坐着看书的学生、喝咖啡的青年、办公的白领,是书店再平常不过的景象。

最显眼的,是书架上悬挂的中外知名文学家的照片以及语录。每当轻轻的脚步声在书架之间响起,是顾客穿梭其中寻找书本,这一刻仿佛身处不同国籍和时期的文学大家们相聚一堂的茶话会现场,书架上的那些语录也悄然化成了耳畔的低语。抬起头,只见书架旁边的一行字——“无疆界的观点”。

走上二楼,扑面而来一股天真的童趣。这是西善桥街道联合初见知旅共同体在为岱山西路幼儿园的孩子们举办的属于他们的画展。墙上挂满了孩子们充满童趣的画作,方方正正的画框像一个个窗口,是孩子向人们打开自己小世界的窗口。

在这里,幼小的孩子用最鲜艳的色彩向外面的人们打着招呼。整个空间十分安静,却又鲜活得仿佛能听见孩子的欢声笑语。

用文化服务群众,用文化涵养群众。西善桥街道以文化为核心,建立诸多精神文明品牌。为孩子们办画展、探索“理想教育小镇”,只是其中一个缩影,也为来到这里的人们展示西善桥文化建设的一隅。

画像砖上的竹林七贤“活”了

西善桥的白家山名人铭园,经过更新改造,成为周边老百姓文化休闲的“主场”,来到这里,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巨大的竹林七贤群雕。这是根据年在西善桥一处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创作的作品。不是对砖画的复刻,是在此基础上“活化”创作的结果。

群雕气势恢宏,七个人物通过衣着连成整体,位置高低错落,犹如高山流水之形。近看则七人神态动作各异,山涛捋须远望,嵇康抚琴自得,阮咸抱阮闭目,向秀扶膝听琴,王戎与阮籍对弈,刘伶则以臂为枕,醉卧石怀。

群雕周围空间宽阔、树木葱茏,山水与雕塑相得益彰,如同环境为“竹林七贤”注入了灵魂一般,“竹林七贤”也为绿地公园注入了文化之魂。

当然,西善桥还有更多值得期待的打卡地正在崛起。

无论打造文化IP还是建设文化地标,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肯为这样投入大、见效慢的项目做投资,就好比栽树,埋下的是一颗颗历史活化的种子,在未来结出的是文化浸润的果。

“南京先生”的故事已经从这里走出去,期待这个“小而美”的地为大家接着讲好它更多“小而美”的故事。

图文:谭可昕

孙睿

编审:葛新

监审:周贤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