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王勃,字子安,初唐人士,26岁时死于海上。他的生命好像昙花一现,在大唐的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遗憾。自他死后的几千年里,中国再鲜少出现过这样的天纵奇才。即使是盛唐时期的李太白,从某种程度上也要居于其后。
他就是王勃,名冠大唐的王勃,位列“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
我们了解他无非是那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或是那句“物换星移几度秋。”又或者是他那篇文采飞扬的《滕王阁序》。总之,不管怎么样,王勃都给我们呈现了一种敦厚又可爱的人物形象。
他的诗文不论是从质量上还是从数量上都是上乘,我们读《滕王阁序》便能从其中窥见其端倪。开篇便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这样的工整的骈句,不只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看起来十分工整美观,更是气场全开。
只看第一段,先是“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这一句便打造出了盛世之感,岂止富庶,更有人才辈出。而后文“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不仅加深了前面打造出的盛世大唐之感,更是暗中给人一种豪迈之情。他似乎想说,这样的人才岂止一两位,那是“高朋满座”。
中段,他又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是千古名句,短短一句将夕阳下滕王阁的美景写了个全面,这是登高俯瞰之感。隋炀帝写夕阳是“斜阳欲落去,一望黯销魂。”此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后者悲壮之情更甚。而后“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天高地阔,他似乎太渺小了。事物的兴衰自然有其定数。他似乎有点悲伤,是因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还是因为他是无人为其悲伤的“失路之人”。
似乎都不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他提出了反问,难道他们都是因为遇到圣明的君主吗?难道他们都没有生在清明的年代吗?不是的,王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意气风发的王勃说,不过就是因为君子安于贫贱,而通达的人早已洞悉了命运。通俗点说,文化人管这叫归隐,称其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很显然,王勃并不喜欢这样的观念。“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怎么能因为年纪大了就改变自己当时的心境呢?越是困苦就更应该鉴定自己的志向。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孟尝君那么高洁,但是他却只是空怀着报国热情。阮籍为人放纵,我们怎么能像他一样穷途而哭?
看得出来,王勃不喜欢这两位人物。他是一个积极入仕的人,他不仅有着报国的热情,更有着实质的行动。他的诗文里虽然也时常有些感伤之词,到却鲜少铺张笔墨的去抨击社会与描写怀才不遇的情感。他的诗文里出现最多的常常是与朋友的感情。在现存的76首诗歌里,送别朋友的诗高达三分之一。那剩下的三分之二呢?大部分是写景和宴饮。他写景与旁人不同用词工整气势豪迈,描写宴饮的诗文也能写的雅致脱俗。
王勃是一个敦厚的人,但却不是一个古板的人。沛王与英王斗鸡他为沛王写了一篇檄文助兴讨伐英王的鸡,因此触怒了唐高宗被贬谪,高宗直呼“歪才!”
又一则在写《滕王阁诗》的时候空了一个字,宾客们几番猜测都不是正确答案。主人差人去询问正确答案,王勃却说“一字值千金”,主人碍于颜面,只好给他千两纹银。他却说“空者,空也。”还对主人送来的纹银表示惊讶。
这便是一个可爱之人,他或许不像别人那样一心孤芳自赏,他或许不像其他诗人那样放纵洒脱,可他就是这样一个温柔敦厚的又不失少年意气的人。他一生不矫情,很少埋怨社会抨击世俗,他这一生也去他自己所说“不坠青云之志”。他看重与友人的情感,常常为他们写诗。他也有着刚正不阿的一面,甚至在因为私自处决窝藏犯人的奴才而获罪连累父亲时,他没有感伤自己而是对父亲感到愧疚与不安。
他的生命很短暂,可他却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天纵奇才。六岁能作诗文;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指出其错误;十六岁未及弱冠便走入仕途。在26岁那年,他永远留在了最好的年纪。
或许,没有长大对王勃来说也是一种幸运。少了长大的烦恼,也少了后人的争论。这样,他就永远都只是一个天真可爱、温柔敦厚的有志青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