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优势 >> 正文 >> 正文

你知道什么是魏晋风度吗

来源:阮 时间:2023/4/13
北京中科白瘕风医院是正规 http://pf.39.net/bdfyy/bdfzd

东汉时期,由于政府提倡孝道,并且将此作为选拔官吏(举孝廉)的一项重要标准,所以社会上逐渐形成崇尚个人德行的风气,也即重视“名节”。这固然可以推动人心向善,使得民风醇美,但难免也有走极端的情况。到后来,便出现了一些竞相标榜,甚至为彰显个人名节而不惜弄虚作假的现象,道德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个人赢取功名的工具。东汉灭亡后,中国开始进入长期分裂时期,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一定冲击,一些新的风气开始形成;这种风气孕育了最能反映人内心的文学自觉,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便是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曹操出身于宦官养子家庭,与当时具世家大族背景的所谓的正统名士自然有所区别,他讲求实际,注重实效,不为“名节”所困;表现在文学创作上,便是不受传统和陈腐的内容与形式的制约,这为当时文坛带来了慷慨浑朴、清新刚健的新风。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前者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后者是才华横溢的诗人)的文学也各有风骨,与其父并称为“三曹”。与三曹同时的还有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七人,他们同为建安时期(—)有名的文学家,世称“建安七子”。

在“建安文学”新风气的开导和影响下,到了曹魏正始年间(—),出现以何晏、王弼、夏侯玄等为代表的一批名士。正始名士的一个特点是服用一种叫做“五石散”的药物,这种药物由丹砂、雄黄、白矾、曾青、磁石等矿物炼制而成(也有不同的配方说法),服用后会令人全身发热,因而需要“行散”,就是通过走路使热力散发出去。因为人服药后会发热,而且皮肤会变得细嫩到“吹弹可破”,所以便不能穿新的和紧身的衣服,也不能穿鞋而要穿“屐”;另外还要吃冷的食物,用冷水浇身,所以五石散又叫“寒食散”。又因为不常换洗衣服,所以身上会长虱子,一边抓虱子一边清谈(成语“扪虱而谈”即由此而来)便成为一种时尚。何晏、王弼、夏侯玄三人同为服药的祖师,其中王弼20余岁便去世,而何与夏侯二人因与曹操关系较近密,受到司马氏的仇视,与嵇康一样都为司马氏所杀害。

在“正始名士”之后而起的是“竹林名士”,他们的特点不是服药,而是饮酒,其代表便是嵇康和阮籍。嵇康的生平与遭遇见于前文(参见上题);阮籍则是前一时期“建安七子”中的阮瑀之子,他年轻时放纵不羁,史书记载他看人时会用“青白眼”,也就是当他看得上某人时就两眼正视(眼球是黑的,故谓“青眼”),而看不上时就给人家白眼。我们今天汉语中所用的一些成语和字词,如“青睐有加”、“青眼相加”、“白眼相向”等,就是从阮籍而来。阮籍为了躲避现实的人生与政治,经常喝得酩酊大醉,借酒佯狂,而且口中绝不评论他人的好坏。有一次司马懿想和阮籍结为亲家,但阮籍却一醉两个月,此事只得作罢,其为人由此可见一斑。阮籍的诗文水平极高,他创作的《咏怀》八十二首组诗,是文学史上的丰碑之作。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评论说“阮旨遥深”。竹林名士中的其他几位,如山涛、阮咸(阮籍之子)、向秀、刘伶、王戎等,也都是一时才俊,他们相与为友,打破礼教,崇尚自然,天真放达,啸傲竹林,世称“竹林七贤”。

晋室南渡以后,以正始名士与竹林名士为代表的“魏晋风度”便走入了最后的阶段。这时,没有那股名士真精神而刻意做表面功夫的人多了起来,如没有吃药而假装吃药、行散、穿宽大的衣服者,不能写文章而只能空谈者……虽然社会上也还有如王羲之“袒腹东床”的旷达与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情怀之余风,但毕竟相较此前“是真名士自风流”的气息已经消退了许多。当然,此时佛教思想已经渗入较深广,对于魏晋时期的中国本土思想有着潜消暗解的作用,也是一重原因。总而言之,东晋以后,魏晋风度便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但作为特定历史时期而产生的一种精神解放的潮流,魏晋风度那种至情至性的人性光辉却被传颂千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