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优势 >> 正文 >> 正文

漫说鱼米之乡潢川县的稻米产业发展史

来源:阮 时间:2022/8/25
视频网站vip会员账号 https://news.iresearch.cn/content/2021/08/392959.shtml

到过豫东南的朋友,人人都说潢川县是个好地方。潢川县古为黄国、楚以后置弋阳,唐以后称光州,民国改称潢川,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南依大别山,北临淮河,居于豫东南地理版图中心,是南下大别山的门户,处东经度53分至度21分北纬31度52分至32度22分。这里阳光充足,气候宜人,雨水充沛,物产丰富,素来以“豫南小苏州”“鱼米之乡”著称,是中国产粮大县。传说历史上还以土产香米作宫廷贡品,民间有“有钱难买光州坡,香米贡面高桩馍”“有福要数潢川县,餐餐贡米带贡面”的谚语。

图为河南省博物馆藏潢川县张集乡陈岗遗址出土的石磨盘

潢川县稻谷栽培历史悠久,很久以前就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年2月,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在潢川县张集乡李楼村陈岗生产队发现了裴李岗文化类型的石磨盘。石磨盘出土于淮河支流春河的右侧,埋藏着石磨盘的文化层呈灰黄色,土质坚硬,厚约0.6一0.8米,距地表深约1.5米。石磨盘呈长方鞋底形,前宽22厘米,顶部稍尖,后宽17.8厘米,尾部圆纯,腰部内收,下有四个圆柱足,通长49.7厘米。通高7.5厘米,通体磨光,制作精细,正面腰部稍下凹,具有明显的使用痕迹。石磨盘是加工谷物的工具(脱壳工具),在同一个古遗址范围中,还发现一块陶片上贴有粟或稻谷的灰骸。这个石磨盘和谷物灰骸,经送中国考古研究所碳14化验,证实距今有七、八千年,属于裴李岗文化代表器物。由于石磨盘和谷物灰骸的发现,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的安志敏同志专程来潢川县考察,他说:“从此可以证实裴李岗文化的南线已延伸到了潢川,对研究豫东南的农业起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石磨盘的发现,说明了最早的潢川人在使用火之后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进步——由旧石器时期的采集经济逐步转化为制造石器、栽培谷物作物的农业经济,标志着人类第一次从被动的适应自然、依靠环境转变为改造自然、开发改造环境。

石磨盘的出现在距出土石磨盘地陈岗遗址一华里处(今霸王台)约20米~23米的范围之内的地面上散存着许多仰韶时期、大汶口时期的陶片以及石磨盘、红烧土、石斧、石镰等器物;在高于地面的0.8米处还发现三个灰坑,灰坑内夹杂着破碎陶片,谷物灰骸、木炭遗骸,动物骨骸化石等大量文物。考古专家据此认为,潢川县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以及三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这里的人类文明达到一定高度,农业相对发达,并依然是人类繁衍聚居之地。

图为信阳博物馆藏潢川县张集乡霸王台遗址出土的石磨盘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潢川县很快进入了夏商周时代。勤劳智慧的古光国、黄国人民积极栽培水稻、努力渔猎,使得稻谷等农作物极大丰富。为了不使长时间储存的稻谷等农作物腐烂变质,古黄人还学会了用谷物等酿酒,以供祭祀、医用消炎、饮用,再次创造了农耕民族新的辉煌。这里还要从发现三千年前商代黄国出土的提梁铜卣酒说起。

古黄人本是东夷一支,夏中期自辽河流域渡海经山东顺淮河逆流而至淮河上游两岸,历经夏商周三代,与华夏族黄帝儿子姞姓伯倏的封国光国人逐渐融合一体,逐步纳入华夏一族。据考古出土青铜器、玉器等文物以及黄水(今潢河)、小潢河(在今罗山县)等地名考证,夏商周时期,古光国和黄国核心区域在今天潢川县、光山县以及罗山县大部,其势力范围曾经达到固始、商城、信阳县一部及湖北随县、麻城县等地。其中,夏商周时罗山县为黄国地,直到隋代才设置罗山县。20世纪70年代在罗山县莽张后李商周墓地及罗山县高店东周墓地发掘的青铜器等均为黄国器物,进一步证实商周时罗山县为黄国版图范围。(《河南考古四十年》第页,《中原文物》.4第4页)

年前后,考古工作者在罗山县天湖商周墓地进行考古发掘。该墓地共发掘商周墓葬42座,出土商代青铜器件、玉器75件、陶器31件、石器2件、木漆器10件、丝织品1件。这是我国商周考古工作的重大发现。其中,在发掘8号墓过程中,北大历史系考古专家欧谭生等剥开青膏泥后,发现一件封闭严密的铜卣(附彩色图版),自盖口与器体严密封闭,并呈束颈状,不能开启。器体完整无损,没有任何锈孔。器内存有液体。当时,考古学家立即采取措施,用棉花和塑料布包裹,并装箱送到北京,经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介绍到北京大学化学系。取样时,器底钻了一个绿豆大的小孔,液体仍然流不出来。说明封闭良好,器内压力小于大气压。后来,在器底又钻了一个小孔进气,才将液体慢慢抽出,盛入棕色瓶封存(约1公斤)。北京大学化学系进行乙醇测定,著名微生物学家方心芳教授十分重视此项古酒的测定工作,专门组织实施了酯类和干酵母沉积物的测定工作。专家们从考古学的角度证实此液体是商代古酒无疑。与8号墓同属于殷墟文化第二期的11、12号墓出土的椁底板标本,经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碳十四实验测定结果:树轮校正年代距今±年,所测年代与陈梦家先生《殷墟卜辞综述》一书中所推断的商王武丁年代接近。这进一步证实罗山天湖这一铜提梁卣装酒的历史在三千年以上。

图为商代古黄国出土青铜提梁卣及黄国酿造的古酒

年1月18日,首届中国酒文化研讨会和酒史展览在深圳市博物馆开幕,会上展出了这次发掘出土的三千年前古黄国商代古酒。当时,参展的国内外嘉宾无不为古黄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的农业文明折服。

因为潢川县自古盛产优质稻谷、粟米,用不了的稻谷、粟米要找个增值的去处,最好是酿酒了。这个传统不仅在夏商周如此,到了魏晋时期,这个历史重任似乎上天安排好的似的,交给了流落到魏晋时期的弋阳县(今潢川县)“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了。

《大明一统志·卷三十一·汝宁府》记载:“刘伶墓,在光州北,傍有井。伶,晋名人,相传死葬此。”清顺治《光州志·卷二·建置考·丘墓》云:“晋刘伶墓,在州北三十里,冢以铁为砖。世传伶葬于此,后有杜康墓,旁有寺尚存,游人皆有诗。”

潢川县楚、秦、汉至魏、晋称为弋阳县,三国曹魏时升为弋阳郡,治所在弋阳县。弋阳县,两汉为弋阳侯国,多为刘姓皇族子孙的封国,因此刘氏为弋阳县世家大族。因为曹氏和司马氏篡夺刘氏政权,刘伶心怀不满甚至仇恨,坚决不与曹氏和司马氏合作,多次拒绝曹氏和司马氏高官厚禄利诱,自甘在民间隐居和自食其力图存。因此,曹氏和司马氏一直在寻机会除掉他。为躲避曹氏和司马氏的追杀,刘伶于是隐居到刘氏族人遍地的弋阳县,落脚地就在今魏岗乡靠山集一带的寺庙。为了生活,他向当地人学会了当地的酿酒技术,靠卖酒为生。据说刘伶非常喜欢喝用弋阳县的谷物酿造的酒品,而且经常喝醉。传说当时这种酒叫弋阳醪酒[láojiǔ],即醪糟酒,相当于米酒,15—35度。传说刘邦父子就常饮白醪酒,并定名为“汉官御酒”,由此流行,以致当时的文人雅士有“醪酒怡心诗渐醉,高台对月意未休”之句。传说刘伶酿造的就是这一款弋阳醪酒[láojiǔ],刘伶喝这种酒经常喝醉,人们就又把这种酒叫“刘伶醉”酒。因此,当时外界人都把刘伶当作一个玩世不恭的“酒鬼”。传说刘伶嗜酒如命,常常坐着鹿车,带上一壶酒,使人扛着锹跟着,说:“如果我醉死了,把我就地埋了。”其实,这只是表象。南宋叶梦得分析说:“晋人多饮酒,至于沉醉,未必真在乎酒。盖时方艰难,惟托于酒,可以疏远世故而已。传至刘伶之徒,遂欲全然用此,以为保身之计。饮者未必剧饮,醉者未必真醉耳!”易中天亦评刘伶说:“对于司马政权他不像嵇康那样公开对抗,也不像阮籍那样委曲求全,……让执政者觉得自己百无一用。所以刘伶最后的结局竟是寿终正寝。”

到了宋代,江淮间的光州开始引进“稻之极美者”——占城稻,不仅丰富了光州水稻的品种,还提升了光州水稻的品质。《宋史·本纪第八·真宗三》记载:五月辛未,江、淮、两浙旱,给占城稻种,教民种之。《重修台湾府志·卷十七》载:占稻,俗名占仔。《湘山野录》:“宋真宗以福建地多高仰,闻占城稻耐旱,遣使求其种,使莳之。”按宋《会要》:“大中祥符五年,遣使福建取占城榖,分给江、淮、两浙。”则种入中国,似更前。有赤、白二色;白者皮薄易舂,六、七月始种,十月收。稻之极美者(《诸罗县志》)。

豫省虽大,但多产小麦、玉米、红薯等作物。而古光州(旧弋阳、废定城县)今潢川县则自古及今主产、盛产水稻。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份河南布政使刘慥《奏报采买光州稻谷粜给江南情形摺》(清乾隆二十年十二月十日)奏折中说“而豫省出产大米之区,止有光州一属。”其实今天,豫南出产大米已经不止“光州一属”,信阳8县2区多数县区都普遍种水稻了。

图为河南布政使刘慥《奏报采买光州稻谷粜给江南情形摺》

光州由于水稻栽培种植历史悠久,不仅培育了极为丰富的水稻品种,还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仅乾隆三十五年《光州志》载光州稻有粳稻、糯稻2大类30个品种,并且对每个品种的性状特征,抗性,谷芒色泽,种植日期,生长周期,成熟日期,同类中的小类等等都进行了细致记载。具体摘录如下:“州及光山、固始、商城食之类以稻为主。稻有粳,有糯。粳熟晩,粳之小者为籼,籼熟早。粳之种有香禾壘,一名香子,粒小,色斑。有雪里拣,粒大,色白,秆软而有芒。有箭子白,粒细长,味甘香,九月熟。稻中上品。有胭脂赤,香柔而甘,煮之作纯赤色。晚稻上品。有麦争场,三月种,六月熟。食新者争市之,价倍贵,农人甚赖其利。有六旬稻,一名拖犁归,粒小色白。有六十日籼、八十日籼、百日籼。俱白稃无芒。有香粳,粒小,性柔,七月熟,有红芒、白芒之分。有乌籼,旱稻也。粒大芒长,食之香美,秸柔而韧,可织履。有早白稻,一名小白,粒赤而稃芒白。五月初种,八月熟,九月熟者谓之晚白。一名芦花白。有闪西风,粒白而大,四月种,八月熟。有一丈红,夏种秋收,性耐水,水深三四尺,能从水底抽芽出水。与常稻同熟,但须厚壅耳。有禾罢柳稻,粒大色斑,五月种,九月熟,性硬,皮茎俱白。松江谓之胜红莲。有三朝齐,一名下马,看秀最易。有矮白,一名师姑稻。粒白无芒,秆矮,五月种,九月熟。有乌口稻,一名冷水结,再莳而晚熟,稻之下品。糯之种有芦黄糯,名泥里变,言不待日晒也,粒大色白,芒长,熟最早,其色易变。酿酒最佳。有金钗糯,粒长而酿酒多。有乌香糯,色乌气香。有籼糯,粒长,白稃有芒,四月种,七月熟。有小娘糯,不耐风水,四月种,八月熟。有青秆糯,稃黄芒赤,已熟而秆微青,最宜良田,四月种,九月熟。有矮糯,尖大色白,四月种,九月熟。有朱砂糯,芒长粒多,赤斑,五月种,九月熟。有羊脂糯,色白性软,五月种,十月熟。有虎皮糯,有黄斑,五月种,十月熟。有铁梗糯,秆坚挺。有马鬃糯,芒如马鬃,色赤。有秋风糯,粒圆白,稃黄,大暑可刈,易种多收,农人喜种之。”

光州稻米品种多,产量大,声誉好,质量上乘,历来为当地百姓喜爱,也为官家重视。光州稻米既是是上缴国税的重要实物,应急救灾战略储备的仓储物资,其中的香糯、香米、乌米多个品种甚至成为宫廷贡品。

图为《光州志·土贡》截图

由此可知,潢川县主产稻米,尤其是盛产多个光州香米品种,不仅与潢川县的地理气候、七八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有关,也与当地农民的勤劳和智慧有关。因此,潢川县自古以“鱼米之乡”闻名是有深厚的历史、地理及人文根基的。

: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考古四十年》;2.《中原文物》年第4期;3.《考古学报》年第2期;4.《闽豫考古集》;5.《宋史》;6.《重修台湾府志》;7.《光州志》。

陈国太,男,年11月生,潢川县付店镇人,郑州大学本科、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历任上油岗乡党政办主任、县政府办秘书、小吕店乡党委秘书、谈店乡党委宣统委员(副乡长)纪委书记、来龙乡乡长、县史志办主任。现任县史志办书记、主任、潢川县地方史志编委会秘书长。长于政治学、史学研究。点校出版清代《光州志》一部,主编出版《潢川年鉴》七部及《潢川县工业志》《潢川县乡镇志(丛书)》。在省市以上国家期刊、媒体发表新闻、文学、史志研究等作品多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5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