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形容一个女子多才多艺,常会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琴棋书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不断地传承下来。
最近我读了《国乐无双:方锦龙的趣味国乐课》,本书将多种乐器的来源、特点、传承、变革与相关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图文并茂。
这本书的作者方锦龙,是享有盛誉的国乐艺术家,乐器收藏家,当代五弦琵琶代表人物,“芳华十八”时尚国乐团创始人,成功复原并改良了失传千年的唐代五弦琵琶。
提到琵琶,我最先想到的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艺术来源已久,并在不断地与时代氛围融合,创造出新的艺术盛宴。
从文献资料上看,琵琶大概出现在东汉时期,不过大约在秦朝就开始流传着一种圆形的,带有长柄的乐器,当时人们叫它“批把”。琵琶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因为在很早时候,琵琶就在多个文化部落中得以发扬传承。
在这本书中就提到了很多小知识,比如如何区分一种乐器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
通常,名字仅有一个字的都是本土原生乐器,如钟、磬、琴、据、箫、笙、阮、筝等;名字为两个字及以上的大部分是与外来乐器融合而来的,如:琵琶、喷呐、胡琴、扬琴、羌笛、筚策等。
同样在《琵琶行》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这些记录让我对于琵琶这门艺术表现形式充满兴趣。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除了介绍琵琶这种乐器之外,还介绍了琴,笛,钟鼓等多种乐器,够让我们对国乐,对传统文化有更加全面,更加细致的认识。
乐器除了作为实体器物的价值之外,往往还有更加深刻的精神价值,人们用它传送感情、表达思想、借物言志。有了故事,器物就有了人的温度,小到悲欢离合,大到时代变迁,都有可能被收录在默默无言的器物中,成为家族或社会的共同印迹。
借由这些乐器所弹奏出的乐章,其背后都有着演奏者深刻的情感投入,有些曲子流传千古,一些人或者事儿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比如非常著名的一首曲子《阳关三叠》,描写的就是离别的场景。
人们有的时候无法用言语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乐器中,用这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传递自己的情感,真正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