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资源 >> 正文 >> 正文

朋克主义的中国先驱狂放任性的竹林七贤

来源:阮 时间:2023/3/14
北京扁平疣专业医院 http://m.39.net/pf/a_8744643.html

中国古代文人向来以中庸、内敛、重名教礼法而著称,但在魏晋时期,却有一个文人群体是例外,他们放浪形骸、不拘礼法,堪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的异类。

这个文人群体,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贤。

魏晋之交,时局混乱,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传统儒家经学日渐衰微,崇尚老庄之道、脱实向虚的玄学逐渐成为人们所推崇的思潮,于是便诞生了以清静无为、率真放诞为特点的魏晋名士,而其中由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等七位名士组成的竹林七贤便是魏晋名士中的代表人物。

如果要说竹林七贤的灵魂人物,那一定非嵇康和阮籍莫属。

1

嵇康,字叔夜,三国魏谯国人,崇尚老庄,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文才出众,通晓音律,有《养生论》、《释私论》、《声无哀乐论》、《琴赋》、《酒赋》等著作传世,并以擅长奏弹《广陵散》而著称。

《晋书·嵇康传》载:“嵇康居山阳……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这是关于“竹林七贤”的正史记载。

嵇康性情刚直,放任洒脱,政治上亲近曹魏,所以当司马氏掌权后,他选择辞官退隐,并拒绝司马昭的征辟,因此遭受司马昭忌恨。

嵇康为世人所熟知的作品,除了他的《养生论》和《广陵散》,还有一封名传千古的绝交信,那就是《与山巨源绝交书》,标题中的“山巨源”,就是竹林七贤中的另一位核心人物,山涛。

2

山涛字巨源,河内人,是竹林七贤中年纪最长的一位,比嵇康年长近二十岁,司马昭执政后,他倒向司马氏,自此与嵇康阮籍等人有了隔阂和嫌隙,他升任大将军从事中郎(司马昭属官)后想举荐嵇康出任原职,嵇康得知消息后,当即挥笔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拒绝山涛的举荐。

这一封流传千古的绝交书,让嵇康和山涛之间的友情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段朋友关系。

但他们真的绝交了吗?

并没有。

因为多次拒绝司马氏集团的征召,嵇康遭到司马昭的忌恨,最终被司马昭下令处死,他临终时,将年仅十岁的幼子托付给他曾经亲笔写下绝交书的山涛,并对儿子说:“山公尚在,汝不孤矣。”

尽管对山涛的政治倾向有所不满,但嵇康对山涛的人格还是非常认可的。

所以在他临终之时,他选择将年幼子女托孤山涛,而不是兄长嵇喜,也不是跟他志趣相投、视作知己的阮籍。

3

阮籍,字嗣宗,出身士族陈留阮氏,父亲是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阮籍幼年丧父,家境清苦,少年时便以文才著称,有经世济民之志。

早年的阮籍,还不像后来那样消极避世,他年轻时崇尚孔孟儒家之道,志在入世,曾在《咏怀·其十五》中写道:“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诗书。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

“被褐坏珠玉”,意思是虽身穿粗布衣服但怀抱美玉,比喻虽出身贫寒但才华出众,阮籍以儒家哲人颜渊、闵损自期,可谓志向高远。

然而,当阮籍成年之后,时代环境发生了变化,他的思想也随即发生了转变,由传统儒家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转向主张“无为自然”和抗拒名教礼法的玄学与老庄之道。

相比于嵇康的宁死不屈,阮籍对司马氏集团的态度稍微缓和,在政治高压之下,他心有不满,却又无能为力,于是便借酒自保,终日以酣醉姿态示人,行为举止率性肆意,他蔑视礼俗,不拘礼法,被视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和旗帜。

阮籍向来爱憎分明,对喜爱的人和讨厌的人态度截然相反,且形于言色毫不遮掩,《晋书·阮籍传》载:“阮籍能为青白眼……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择而退。喜弟康闻之,乃筴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这便是成语“青眼有加”的由来。

作为魏晋名士的代表人物,阮籍的轶事典故有很多,例如他曾为了躲避司马昭与他结亲家而大醉六十日,最终让司马昭无可奈何收回成命。又曾闯入素不相识的少女丧礼中,大哭凭吊一番,令人咂舌。

阮籍母亲去世时,他在丧礼上面无哀色举止如常,甚至“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服丧期间,仍能够“在晋文王坐进酒肉”,面对群臣质疑,他“饮啖不辍,神色自若”,这种超脱世俗、藐蔑礼法的做法,引起很大争议,但他泰然处之,将天下悠悠众口之积毁置之脑后。

阮籍借酒避祸,常日酣醉,但论到纵酒避世、醉生梦死的极端程度,却不及竹林七贤中的另外一位,那便是有“醉侯”、“酒仙”之称的刘伶。

4

竹林七贤中,若论到言行最荒诞妄为,心态最消极颓废的,非刘伶莫属。

刘伶,字伯伦,沛国人,出身贫微,容貌丑陋,向来沉默寡言,言行举止狂妄傲悖,相较于嵇康阮籍的克制收敛,刘伶显得更加“放诞不羁”、“肆意妄为”,他对世俗礼法名教的抗拒排斥态度更加坚决和极端。

刘伶嗜酒如命,一旦喝起酒来,便无日无天,喝醉之后往往语出惊人,行为癫狂,某次醉后,他赤身裸体立于堂上,有人嘲讽他,他反倒诘问对方:“我以天地为被褥,以房屋为衣裤,你为何跑到我裤子里来。”

对方哑然无语。

刘伶外出时,常让仆人扛执锹镢跟随,他告知仆人,若是他中途醉死了,就让仆人就地埋葬。

视世俗若无物,置生死于度外,这是刘伶愤世嫉俗的处世之道,如果说阮籍、嵇康是“竹林七贤”的灵魂和核心,那刘伶代表的则是“竹林七贤”消极狂悖心态的极端。

5

除了嵇康、阮籍、山涛、刘伶,“竹林七贤”的另外三人分别是阮咸、向秀、王戎,他们年纪较小,其中阮咸是阮籍侄子,他精通音律,传统乐器阮(琵琶的一种,又称阮咸)便是因他而得名。

向秀崇奉老庄之学,深研《庄子》,曾以玄学观点对《庄子》进行注释,被誉为“妙析奇致,大畅玄风”,可惜著作未成而逝。

王戎是七个人中年纪最小的,功名之心也最盛,他出身门阀大族琅玡王氏,自幼聪颖过人,丰神俊朗,年仅十五岁时便与大他二三十岁的山涛、阮籍等人交好,成为“竹林七贤”的一员,不过他虽位列“竹林七贤”,却不像其他人那样超脱世俗,相反,他功利心极重,而且为人鄙吝,是个大俗之人,曾被阮籍戏称为“俗物”,最终,他当上了司徒、尚书令这样的高官,也因此为清流所不齿。

阮籍、嵇康死于同一年(公元年),二人死后,失去核心人物的“竹林七贤”分崩离析,名存实亡,除了刘伶,其余四人相继妥协于司马氏集团,在残酷血腥的政治斗争阴云之下,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何其困难。

6

同属中国儒家源流传承,崇尚清谈、跳脱肆意的魏晋玄学在严谨克制的汉唐经学和宋明理学面前,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如果用正统儒家思想来评判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风度,无疑会斥之以荒诞不经、任性妄为。

中国知识分子素来有浓重的入世情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改造客观世界的内核,汉末魏晋乱世的到来,让知识分子们有了极强的危机感和幻灭感,他们感到焦虑、迷茫、颓废,于是选择“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不过,在接下来的历史时代里,随着帝国统治者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玄学成了最后的“离经叛道”,在此以后,讲求中庸内秀、克制隐忍的正统儒家思想取得了中国思想界彻底的主导地位。

“竹林七贤”藐视世俗礼法,其颓废悲观、消极厌世的心态,以及嗜酒癫狂、任性放浪的言行,竟与一千多年后出现在西方国家的一种反主流思潮不谋而合。

那便是朋克主义。

社会思潮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息息相关,“竹林七贤”是魏晋之交血腥混乱政治局面的产物,而朋克主义的诞生,则源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经济萎缩、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大环境因素。

对主流思想的挑战和反叛是二者的共同之处,他们都有着摆脱思想束缚和反主流甚至反社会的尖锐立场。

7

酗酒嗑药是极端朋克主义的“标配”,而对于竹林七贤而言,除了酒精,精神致幻药物同样也是他们追求精神上“极致超脱”的危险捷径。

五石散,又名“五行散”,一种本用于治疗伤寒疾病的中药散剂,但在魏晋时期,却成了名士们风靡一时的精神致幻药物。服用后,身体忽冷忽热,精神恍惚迷幻,进入一种忘我超脱的境界。

最早改造并服用五石散作为精神致幻药的是大名士何晏,在他的亲身加持之下,五石散迅速流行开来,成为当时上层社会的潮流,士大夫们纷纷效仿吸食五石散,从此沦为“嗑药”一族。

尽管种种出格行为不谋而合,但相较而言,魏晋名士和朋克主义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前者是贵族阶层的逃避和自我放逐,后者是社会中下层的反叛和发泄。

当中国魏晋竹林里那些宽衣博带、纵酒狂欢的名士们,遇上一千多年后英国街头上那些打扮夸张、举止荒诞的朋克主义者们,会否有惺惺相惜之感呢?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点赞评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