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第五届南京森林音乐会上,现场无数观众感动落泪。
“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我还是会为他们的爱情落泪。”
“这首曲子几十年了,现在还能听到,也是幸事。”
“经典的曲目配上现代的演绎,还真是别有一番趣味呢。”
到底是什么故事感动现场这么多观众?又是哪首曲子经久而不衰?
年的南京森林音乐会上,吕思清在现场奏响了那首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曲目《梁祝》,他的演奏让大家身临其境,仿佛此刻不是在音乐会的现场,而是在见证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曲目的旋律跌宕起伏,观众的心也随之波澜。曲目演奏完毕后,观众们久久不能从情绪中走出来,大家的心中永远留有那两只交相飞舞的彩蝶,
《梁祝》最早的音乐曲目应该是由何占豪、陈刚在年的,它一开始是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最早也是在年5月27日才呈现在大众面前。很多音乐家都被《梁祝》婉转的旋律所打动,所以很多音乐家也把本来只能小提琴演奏的曲目改编成各类乐器都可演奏的曲目。《梁祝》奏响,再添上婀娜多姿的舞蹈,那也算的上是一场视觉盛宴。
《梁祝》能够经久不衰的不仅仅是音乐的旋律,还有它背后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而且《梁山伯与祝英台》更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其他三个分别是《白蛇传》、《孟家女》和《牛郎织女》。现在《梁祝》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在中国影响巨大,国际上也有很多对这个作品的肯定和赞赏。
梁祝的故事发生在越州,也就是现在的绍兴。当时女子的地位很低,别说是求学了,就连抛头露面都要被人指指点点,女子们大多在封建的教育下,变得乖巧克己。但是我们的女主人公可不是普通人,一心求学的她女扮男装,游走于街巷之间。在私塾求学期间,祝英台邂逅了梁山伯,梁山伯是个白净腼腆的文弱书生,一副温婉尔雅的样子让祝英台对他动了心。加上两人一同求学,每日形影不离,晚上也是睡在一起,这让情窦初开的祝英台更是深陷其中。
但是梁山伯毕竟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子,每日也只是把祝英台当好兄弟那样看待,这可急坏了祝英台。祝英台一直疯狂暗示,但是梁山伯是个憨憨,完全领会不了祝英台是女子的身份。祝英台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再说的明白一些,于是便约上梁山伯一同去游山玩水。
来到镜湖时,祝英台再次暗示自己是女子,但是梁山伯不仅没能理解,还哈哈大笑,嘲笑祝英台雌雄不辨。祝英台只得直接说出自己是女子的秘密,梁山伯得知后大吃一惊,却不知这个秘密也被躲在一旁的马文才听到。
梁山伯得知祝英台是女子后,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但是就在这时,祝英台的家人来信催祝英台早点归家。在临走之时,祝英台给梁山伯留下一封信,信中写着“二八、三七、四六定”,也就是希望梁山伯十天后去提亲。
但是梁山伯没看中其中意思,以为是三十天之后提亲。这下就被马文才钻了空子,早梁山伯一步就向祝英台提了亲。当梁山伯上门时,尘埃落定,祝家已经收下了聘礼。
梁山伯回家后,因为过度思念祝英台就病倒了。写信给祝英台希望她能来看望自己,祝英台回信今生不能在一起,那么久死后一起葬在南山。梁山伯得到回信后不再喝药,最终被葬在南山。祝英台听说梁山伯去世,虽是悲痛欲绝,但是想到自己很快就可以和心爱的人一起长眠,心里升起一股暖意。
她假意答应马文才的婚事,并且要求婚轿必须经过南山,自己也必须去祭拜已经离去的梁山伯。马文才为了娶到祝英台,也只好答应这些要求,心想反正梁山伯已经死了,祝英台是自己的跑不掉了,不如让她更加死心。
大婚这天,阴风四起,在婚轿抬到南山时,祝英台从轿子上下来祭拜梁山伯,没想到梁山伯的坟墓竟然打开了一条裂缝,祝英台想都没想就跳了下去。祝英台跳下去后,坟墓又恢复了原状,不久从坟墓中飞出来一对形影不离的彩蝶,这可能就是相爱的他们的化身吧。
故事中最令人惊奇的就是梁祝合葬的那座坟墓了,虽然梁祝的故事听起来像个传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出现过梁祝墓。最早的时候,汝南县就有一个梁祝墓。而且这个墓并不是当代人伪造的,出土的墓墙被考古专家验证是晋代的墓穴,而且两人的坟墓是分开的,分别分布在古官道的两侧。根据中国历史上的传统,两个相爱的人在结婚前是不能合葬的,所以两个分开的墓穴很是符合历史。
不仅墓穴对得上,而且著名学者冯浣君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梁祝的故事应该发生在河南那一带,好像中国的很多爱情故事都是发生在河南那边,河南还真是一个浪漫的地方呢。不仅学者冯浣君发现了问题,另一个学者钱南洋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故事里还有一个细节,那就是化蝶。其实化蝶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裙化蝶”,另一个是“魂化蝶”,而这个说法是从“韩凭妻化蝴蝶”中演变而来。
年7月,浙江宁波的梁山伯庙上出土了一座晋代合葬墓,墓穴的位置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县令的身份非常吻合,墓志铭也清晰可见,突然这个坟墓就比其他墓更加像梁祝真正的墓碑。根据历史记载,梁山伯本身是宁波府鄞县县官,梁山伯性格耿直,十分清廉,他这一辈子并没有孩子,并且中年的时候,妻子就去世了,一直都是一个人,最后郁郁终生。梁山伯去世后,人们就把他和祝英台葬在了一起,黑色的碑是梁山伯的,红色的则是祝英台的。
当年梁山伯的事情被皇帝知道,皇帝也被两人真挚的爱情故事感动,亲自给祝英台的墓碑封为“义妇冢”。皇帝都亲自赐了封号,全国上下都知道了这个故事,也都为其凄美的爱情故事落泪。
再后来,唐宋时期,梁祝的故事再次被人们想起,高丽的相关史籍中整理并记录了梁山伯和祝英台所有的历史生平和爱情故事,这也让后人查询时有了具体的史料可循。
过了一千多年,到了现在,梁祝的故事依然流传于民间。很多地方都涌现了梁祝的墓穴。这让原本大家以为的传说故事添上了几分真实的色彩,但是又分不清到底哪出才是真正的梁祝墓。而且中国已经有十几个地方都出现了梁祝墓。而且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每个梁山伯的墓经过专家的考证,都具有一定真实性,但是祝英台的墓鲜少出现。
这样说来,梁祝的故事很有可能就是真的,梁山伯这个人肯定也是真的,但是历史上他是否真的叫梁山伯就不清楚了。或许梁山伯和祝英台只是两个化名,历史上真的存在这样两个相爱的人,只是不知道是何名字罢了。
刚才说道宁波这边的这座坟墓是一处合葬墓,但是按照历史来说,合葬墓只能是已经婚嫁的夫妻才能使用。梁山伯和祝英台并没有婚嫁,所以肯定是不能葬在一起的,所以这处古墓恐怕不是真的梁祝的墓了。
梁祝是否真的存在,从古至今好像都是很多学者研究的问题。但是到今天也没有得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不知道真想被揭开的那一天还有多远,但是两人相爱的故事会一直流传下去。其实在很多传说中,梁山伯都只是一个书生,弱不禁风,性格内向,憨厚耿直,这些都能在《同窗记·访友》、《柳荫记》找到相关记录。在福建那边的记载中,梁山伯还考上了状元。
还有一种说法是梁山伯并不是书生,而是一个县令,是个清廉爱民的清官,这种说法最多出现在民国时期。梁山伯因为为人清廉,为朝廷做了很多贡献,最后甚至被皇帝封为“义忠王”,还修建了庙宇,这些事情在《浣水续谈》可以查到。
梁山伯还有可能并不是人类,而是神仙下凡,这种说法当然只是传说故事,可信度不高,但是很多人很喜欢这种说法,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加传奇。这种说法更是影响了很多地域,比如江苏、浙江、广西、安徽等。这个传说在这里是个美满的故事,并没有以悲剧收尾,而且很多戏曲也受到了梁祝故事的启发。
其实,从众多说法中,有一个说法脱颖而出,最具真实性。那就是源于明朝徐树丕的《识小录·梁山伯》的说法。梁山伯和祝英台在这里的记载中都是东晋人,梁山伯住在会稽,祝英台的家则是在上虞。梁山伯在这里是个文弱书生,祝英台也是和梁山伯同窗了三年,不仅是爱人更是知己。北宋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和明朝张时彻的《嘉靖宁波府志》也都提出祝英台是上虞人。
在学者王宁邦的研究下,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又有了新的定义。他们的故事并不是虚构的,而是有真实的历史原型,那就是梁武帝。萧衍被封为梁公,封地宜。并且兴建梁王祠,而梁王祠就是祝英台故宅改建的。
祝英台本身就是一处地名,在荒废之后被修建成了坟台,梁武帝是历史上的一个真实人物,所以如果要从历史角度去寻找梁祝墓肯定是无法找到的,因为根本就不存在。梁武帝本身就很喜爱读书,所以梁山伯以梁武帝为原型化身成了一个书生。梁武帝的老家在现在的南京江宁,从历史上看,江宁这里也属于会稽,那么也对上了,梁山伯爱的祝英台的原型可能就是梁武帝的宠妃阮修容。
阮修容是梁武帝的宠妃,生下的儿子后来成为梁元帝,她自己也在死后被封为文宣太后。梁武帝原本有个原配妻子郗氏,郗氏薄命,去世的很早,为什么不说她是祝英台的原型呢,那是因为郗氏并没有文化,不爱读书,而故事中的祝英台是十分喜爱读书的,而梁武帝的众多宠妃中只有阮修容是喜爱读书的。
梁祝的故事里还有一个人,马文才。马文才的原型应该就是陈庆之。他是梁武帝的随从,因为立了很多战功,很被汉武帝重视,在死之后也被列为庙堂之中。陈庆之因为常伴汉武帝左右,也经常和阮修容见面,所以会有些小误会。
最后值得一说的就是化蝶的事情了。蝴蝶是美丽的,一直都是人们心中飞舞的小天使,可以象征很多美好的东西。而且蝴蝶一般都成双成对地出现,他们每日形影不离地飞舞在花丛间。好像蝴蝶本身就是美好爱情的象征。
梁山伯和祝英台在活着的时候因为世俗的牵绊没能走到一起,但是两人的爱情至死不渝。梁山伯因为思念成疾,身患重病,因为无法和祝英台在一起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而祝英台在知道梁山伯死去的时候,也是萌生了殉情的想法。
在祝英台跳进梁山伯坟墓的那一刻,两人真正地在一起了,他们不再被这个世界亏待,他们走向了自己一直想要的生活。他们化成蝴蝶来这世间最后走一回,再做一次以前不能做的事情,然后再一起飞向美好。
不管梁祝的故事是真还是假,梁祝给我留下的只有美好的爱情。以前的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人,现在的技术很发达,现在的你们还能如此坚定地去爱一个人吗。殉情的故事只是古老的传说,但是与一个人相守一生的誓言却是可以实现的。希望在看的你们能够一生一世一双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