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宴幼年丧父,在何进死后,家道中落,不过有趣的是曹操娶了何宴的生母为妾,何宴因此成为了曹操的养子,后来,曹操又将自己的女儿金乡公主许配给他,何宴便成为了曹操的女婿。
魏晋时期的文人,飘逸洒脱,不拘小节,在文学史上留下了鲜明的色彩。从建安七子到竹林七贤,再到东晋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当时的文人率直任诞,清俊通脱,淡薄名利,隐居山林,从而有了魏晋风骨之说,这种行为风格也被称为魏晋风度。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里,如同魏晋这般大兴玄学之风的朝代,几乎没有。而魏晋时期也有一个独特的风气,便是吃药与饮酒。
何宴:吃药始祖
何宴是三国时期曹魏大臣,武将之后,东汉大将军何进的孙子,魏晋时代玄学的开创人,与当时的曹魏宗室夏侯玄齐名。何宴幼年丧父,在何进死后,家道中落,不过有趣的是曹操娶了何宴的生母为妾,何宴因此成为了曹操的养子,后来,曹操又将自己的女儿金乡公主许配给他,何宴便成为了曹操的女婿。
何晏七岁的时候,才智过人,曹操当时就特别地喜爱他。因为何晏在宫中长大,曹操想认他做干儿子,却被何宴拒绝了。何宴拒绝的方式很巧妙,在地上画了一个方形框,然后自己站在框里,并说这个方框是何家的房子。因而有了“画地为庐”的典故。这一故事在南朝刘义庆所编著的《世说新语》中也有记载: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
何宴是个美男子,有着傅粉何郎之美名。这里也有一个典故,因为何宴肤白貌美,魏明帝怀疑他的脸上搽了粉,就想亲自察看一番,在夏天的时候,特意请何宴吃热汤面,何宴吃完后,大汗淋漓,用朝服擦脸,结果脸擦得更加洁白明亮。因此也证明了何宴并没有擦粉,而是实实在在的真美男。《世说新语》里是这样记载的:“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何宴从小便体弱多病,他起初用五石散的原因是为了强身健体,而五石散也是由何宴改良而成。据说五石散一开始是由东汉张仲景所研发用来治疗伤寒的方子,人食用后,全身会发热,除了热酒,不能吃其他热的食物。
在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对五石散的制作以及药效有所记载,但后世对于五石散的成分仍存在争议。东晋时期著名的丹药家葛洪认为“五石”是“丹砂、慈石、白矾、曾青和雄黄”,隋朝名医巢元方则认为是“钟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和赤石”。而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提到:“五石散的基本,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怕还配点别样的药。”因而,后来普遍认为五石指的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
五石散的流行
何宴在吃了五石散之后,发现这味药其实还能够让人的神志更加清醒,心情变得很好。正如《世说新语》所言:“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因此,这味药也就从他这里传开而来。这一传便不得了,惹出了大麻烦。这味药如同清朝时的鸦片一般,一旦服用,很难断绝。五石散自魏晋开始流行,一直到唐朝才断绝。这六百年来,数十万人因服用五石散而丧命。唐朝的医药学家“药王”孙思邈指出五石散是毒药,遵嘱自己的徒弟一定要毁了五石散,这才把这味药从民间给去除了。
在当时流传的说法是五石散有美容养颜、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以及增强性功能的功效,被称作“神药”,也因此被主流人士所喜爱及推崇。魏晋时期民风特别开放,男子爱美也成了一种常态,相传何宴便是极其爱美之人,连走路时都要通过看自己的影子美不美,来调整走路的姿态,更是喜爱穿女性的衣服,从而引起一股中性风。此外,由于五石散的药材价格不菲,只有富人才吃得起,服用五石散也逐渐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
五石散服用起来很是麻烦,而且这种药吃完之后,还需要发散,也就是步行,被称为“行散”。如果发散不及时,药效就不能发挥出来,百害而无一利。食用该药之后,除了酒以外,只能吃冷的食物,洗冷水澡,不然就会有性命之忧,因而也被称为寒食散。正因为如此,在魏晋时期的冬天,如果看到有人裸露着上半身,在路上行走,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这种药吃了之后,人的皮肤会变得脆弱,因此,当时服药的人很少洗澡,原因是不敢洗澡,怕洗澡把皮肤洗破了,正可谓是皮肤“吹弹可破”,只不过在当时是皮肤真的会破开来。虽然现在听起来很荒唐,但在魏晋时期,是的的确确存在的,而且古书上也有记载。人长时间不洗澡就容易生虱子,所以就有了“扪虱而谈”的情景出现。这一点,在鲁迅一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也有所提及的:“更因皮肤易破,不能穿新的而宜于穿旧的,衣服便不能常洗。因不洗,便多虱。所以在文章上,虱子的地位很高,‘扪虱而谈’,当时竟传为美事。”
事实上五石散是一种毒药。这种药虽然对于治疗伤寒有用,可是普通人服用会对身体有害,具有极强的副作用,服用过量则会丧命,东晋的第六位皇帝司马丕就是因为服用过量而死亡。五石散吃完后,会使人处于兴奋的状态,有人说,五石散的药效同摇头丸一样,但是这种说法没人能够去验证,原因在于五石散现在已经消失,药房也已失传,自然无法去作比较。
竹林七贤与药酒文化
三国末期,时局动乱。曹操建立魏朝,以司马懿为首的司马家族虎视眈眈,司马懿花了四十年为晋国王朝奠定了基础,可惜西晋仅仅传了四代,五十一年。在曹操和曹丕先后病逝之后,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开始掌握政权,直至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同曹操夺取东汉政权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逼魏元帝曹奂禅让,从而建立晋朝,实现了统一。
在曹操死后,司马家族便开始了密谋篡位之路。在曹操的曾孙曹芳登基之后,军政大权慢慢落入了太尉司马懿手中。而在此期间,涌现出了以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山阳嵇康、陈留阮籍、陈留阮咸、河内山涛、沛国刘伶、河内向秀、琅岈王戎。
由于曹操主张唯才是举和言论自由,因而形成了诗文尚通脱的特点。尚通脱指的是写文章很随意,文人雅士可以畅所欲言,从而导致思想格外的开放。何宴作为玄学派的始祖,在他之后,玄学逐渐兴起,佛道开始流行,信奉道教的人逐渐增多。王羲之的儿子、谢道韫的丈夫王凝之便坚定不移地信奉五斗米道,直到临死时,都还信道家的鬼神能够救自己,死得很是荒唐。
玄学和道教的兴起,儒家的衰弱,从而出现了清谈之风。清谈即空谈,也成为了魏晋时期的一种文化特征。魏晋时期的名士所推崇的正是饮酒、服药、清谈、纵情山水,竹林七贤则是魏晋时期的代表人物。这七个人里,虽然思想倾向有所不同,但信奉的都是道家文化,都是玄学的代表人物。由于这七个人经常聚在一起,在山间竹林里饮酒作乐,抚琴作曲,谈笑风生,加之七人才华横溢,因而被冠以“竹林七贤”的美名。
魏晋风度里的这七位贤士,以药酒出名。嵇康以吃药为主,饮酒为辅,而阮籍以饮酒为主,吃药为辅。刘伶醉生梦死,以醉死而作为一生所求。阮籍有一女,待字闺中,司马昭想要同他结为亲家,结果阮籍借醉酒来躲避,一醉醉六十天,生生把来他家求亲的司马昭的仆人给逼走。山涛节制不多饮,阮咸是阮籍的侄子,音律造诣颇高,改良琵琶,制造出新乐器,以他的名字命名为“阮咸”。向秀与山涛为忘年之交,也是由山涛引荐给嵇康、阮籍等人。向秀不善饮酒,喜谈老庄哲学,对道家文化深有研究。
竹林七贤都服药与饮酒,药与酒一同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服用五石散不得吃热食,但可以喝热酒。所以,五石散和酒便成了绝配。服药和饮酒都成为了魏晋风度的特征。二是当时的政坛中,利用饮酒装疯卖傻的众多,饮酒成了一种掩饰。三是五石散的药效同酒的效果有相似性。五石散能让人精神振奋,而饮酒也能刺激人的神经,使人处于亢奋的状态,有些文人在饮酒之后诗兴大发,灵感突增,所以这两者都受到了当时文人权贵的喜爱。
药酒文化其实在一定程度让人意志消沉,只顾饮酒作乐,空谈国事,却不采取实际行动,这对当时的政治风气产生很大的影响。在魏晋时期,虽说时局混乱,很多胸怀大志之人,在政坛上屡屡受挫,因而选择成为隐士,不去趟官场这趟浑水。处在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逃避世俗,归隐山林,荒诞经世,实属出于无奈,才将情怀寄托于老庄,现实社会的腐败已无力回天,只得在自然之中寻求乐趣。
嵇康满腹才华,作为曹操的曾孙女婿,不愿意去朝廷为官,为司马氏卖命,因此得罪了司马昭。他一而再再而三躲避司马家族,最后却还是因为钟会的嫉妒,加之司马昭的猜疑而以不孝的罪名被杀害。嵇康处刑之前,三千学子上书请命,为嵇康求情,可司马昭还是未能放过嵇康。死刑台上,嵇康演奏了一曲《广陵散》,这曲子相传是嵇康从一位高人那里习得,并且不得外传,才有了“嵇康死,广陵散绝”。
当时对于不忠不孝者惩罚极其严重,而曹操和司马昭都是利用不孝的罪名,分别处死了孔融和嵇康。《世说新语》的政事篇中,有谈及“欺君不忠,病母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讲的是一个小官吏撒谎,声称自己的母亲生病了,结果被担任县令的陈仲弓判处了死刑。因此,也佐证了不忠不孝者确实能够被判处死刑。
嵇康若是涉及政坛,估计也会惹来杀身之祸,司马昭早有谋权篡位之心,尽管后面是他的儿子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但在司马昭当权之时,就有了野心。当时的皇帝曹髦,也就是曹丕的孙子,说了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只可惜曹髦杀司马昭的计划泄露,以失败告终。
嵇康的至交山涛在被召入朝廷之后,不得已而为官,山涛与司马家族属于亲戚关系,他的表姑是司马懿的夫人张春华。正因为这一关系,司马师对于山涛的戒备之心要远远弱于嵇康,而山涛也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如果自己拒绝为官,必然会丢掉性命。在大局已定之际,心怀天下者,能造福百姓,也不枉这一身才华。当时山涛举荐嵇康,却被嵇康所回绝,因此有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该书中嵇康对司马家族暗暗讽刺,表明自己不愿意为司马氏卖命的决心。山涛此举其实有保护嵇康的用意,嵇康在已经得罪了钟会和司马昭的情况下,无法独善其身,加上嵇康的性子直,言辞过于直白,终会成为这司马氏的威胁。既然不能归为己用,必会除之,嵇康最终都未能幸免于难。
后来的文人雅客大多夸赞竹林七贤有魏晋风流,赞扬他们这种飘逸洒脱,淡泊名利,流连山水的高雅志趣,正如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所描写的那样,群贤毕至,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曲水流觞,相谈甚欢。
竹林七贤向往自由,却无法获得自由。嵇康死后不久,阮籍郁郁而终。除刘伶外,阮咸、王戎、刘秀均入朝为官,以图避祸。竹林虽在,七贤却不复矣。(■文
潇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