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钱无米无奈何,背个包袱过暹罗,一溪目汁一船人,父母亩仔个个在哭……”扎根广州十余年的潮语乐队——玩具船长,今年五月份收到一张特别的证书,他们创作的歌曲《一封侨批》被广东省档案馆收录。
年,玩具船长乐队的主唱李奕瀚写下《一封侨批》,此时乐队成立已有四年,而歌曲的正式发行是在四年之后。关于这首歌,他回忆道,当时在家中看到一封来自马来西亚的侨批,寄信人是他的番公,即外婆的叔叔。番公十来岁便背井离乡,漂泊海外打工赚钱,等再回归故里时已四十多岁,认识的亲人都已不在世。
重踏上故土的番公,在亲人坟前鞠了个躬,回去后告诉自己的子女,家乡是在潮汕,在南澳岛。
这位亲人,李奕瀚从未见过,也早已去世。但是,“老天让你看到这个东西,会让你起鸡皮疙瘩。”他说,一封封侨批承载了那个时代每个小人物的故事,也记录着下南洋的奋斗史。
每周固定在广州一家Livehouse排练的玩具船长。
热衷潮汕传统文化的“老人家”乐队
李奕瀚就是个老人家,做的事情看起来总是过时而怀旧的,这是贝斯手周一对主唱的评价。
喜欢收藏老照片,这又坐实了李奕瀚“老人家”的名头,照片收藏多了,他就写了一首《青春照相馆》,因为在广州住的村子有一家同名照相馆。他说,村里有不少外来的人,为了拍一张好看的照片寄给家人,会穿得很正式到馆里拍照。
来自汕头南澳岛的主唱李奕瀚。
“像一份侨批,把它寄到另一个地方一样,你会找到一个城市和另一个城市的共通点。”这种共通点带给成员的是感动,就像周一最初听到侨批的故事时,为这样的传统文化震惊。
在广州长大的贵州人,贝斯手周一。
李奕瀚透露了他的创作“秘诀”:本能,将生活中能看到的、感受到的、令人感动的东西记录下来。
他写的第一首歌《破铜烂铁》,正是这首让他认识到母语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年在汕头大学参与迷笛音乐节演出的玩具船长。
过去,在老家,李奕瀚常常听到街上叫卖的声音。这个声音让小时候的他很好奇,觉得很好听,便想尝试记录下来。写下这首歌的一开始,他用普通话唱,“怎么唱都觉得不对,后来学着老家的叫卖声去唱,对了。”自此,他决定用母语创作更多的作品。
年在汕头大学参与迷笛音乐节演出的玩具船长。
与老家有关的记忆里,有祖父送的手制木偶船长、一个六块钱的国光口风琴,以及祖父空闲时讲的故事,那些口口相传的潮汕歌谣,都被李奕瀚写进歌里。曾祖父口中的潮汕谚语“谷雨雨,落落到糜石(谷雨时节的雨水,下到石头都烂了)”,通过祖父传授下来,又传给了李奕瀚,后来他将这句写进了《铜山姿娘》里。
“很多画面和情绪来自于身边熟悉的人,不单是家里人,还有朋友,更多的是社会的一种现象。”
年在汕头大学参与迷笛音乐节演出的玩具船长。
每逢春节回到南澳岛,李奕瀚会抽空到邻里家中聊聊天,听老人家讲过去的故事。他们有一首歌《刺阿花》,李奕瀚带着成员拜访了村里一位会唱歌仔(潮汕方言歌谣)的奶奶,这些歌仔通过口述代代相传下来,没有文字记载。想到年轻一辈可能难以将其传承下去,玩具船长有了想将它们记录在歌里的愿望。
成员表示,虽然听不懂潮汕话,但也感受到了老人家眼神和状态所传递的感动。正式录制《刺阿花》的第四天,这位给他们唱歌仔的奶奶却去世了。
“每个人都喜欢音乐,音乐的包容度是很大的,只不过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们在做一些我们认为有意义的和想要传播出去给更多人知道的故事。”
年在汕头大学参与迷笛音乐节演出的玩具船长。
中阮大师冯满天先生曾评价道:玩具船长演唱的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让听者感受千年的汉韵。音乐融合了民谣、流行和雷鬼的元素,加上来自海洋的味道,形成了玩具船长独特的风格——真实而不失人情味。
广州的潮湿,有家乡南澳岛咸咸的海风味
“离家久了就会惦记,会变得敏感。”李奕瀚在广州生活十多年,尽管唱的是潮汕方言,他说,其实每首歌都跟广州有关。因为每首歌的创作整理,所包含的记忆,都在广州。这座城市的下雨天,它的潮湿,都会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这种潮湿,让李奕瀚想起自己成长的那个地方,带着咸咸海风的汕头南澳岛。15岁考上艺校的他,带着祖父送给他一个手作的木偶船长离开这座小岛。由他组建的乐队名叫“玩具船长”,“玩具”代表童年,“船长”代表梦想。
他说,孩时的梦想随着长大而丢失了,我们忘了那些天马行空的梦想,重新捡拾起那片孩子般的美好。
尽管玩具船长常被定义为潮汕方言乐队,唱的大多是汕头南澳岛方言的歌曲,但只有主唱李奕瀚来自潮汕,其它成员皆不是潮汕人。吉他手高飞来自广东新会,贝斯手周一是在广州长大的贵州人,吹萨克斯的于振海是大连人,负责打击乐的廖鹏是广西人,来自兰州的李浩鑫则负责架子鼓。
吉他手高飞,是广东新会人。
周一认为语言并不是乐队音乐创作的障碍:“听潮汕话我们肯定是听不懂,但是每一种音乐都有一种情绪。”因此,李奕瀚每写完一首新歌,便约上成员们到番禺家中的小茶楼,泡上一壶潮汕功夫茶,给他们讲解歌词中的潮汕古语和俚语。“他有很多注解,但更多的是音乐本身的一种情绪。”
不了解潮汕文化,就用音乐去碰撞,用各个成员不同的乐器与本地人创作出来的词曲碰撞,形成专属于玩具船长的配置,撞出多元化的化学反应。
吹萨克斯的于振海是大连人,负责爵士鼓的李浩鑫是兰州人。
廖鹏形容:就像炒菜一样,原材料是来自汕头南澳岛的鱿鱼,烹饪过程中加点来自其他不同地方的香料,做出来的还是有潮汕风味的东西,但与本地的做法相区别,是一种多元文化的融合。
负责打击乐的廖鹏,是广西人。
选择在广州扎根,因为组成玩具船长的这些人是在广州相识相聚起来的。
自称“上了贼船”的周一提到,“这个乐队的组建开始就是围绕着小李。”周一解释,李奕瀚是乐队的灵魂人物,从潮汕的南澳岛走出来,让他对家乡产生了很多思念和回忆,有很多“根”的情绪。这些感性让李奕瀚变得复古而怀旧,外人看起来似乎土气不时髦的东西,在成员眼里,这种温度很实在。
一封侨批:几代人穿越时光的问候
“玩具船长的歌让我想起80年代的寻根文化,想起我在小镇里走过的十几年,想起如今中国已逐渐消失的,另一个秩序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每一首歌里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一个个小人物的充满生机的一生,拼凑出那个已淡出历史舞台的时代。”这是网友给《一封侨批》的留言。也有人说,像是“听完一个沉重的故事”。
——年间,“潮汕地区约有万人离乡别井,远涉重洋谋生。”《汕头海关志》记载的这万人中,就有李奕瀚的番公林玉树。
广东省汕头市西提公园——侨批纪念地。
《一封侨批》最开始有一段语音,通过收音机磁带录制般沙哑的声音,道出一声穿越时光的问候:“武烈、琴娟二位侄儿均鉴:光阴如流水,世事际遇无常。与你们握别后忽已是数月矣!”写这封侨批前,林玉树回了一趟故里,可惜物是人非,至亲之人已埋黄土。“返马(马来西亚)后每忆往事感慨良多,叹人海之沧桑,世事多变,故乡山水依旧而吾已老矣。”
侨批,指的是华人华侨与家乡眷属在通信往来过程中所产生的书信、情况汇报、账目和汇款票据。其记录了华人华侨在侨居国的生活状况、活动情况及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的信息。这些信息独一无二且意义重大,对19世纪和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的文化和政治交往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这段关于侨批的描述摘录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提名报告,“侨批”这一地方特色遗产于年被收录进《世纪记忆遗产名录》,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曾盛赞侨批为“侨史敦煌”、“海邦剩馥”。
广东省汕头市西提公园——侨批纪念地。
“潮人仰赖批款(侨汇)为生者几占全人口十之四五,而大都市大企业及公益交通事业各建设多由华侨投资而成,内地乡村所有新祠屋更有十之八九系侨资盖建。且潮州每年收入超甚大,所以能繁荣而不衰落者,无非赖侨批之之挹注。”由饶宗颐总纂的《潮州志·实业志》中,便记载了潮汕人在侨批中寄托的家国情怀。
广东省档案馆里,展出玩具船长《一封侨批》的相关资料。
广东省档案馆整理部钟鸣主任谈及《一封侨批》被选中入馆收藏的原因,称该唱片设计富有年代感,并且收有粤东侨乡的华侨史料和老照片,所以被选入展览陈列。创作与侨批有关的文艺作品作者多为中老年,而玩具船长乐队作为青年的代表在此体现的家国情怀尤为可贵。“我们把这个看作是青年对历史文化表达出来的温情与敬意”。
档案馆专家认为,玩具船长的侨批物料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符合国家档案馆收藏标准,于是将乐队的资料署名收藏,并向乐队颁发证书。
广东省档案馆里,展出玩具船长《一封侨批》的相关资料。
一百余字,五分多钟,玩具船长将这《一封侨批》娓娓道来:
慈亲大人:敬禀者,兹付港币伍拾圆,有利入手自当多寄行孝(孝顺),恁免为仔担忧;问贤妻:仔的名?大走仔(大女儿)刻苦去赎伊返来,田园有汝(你)耕种,猪仔有汝饲,待我赚有,我会猛猛返来甲恁(跟你们)团圆!
祝:福来我家恁知保重身体——思乡的游子
歌词大意:
我慈爱的父母:我向您们恭敬地禀告,信内附有港币伍拾圆,因为在外做生意有盈利入手,想着应当多寄点钱回家中孝顺您们,让您们不为儿子我担忧;替我问我贤良的妻子,孩子的名字是什么?还要努力把大女儿赎回家来。有妻子耕种田园,饲养猪仔,等我赚到钱,我会快快返回家中,跟你们团圆!
祝:福到我家,父母家人保重身体——思乡的游子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楚红、苏琬茜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楚红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陈楚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