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年),字茂先,范阳方城人。父张平,官至曹魏渔阳太守。张华少年时便成为孤儿,家境贫寒,不得不放羊为生,只有同郡卢钦看重他,认为他将会成才。后来得到乡人刘放青眼,将女儿许配给他。解决了基本的生计问题和婚配问题,张华开始了他的求学修身之路,他博览群书,才识过人,而且修身养性,品德高尚,虽然是读书人,却非常重义气,好周济困苦。
张华的一生大起大乱,辅西晋二帝,颇多政绩,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尽己所能坚持原则,堪称忠正贤良之臣。西晋诸臣,除事迹多发生在三国后期晋吴并存时代的羊祜、杜预、王濬三人,张华堪称西晋第一贤臣。
纵横篇
苏秦始为交。同学鬼谷先生。
辩说剖毫厘。变诈入无形。
巧言惑正理。人主莫不倾听。
励志诗九首
大仪斡运。天回地游。四气鳞次。寒暑环周。星火既夕。忽焉素秋。凉风振落。熠耀宵流。
吉士思秋。实感物化。日与月与。荏苒代谢。逝者如斯。曾无日夜。嗟尔庶士。胡宁自舍。
仁道不遐。德輶如羽。求焉斯至。众鲜克举。大猷玄漠。将抽厥绪。先民有作。贻我高矩。
虽有淑姿。放心纵逸。出般于游。居多暇日。如彼梓材。弗勤丹漆。虽劳朴斵。终负素质。
养由矫矢。兽与于林。蒲芦萦缴。神感飞禽。末伎之妙。动物应心。研精躭道。安有幽深。
安心恬荡。栖志浮云。体之以质。彪之以文。如彼南亩。力耒既勤。藨蓘致功。必有丰殷。
水积成川。载澜载清。土积成山。歊蒸郁冥。山不让尘。川不辞盈。勉尔含弘。以隆德声。
高以下基。洪由纤起。川广自源。成人在始。累微以着。乃物之理。纆牵之长。实累千里。
复礼终朝。天下归仁。若金受砺。若泥在钧。进德修业。辉光日新。隰朋仰慕。予亦何人。
情诗五首
北方有佳人。端坐鼓鸣琴。终晨抚管弦。日夕不成音。忧来结不解。我思存所钦。君子寻时役。幽妾怀苦心。初为三载别。于今久滞淫。昔耶生户牖。庭内自成阴。翔鸟鸣翠偶。草虫相和吟。心悲易感激。俛仰泪流衿。愿托晨风翼。束带侍衣衾。
明月曜清景。昽光照玄墀。幽人守静夜。回身入空帷。束带俟将朝。廓落晨星稀。寐假交精爽。觌我佳人姿。巧笑媚欢靥。联娟眸与眉。寤言增长叹。凄然心独悲。
清风动帷帘。晨月照幽房。佳人处遐远。兰室无容光。襟怀拥虚景。轻衾覆空床。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拊枕独啸叹。感慨心内伤。
君居北海阳。妾在江南阴。悬邈修涂远。山川阻且深。承欢注隆爱。结分投所钦。衔恩笃守义。万里托微心。
游目四野外。逍遥独延伫。兰蕙缘清渠。繁华荫绿渚。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巢居知风寒。穴处识阴雨。不曾远别离。安知慕俦侣。
感婚诗
驾言游东邑。东邑纷禳禳。婚姻及良时。嫁娶避当梁。窈窕出闺女。嬿婉姬与姜。素颜发红华。美目流清扬。韡炜众亲盛。于我犹若常。譬彼暮春草。荣华不再阳。
杂诗三首
晷度随天运。四时互相承。东壁正昏中。涸阴寒节升。繁霜降当夕。悲风中夜兴。朱火青无光。兰膏坐自凝。重衾无暖气。挟纩如怀冰。伏枕终遥昔。寤言莫予应。永思虑崇替。慨然独拊膺。
逍遥游春宫。容与缘池阿。白苹齐素叶。朱草茂丹华。微风摇{艹/洍}若。层波动芰荷。荣彩曜中林。流馨入绮罗。王孙游不归。修路邈以遐。谁与翫遗芳。竚立独咨嗟。
荏苒日月运。寒暑忽流易。同好逝不存。迢迢远离析。房栊自来风。户庭无行迹。蒹葭生床下。蛛蝥网四壁。怀思岂不隆。感物重郁积。游雁比翼翔。归鸿知接翮。来哉彼君子。无然徒自隔。
正德舞歌
曰皇上天。玄鉴惟光。神器周回。五德代章。祚命于晋。世有哲王。弘济区夏。陶甄万方。大明垂耀。旁烛无疆。蚩蚩庶类。风德永康。皇道惟清。礼乐斯经。金石在县。万舞在庭。象容表庆。协律被声。轶武超濩。取节六英。同进退让。化渐无形。大和宣洽。通于幽冥。
剑入延津
出处:《晋书·张华传》
释义:被比喻为才能杰出的人或华美宝贵之物,也泛指宝剑,成为中国著名的典故。
赏析:传说年前晋惠帝时,尚书张华才能杰出,文章写得很好,又知道灾祥奇异的事。有天晚上,张华登楼观南斗、牵牛两星。不知是什么缘故,斗牛之间却有紫气发生。连续看了几个晚上,这股异气没有消失,他感到很奇怪。听说江西有个叫雷焕的人精通天文,善观天象,就派遣使者把雷焕请来,住到自己家里。那天晚上,他们一起登楼观看天象。张华说:“雷君,你看天上的紫气,是什么祥兆呀?”雷焕捋着胡须说:“是宝剑的精气冲到云天上。”张华想了一会儿,说:“刚才雷君说了,我才记起来。小时候,有看相先生说我年过六十,有宝剑佩带身上。现我年过六十,正好相对,这宝剑会在什么地方?”雷焕答道:“这剑在江西丰城县。”张华高兴地说:“那我就派你到丰城当县令,寻找宝剑,如何?”雷焕应道:“好。”雷焕上任那天,张华再三嘱咐他要尽快找到宝剑。
雷焕上任后,在丰城日夜寻找宝剑。有一次,挖掘监狱地基时,在地下四丈多深处获得一石盒,光气非常。打开来一看,中有双剑,并有题刻。这天晚上,差役立刻就把宝剑送给雷县令。雷焕非常高兴,取来南昌西山岩下的土擦拭宝剑,又取来一盆水,把剑放置在水中显得更加精光夺目。第二天,雷焕就派差役将一支雄剑和一包南昌土送给张华。雌剑留给自己佩带。身边的人对他说:“张公是个识剑的人,得到一对雌雄剑只送他一支,会不会见怪呢?”雷焕说:“本朝将乱,张公会有灾祸的。剑是灵异的东西,仅作自卫使用,最终还是会化去,不能让人久佩的呀。”
张华收到宝剑后,非常珍爱,以为南昌土不如华阴的土好,就取华阴的土来擦试宝剑。一天,他把宝剑抽出来细看剑文。原来,这把宝剑是古代名剑“干将”,不由得让他想起了“莫邪”,立即写信给雷焕说:“既有‘干将’在,为何不见‘莫邪’?‘莫邪’在哪里?久合必分,离久必合,终有一日是要会合的。”后来,赵王伦变乱,张华被害,“干将”宝剑便穿屋而飞,不知所向。不久,雷焕也病死了,“莫邪”剑就传给儿子雷华。
后来雷华奉旨到晋安郡任职,佩带“莫邪”宝剑乘船南下。船顺水驶进延平津时(今南平延福门码头),太阳刚刚升起来,霞光照在水面上,江水象滚动着串串明珠。雷华站在船头全神贯注地欣赏美景,正看得出神时,腰间莫邪宝剑忽然跳出剑鞘,坠到水里。雷华见失去传家之宝,心急得很,忙叫船夫潜入水里寻找。船夫虽然水性很高,在江底东寻西找仍不见剑的影子,却见雌雄两条龙偎在一起,忙潜水面向雷华报告。一会儿江面弥漫着雾气,好象盖着一层薄薄的面纱,江上波浪滚滚,光彩照人。雷华想起父亲的话,真是非常灵验,就不再叫人潜水去寻找了,命船夫扬帆而去。
柳亚子有诗云:“延津龙剑沉渊久,出匣依然百炼钢。”晋朝后,延平也因此改名为剑州、龙津、剑浦、剑津、南剑州等,如今“此地双龙成碧流”,延平湖又被称为“剑湖”。
张华的传说
传说张华是个苦孩子,从小就失去父母,靠给财主放羊生活。但他勤奋好学,读起书来能眼观十行,过目成诵。他曾写过一篇《鹪鹩赋》,借描写小鸟,托物寄情,表达自己安贫守常的思想,受到当时著名诗人阮籍的赏识,称赞他是庙堂之器,有王佐之才。于是,他受到魏王的重视。魏王任命张华为从事。从事是国家高级官员的参谋顾问,很清闲,因此他更有机会读书了。
有一天,张华读书读倦了,就到山里去游玩。回来的路上,他遇上一位威冠博带,鹤发童颜的长者。长者问张华:“小伙子,你读过多少书呀?”张华回答:“最近二十年出的书,我有没读的,二十年前的书,我都读过。”长者听罢哈哈大笑。接着,便跟张华谈天说地,道古论今。长者欣赏张华学识广博。张华钦佩长者妙论卓识。不知不觉,金乌西坠,玉兔东升。长者诚恳邀请张华到家里再叙,张华也欣然愿往。长者带张华转过一座山峰。忽然,前面有两扇大石门,门上镶嵌着一块巨匾,上书“仙天洞府”四个大字。张华跟长者进了石门,里面豁然开朗,远处宫室巍峨。长者领张华进入一座宫殿,来到东室里,只见满室书架上排列着一卷卷古书,长者告诉张华这是历朝历代的史书。又来到西室里,仍然是满室古书,长者告诉张华这里藏着万国方志。最后又来到北室门前,这间房屋非常高大,封锁得很严密,门前还有两条狗看守。张华问长者:“这里为什么派狗看门?”长者微微一笑,说:“这不是狗,是龙。屋里藏着很多丹书秘籍。”张华又问长者,能否叫他翻阅这些书,长者点点头。张华把东室的书翻阅一遍,里面记载的大都是两汉以前的事,而且多是闻所未闻的,什么三、五典、杌等什么书都有。张华又把西室的书翻阅一遍,里面记载的都是九洲万国风土人情。张华非常高兴,问长者,能不能把这座宫室赁给他。长者一听,连连摆手,说:“这里可不是能租赁的地方。”说完,命两个小童子送张华出门。张华刚一走出石门,就听见咣当一响,两扇石门自动关闭。再仔细看,只见杂草丛生,甭说石门,连石门上的那块匾额也无影无踪了。张华徘徊了很久,对着山石作了个揖,回家了。
回到家里,张华急忙叫个仆人取来纸笔墨砚,回忆自己在洞府所看的书,尽可能地追记下来,整整写了四百卷,取名为《博物志》。张华也以博学多闻,成为西晋一代最负盛名的学者。
牧羊少年
父亲张平去世时,张华尚未成年。对做过渔阳郡守的父亲印象有限。但父亲的早逝对张家,对少年张华的成长影响深远。由于孤贫,他不得不做起牧羊少年,以此同母亲相依为生。
人生艰辛,人生的考验早早地降临在张华身上,他见识到比同龄孩子多得多的人情世故,也获得比同龄孩子多得多的人间智慧。孤独时他能和万物对话,伤感时他能从父亲传下的先贤著作中汲取快乐和希望。
这样的境遇里长大的少年,有着怎样的心性和志气呢?他要前行,也要指引,没有父亲,谁又是这样的人呢?
同郡的卢钦见而器之,率先给予早熟的牧羊少年以关照。他是卢植之孙,世以儒业显,笃志经史,举必以材,清澹有远识,能得到他的关照不是少年的福兆么?
同乡刘放也对少年示以特别的爱,不但奇其才,还把女儿嫁给了他。
所有这些,都成为张华前进的动力。他“学业优博,辞藻温丽,朗赡多通,图纬方伎之书莫不详览”;他“少自修谨,造次必以礼度。勇于赴义,笃于周急。器识弘旷,时人罕能测之”——所有这些,都将成为张华开拓发展空间的资本。
鹪鹩是一种鸟,羽毛赤褐色,略有黑褐色斑点,尾羽短,略向上翘。“毛无施于器用,肉不登乎俎味”的鹪鹩在张华眼里异常亲切生动,“其居易容,其求易给;巢林不过一枝,每食不过数粒”,他看见的是鸟,也由鸟看见了人,有感于鹪鹩“动翼而逸,投足而安,委命顺理,与物无患,伊兹禽之无知,而处身之似智”,他不吝语言为之赋文——写鹪鹩,他也是写人生。
彼时张华尚不知名。
不知名的张华终于有一天要被喜怒不形于色的阮籍点名召见。他真有些忐忑,这位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的当世名士,据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见了一位牧羊少年会怎样呢?
阮籍向来发言玄远,不臧否人物的,但见了张华,他赞赏不绝,脱口而出的一句“王佐之才也”,在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分量却重,足以对一位牧羊少年起到提携之力。
王佐之才
主流社会相信阮籍的眼力。
出仕,张华先得到郡守鲜于嗣的举荐,后经卢钦向司马昭举荐,担任长史和中书郎,“朝议表奏,多见施用”,他的才干渐次发挥。晋朝建立,他拜黄门侍郎,封关内侯。
强记默识,学问渊博,对四海之内的风物故事了若指掌,所以武帝司马炎询问汉朝的宫室制度等等问题,张华都能应对如流。听张华讲说是种享受,听的人会忘记疲倦;看张华画地成图也是享受,他的画图是那么形象直观,左右属目。司马炎惊异张华的本事,张华也因他的欣赏数获加封,“数岁,拜中书令,后加散骑常侍”。
司马炎离不开张华,身边不能没有张华。张华母亲去世,“哀毁过礼”,司马炎逼令张华“摄事”。
正谋划伐吴大事。主将羊祜病重,司马炎特派张华前去问伐吴之计。
咸宁五年即公元年,接到征南将军杜预的伐吴表时,司马炎正与张华下棋。“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张华见机进言,随即被任命为度支尚书,“量计运漕,决定庙算”。然而胜利却是来之不易的。怯战的贾充等权臣期间甚至请求司马炎杀张华以谢天下。
关键时刻司马炎站在张华一边,用“此是吾意”挡住泼向张华的污泥浊水。张华也始终坚持进兵,以为必克。太康元年即公元年,战争结束,司马炎表彰张华“典掌军事,部分诸方,算定权略,运筹决胜,有谋谟之勋”,他的功劳也荫及儿子。张华名重一世,众所推服,朝廷修史和仪礼宪章以及起草诏书等事,都委托张华全权负责。
张华“声望益盛,有台辅之望”,却使荀勖憎疾。荀勖非等闲之辈,“博学,达于从政”,又是大族,同样深得司马炎倚重,他草拟的“与吴国书”司马炎说能胜十万之众……两人间的矛盾已非一时半日。这回司马炎未让天平倾向张华一边。问“谁可托寄后事”,张华意见相左,荀勖抓住了辫子……
太康三年即公元年正月,张华出京,外任幽州……
幽州任上,张华抚纳新旧,戎夏怀之,“远夷宾服,四境无虞,频岁丰稔,士马强盛”。政绩突出,司马炎深为满意,打算调张华回京入相。
然而又一个心怀芥蒂的得宠于司马炎的权臣出来交恶了……
德望
此人叫冯紞,跟贾充和荀勖是朋友,都“疾张华如雠”。
冯紞博涉经史,识悟机辩,他向司马炎暗示,张华“著大功于天下,海内莫不闻知,据方镇总戎马之任”,不能不防。司马炎被说动了。三国归晋之后,司马炎“怠于政术,耽于游宴,宠爱后党,亲贵当权”……已非当初的“宽惠仁厚,沈深有度量”。
前面铺垫了这样的沟壑,张华回京怎么还能入相呢?司马炎只安排他做太常。但在太常的职位上他也没呆久,太庙屋栋折,司马炎又找到了罢免他的合理的理由。
太熙元年即公元年4月,55岁的司马炎死了,贾充、荀勖和冯紞此前也相继死了。
惠帝司马衷即位,张华以太子少傅之身被起用,出任中书监。此时的朝堂上“议者皆承望风旨”,惟有张华尚敢发出不同声音——不被听从,但他尽力了。
他在尽力。
然而司马衷为人戆騃,不比其父司马炎明达善谋,能断大事,有帝王之量。朝权实际掌握在大他两岁的皇后贾南风手中。贾南风多权诈,司马衷畏而惑之。“政出群下,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陵物,忠贤路绝,谗邪得志,更相荐举,天下谓之互市”,便是这一时期的生动写照。更有作“钱神论”者讥刺时局说:“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亲之如兄,字曰孔方,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雠非钱不解,令闻非钱不发。洛中朱衣,当途之士,爱我家兄,皆无已已,执我之手,抱我终始,凡今之人,惟钱而已”。
恣横的贾南风“专制天下,威服内外”,她想借张华的德望;张华“儒雅有筹略,进无逼上之嫌,退为众望所依”,对贾氏构不成威胁,而且可以利用。于是贾氏“倚以朝纲,访以政事”。
这一时期由于张华“尽忠匡辅,弥缝补阙,虽当暗主虐后之朝,而海内晏然”。
贾南风凶妒,对张华却不得不给予相当的敬重。元康六年即公元年,又委张华以司空。
阿衡之任
众人皆醉惟我独醒,能保持这样一个状态吗?
能做到洁身自好吗?
居阿衡之任,张华最终无可避免地卷入了政治漩涡之中。
贾南风谋废太子司马遹。太子司马遹对贾氏的恨都写在脸上了。司马遹的亲信刘卞找到张华,想在张华的帮助下废掉贾南风。他对张华说,小吏受公提拔以至今日,士感知己,所以把心窝的话都掏出来了。张华说:这样做是无父无君,以不孝示天下;即便能成,犹不免罪,何况权戚满朝威柄不一,即便成功了天下国家也不能安宁。
废黜太子司马遹时,群臣都不敢言,又是张华挺身抱不平,直言这样做是“国之大祸”,会带来丧乱,何况“国家有天下日浅”呢。
司马遹最终还是被废为庶人。
祸根也在接近张华。但他似乎浑然不觉。
祸根是由得罪贪昧的赵王司马伦及其信用的孙秀埋下的。司马伦“无学,不知书”,孙秀以谄媚自达,是嬖人,是贪淫昧利的奸人之雄。他们身边,“共立事者,皆邪佞之徒,惟竞荣利,无深谋远略”。
对这些人的要求,张华“固执不可”,“不许”。君子遇到小人,遇到兵痞,还有什么理可讲呢?
由是致怨,司马伦和孙秀“疾华如雠”。
武库失火,张华怕因之事变,列兵固守,然后救之,累代之宝以及刘邦的斩蛇剑、王莽头、孔子屐等因此尽焚。张华“见剑穿屋而飞,莫知所向”。
奇怪的事情还不止于此。张华封地的一棵桑树竟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一棵柏树。这些在当时看来都是不祥之兆。连少子张韪也劝父亲隐退,张华澹定,“天道玄远,惟修德以应之耳。不如静以待之,以俟天命”。
司马伦和孙秀开始行动了。以诛除贾氏共匡朝廷之名,在永康元年即公元年4月初三夜,他们开始采取实质性行动。篡夺行动开始前,他们还想争取司空张华,但69岁的老人决绝地和他们拉开了距离。
博物
每每读到永康元年即公元年4月那个夏日,常常想历史倘若不曾出现过这样一幕该多好啊。69岁的张华昼卧,忽梦见屋坏,他有种从未有过的厌恶;当夜“王室之难,祸不可测”,中心如丹的张华被害于皇宫前殿马道南。
“夷三族,朝野莫不悲痛之”——倘若不出现如此血腥的一幕,能如我之所愿,历史会安详吗?
一个牧羊少年,一步步走向高官显位,这中间有多少令人无法忘怀的一幕幕啊。
其中一幕是陆机访张华吗?志气高爽的陆机兄弟,“不推中国人士”,但刚到洛阳,就慕名来访张华了,他们钦佩张华的德范,见张华如学生拜见老师,而且一面如旧。张华“性好人物,诱进不倦,至于穷贱侯门之士有一介之善者,便咨嗟称咏,为之延誉”,见到素重其名的陆机兄弟,他也像见到旧相识,啧啧而叹“伐吴之役,利获二俊”。
——这一幕在今天,依然是美好的。
然而,此时,一幕一幕,仿佛都与张华有关。“北方有佳人,端坐鼓鸣琴。终晨抚管弦,日夕不成音。忧来结不解,我思存所钦”……这是吟唱的“儿女情多,风云气少”的张华吗?
然而,此时,“博物洽闻,世无与比”的张华在我面前似乎更加栩栩如生。张华“雅爱书籍”,4匹马拉的车,他的书能装30车;“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据说“天下奇秘,世所稀有者,悉在华所”。
这曾经是怎样的一种富有啊。
生命“与苟且随时者不可同世而论”。
到生命后期,张华愈来愈专注,愈来愈被人批评华而不实,顾恋禄位。
保守和陈腐的忠诚都会致命吗?
太子司马遹幼而聪慧,但大了“不好学,惟与左右嬉戏,不能尊敬保傅”,他为什么哑口听之?
对贾南风一族,他也曾“作女史箴以为讽”,“妇德尚柔,含掌贞吉”,“肃慎尔仪,式瞻清懿”,他指出“人咸知饰其容,而莫知饰其性”,说“出其善言,千里应之……夫出言如微,则荣辱由兹”,“翼翼矜矜,福所以兴。靖功自思,荣显所期”。可是对一个性酷虐的女人,说这些忠言跟对牛弹琴又有多大区别?
博物的他为什么不接受儿子意见,选择归隐?他的文学才识都一流,像卢植一样全身而退,退进书斋做学问,留下更多著作让“博物之士,览而鉴焉”,他完全有能力。况且这样有什么不好呢?
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杀身灭族之祸?
——可苟活于当时,又已是过河卒子,如此就真能善终吗?
张华之死
张华为相,尽职尽责,兢兢业业,但西晋统治集团上层的骄奢腐朽日重,世风日下,“朝野安静”注定难以持久。贾后虽私德败坏,性情暴虐,与皇太子关系紧张,不过处理朝政还能信用张华、裴頠和贾模等人,暂时没惹什么大麻烦。反而西晋司马氏的宗室亲王赵王伦(晋宣帝司马懿第九子,辈份高惠帝两辈,但堪称无才无德的庸人蠢材)先惹了乱子。
元康年间,赵王伦为西晋征西将军,镇守关中。关中当时除了汉人,还有为数不少的氐羌匈奴胡族定居,也比较容易出事,偏偏镇守关中的又是这位赵王,事情一出就越闹越大。《晋书·赵王伦传》明确记载“伦刑赏失中,氐、羌反叛,征还京师。”元康四年(年)五月,匈奴人郝散造反,八月帅众归降被杀。两年后,郝散的弟弟郝度元结连关中北地、冯翊两郡马兰羌和卢水胡起兵造反,连败官军。
赵王伦别的事不会,就信任自己宠任的孙秀,在那儿瞎指挥,瞎搅和,搞得原本规模不大的叛乱逐渐难以收拾,氐羌也参与反叛。张华在解系等人频频上表之后,再也无法坐视不理,召回赵王伦,嘱咐取代赵王伦的梁王彤杀孙秀平氐羌之怨。但一个说客和钱财让张华的措施无法实现,赵王伦和孙秀攀上了贾后的关系,反而比原先还嚣张,要求在中央朝廷担任要职。张华无法不让贾后宠信赵王伦一党,但绝不能让赵王伦入尚书干政,态度相当坚决。贾后还算明白,有利可图,没理由不宠赵王伦,但政事还听张华的。这一来,赵王伦和孙秀可是极其不满,尤其对张华、裴頠怨恨最深。
朝廷里总算没让赵王伦钻空子,但关中的漏子越来越大。关中叛乱愈演愈烈,氐人齐万年被推为首领,公然称帝。张华派遣周处、卢播为将,辅助梁王彤和安西将军夏侯骏平乱。但梁王彤和周处有过节,周处在他手下处处受制。元康七年(公元年),齐万年聚众七万,屯于梁山,梁王彤命周处率五千军攻齐万年。周处军奋力苦战,杀伤叛军甚多,但后继无援,弓箭用尽,周处以身殉职。
关中人祸未尽,又遭天灾,当年七月雍秦二州大旱,疾疫流行,产生大量流民。直到元康八年(年),张华和中书令陈准见梁王彤累战无功,破格推荐禁卫军将领孟观主持关中军事。孟观不负张华期望,亲冒矢石,连挫齐万年叛军,终于在次年正月攻破叛军主力,俘获齐万年,平定关中。
叛乱刚被平定,后宫又出乱子了。贾后在后宫行为越来越出格,与医官私通也罢了,还时常从街上偷人入宫私会,完事了杀人灭口,声名日益狼藉,连裴頠也看不下去了,找贾模、张华商议废后,另立太子生母谢淑仪为后。张华、贾模以惠帝自己无意废后,诸王各怀鬼胎为由,惟恐引起动乱,不同意废后。张华又建议贾裴二人利用亲戚关系,向贾后晓以利害,让她有所收敛。然而贾后非但不领情,还怪贾模毁谤自己,贾模忧愤而死。
贾后与太子关系日益恶化,阴谋废太子。太子左卫率(太子东宫禁卫军高级军官)刘卞得悉阴谋,说张华拥护太子废贾后,张华顾虑重重,没有答应。贾后密探侦听到刘卞密谋,外迁刘卞为雍州刺史,刘卞知道事情败露,服毒自杀。
元康九年十二月,贾后阴谋诬陷太子谋反,将太子灌醉之后,诱其写下反书。惠帝在贾后授意下,召群臣议废太子。张华、裴頠竭力为太子申辩,但贾后计划周详,张裴二人无法为太子申明冤屈,但在两人极力坚持下,贾后也只得同意暂不杀太子,将其废为庶人,幽禁金墉城,后又徙往许昌。贾后利令智昏,倒行逆施,太子无辜被废,群情激愤。有卫督司马雅、常从督许超与殿中郎士猗等与赵王伦、孙秀、通事令史张林及省事张衡等人谋废贾后,复立太子。赵王伦密谋篡位,听从孙秀之计,故意走漏消息,说服贾后于永康元年(公元年)三月于许昌将太子杀害。
赵王伦等准备在四月举事,孙秀又派司马雅说张华参与其事,张华严词拒绝,司马雅怒道:“刀已经架在脖子上了,还说这种话!”拂袖而去。不久,赵王伦,梁王彤,齐王冏及其党羽兴兵发动政变,诛杀贾后一党。当夜,赵王伦、孙秀传召中书监,侍中等重臣入殿。为立威望,也为报昔日宿怨,执张华、裴頠、解系、解结等于殿前。《晋书·张华传》记载“华将死,谓张林曰:“卿欲害忠臣耶?”林称诏诘曰:“卿为宰相,任天下事,太子之废,不能死节,何也”华曰:“式乾之议,臣谏事具存,非不谏也。”林曰:“谏若不从,何不去位?”华不能答。须臾,使者至曰:“诏斩公。”华曰:“臣先帝老臣,中心如丹。臣不爱死,惧王室之难,祸不可测也。”遂害之于前殿马道南,夷三族,朝野莫不悲痛之。时年六十九。”
《晋书·刘聪载记》:“弱冠游于京师,名士莫不交结,乐广、张华尤异之也。”
《晋书·慕容廆载记》:“廆幼而魁岸,美姿貌,身长八尺,雄杰有大度。安北将军张华雅有知人之鉴,廆童冠时往谒之,华甚叹异,谓曰:君至长必为命世之器,匡难济时者也。因以所服簪帻遗廆,结殷勤而别。”
张华墓
张华墓为西晋时期墓,位于徐水县城西12.5公里的张华村东,北临瀑河,与刘伶墓遥望。原墓周围地势略高,原封土高1.5米,直径4米,墓前原有乾隆年闾重修墓碑一通,现墓封土已平。
据《安肃县志·康熙卷》记载:“旧志日:士人挖之见墓中四壁绘书宛有生气,盖茂先之精灵耿耿所致。”可见该墓早年已经被盗,墓内有壁画。
年7月,该墓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墓西侧标志桩为基点,向东、南、西、北各外扩20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