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宋史》,我对有一个问题的认识似乎更清晰了。官修史书主要记载王朝更迭及其过程中的流血战争,主要是政治人物、军事人物的发迹变迁史,而对于现代人经常挂在嘴边的某某大文学家、某某大诗人大词人等,纵然于史有载,也大都是建立在他们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建树上。
《后汉书》始设“儒者列传”“文苑列传”,之后的史书在编纂体例上基本沿袭,但你若想在这个门类找到那个时代你想要了解的文坛大家们的身影,那极有可能是走错了门径。文学与史学的定位,完全是建立在两个不同价值取舍台基上的。但我也发现了一个可喜形象,就是无论在哪个朝代,那些天资聪颖、才思敏捷、以文章显世的人,在古战场的硝烟滚滚和刀光剑影中,哪怕置身于敌对阵营,也会被另眼相待。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惜才怜俊,古已有之。我们通过3至6世纪发生在三对江南才俊身上的人生际遇,对这一问题有所了解认识。其一便是陆机与陆云兄弟!
据《晋书陆机列传》记载,陆机的出生地是吴郡的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为名门之后。祖父就是三国时东吴大将、丞相陆逊,父亲是东吴的大司马陆抗。陆机为陆抗第四个儿子,陆云排行为老五。兄弟俩出生将门,但文采非凡。陆机身长七尺,声如洪钟,年少时就显示奇才,文章盖世,并倾心儒家学术。陆云自幼好学,才思敏捷,5岁就能读《论语》《诗经》,6岁就能写文章,与兄陆机齐名,时人号曰“二陆”。
兄弟二人的命运发生变化,是在公元年的太康元年,那一年,西晋灭了东吴,此时的陆机、陆云才20岁左右。随着家国灭亡,他们由东吴国的上层一下子跌入到司马氏晋国的社会下层,施展才华无望,人生前途渺茫,只得退居家乡,闭门苦读,一晃就十来年过去了。期间,陆机对东吴末帝孙皓丢掉江山的原因进行分析,写成《辩亡论》二篇,轰动一时。
太康十年(年),亡国之痛的伤口经过十年的磨洗已经开始愈合,陆机、陆云兄弟俩以晋国公民的身份,携手来到了京师洛阳。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陆氏兄弟二人初入洛阳时,虽然语言上有点“南音”而常遭到中原人的冷眼,但二人依然是恃才傲物,藐视众生,显得志气高爽,此时的他们也就是30岁左右,依然血气方刚,加之江南名门望族出生,根本不把一般的中原人士放在眼里。但兄弟二人还是佩服一个人的,那就是当时的名士、太常张华。他们钦佩张华的学识与德望风范,所以决定去拜访张华。
张华的学业也非常“优博”,为文辞藻温丽,朗赡多通,曾被“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叹为“王佐之才”。张华“强记默识”能力极强,四海之内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宫室制度,他了如指掌,其所撰的《博物志》一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至今仍然是文史研究者案头必备的书目。张华早闻陆机、陆云兄弟的文学名声,并一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