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而几千年来,对《石鼓文》临习最多、最深且最有独到之处的当数吴昌硕。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并不仅仅靠天分,而是比常人付出百倍的刻苦努力!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的吴昌硕,30多岁才开始临摹学习石鼓文,从零基础到NO.1,吴昌硕的“石鼓篆书”是如何登峰造极的呢?
吴昌硕早年的篆书并没有受《石鼓文》的影响,此时他尚处于博采众长的学习阶段,个人面貌尚未形成。作于光绪四年(一八七八)春正月的七言篆书对联《司马名高文纪汉,隃麋光重字临王》,我们可看出其笔法还比较稚嫩。
光绪十年()是吴昌硕篆书创作实践中的一次重要转折,吴昌硕开始接触《石鼓文》拓本,对其后来的书法产生重要影响。
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终于炼成一代大师,成为“石鼓篆书第一人”。
年(43岁)
吴昌硕的好友潘瘦羊赠送《石鼓文》拓片,花十二分力气,整日挥毫临习。
年(47岁)
日日临摹,仍觉得自己无一笔是处。
年(49岁)
虽然刻苦努力,无奈还是摆脱不了早期影响。笔画细瘦,体态平板,略显软弱拘谨。
年(51岁)
杨沂孙的影响还是如影随形,怎么摆脱他是吴昌硕的一大难题。
年(60岁)
临阮翻天一阁本石鼓书,仍然觉得不够满意,吴昌硕在考虑如何兼顾虚实。
年(65岁)
临石鼓如临大敌,兵戈相接,如闻其声?握管时不敢放松一步,一放则气象逋矣!
年(68岁)
尽管与初期相比技术熟练,但吴昌硕对自己还是不满意,说自己笔力疲,未能虚实兼到,愧疚不已。
年(72岁)
已是古稀之年的吴昌硕,两年前被选为西泠印社社长,翌年写成大名鼎鼎的篆书《西泠印社记》。对于临摹石鼓,吴昌硕有了更多的感悟,宜重严而不滞,宜虚宕而不弱。
年(73岁)
这幅四条屏写得跌宕起伏,放达不羁。
年(74岁)
与友人饮酒谈笑,提起笔,信手拈来,件件都是精品。
年(75岁)
不再拘泥于原版石鼓,已自成吴昌硕之面貌。
年(76岁)
个人风格越来越鲜明,再无可与之争锋的敌手。
年(77岁)
虚实相生,朴茂雄强,渐入妙境。
年(78岁)
求字的人越来越多,本非心中所愿,但还是一遍又一遍写。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