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发展 >> 正文 >> 正文

黄梅戏起源安庆黄梅调名称由来与传播

来源:阮 时间:2025/7/30

(作者:项结权)

明朝万历年间进士阮自华在怀宁黄梅黄梅山创造了黄梅调,虽说被曲作家吴梦旸(明浙江归安人,字允兆。好吟诗,善作曲)称为“田野美歌谣”。但由于阮自华的侄孙阮大铖崇祯间以附逆罪去职,声名狼藉,加上清顺治二年,左梦庚破安庆,“尽杀阮氏”。至“黄梅调”名称流传也受到影响。真正使“黄梅调”名称在安庆地区广为流传的是因为桐城张英的一首诗。康熙四十一年(),年过花甲的张英辞官回到故乡桐城。在这年的梅雨季节,来到山中看到农民在雨中劳作,虽说大雨滂沱,淋湿了蓑衣,泥水淹没了小腿,但他们还在唱着“插田歌”。于是,他写了一首七绝《山中观农夫力田之苦》:黄梅节近苦滂沱,正是山中力作多。雨湿短蓑泥没骭,农人犹听插田歌。

这首诗通俗易懂,写出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心声,一时间在民间广为传颂。同时,这首诗也巧妙的避开了阮大铖等附庸在民歌、小调上的“卑污标签”,这样使安庆的民歌、小调的别名----黄梅调,有了更贴近民间的诠释:黄梅时节唱的山歌、小调,被称为“黄梅调”。

张英与其子张廷玉被被民间称之为“父子宰相”,其影响力自然超过了明末时期的阮氏家族,所以“黄梅调”来源于怀宁黄梅山的真实源流逐步被民间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说法:黄梅时节唱的歌调的被称为“黄梅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