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发展 >> 正文 >> 正文

无为往事周勇难以释怀的ld

来源:阮 时间:2022/5/17

难以释怀的“开中精神”

周勇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开城中学建校60周年。年我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开城中学任教,至今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了45年,已经是开中历史的四分之三了。45年,正是人生的精华;45年,我与开中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开中的这些年,我经历了许多事,结识了许多人,培养了许多学生。这些都是我终生难忘的,其中最让我难以释怀的是“开中精神”。

刻苦钻研的进取精神

年,我刚分配到开中,就面临着一个选择,是接替郑养法老师教高一语文,还是在初中部随便挑选一个年级。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教高中,这一教就是近40年,虽不是特别优秀,也不是什么名师,但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和同事们的赞许。

原六店中学校长,后调任开中副校长的李本茂曾戏谑我是工农兵学员中的凤毛麟角。其实,这几十年的辛苦有谁知道,我每天备课到深夜,批改作业有时通宵达旦。年轻时身体不太好,常常是抱病工作。令我感到欣慰的是,自已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先后担任过社会科学教研组(当时的自然科学教研组长是后来任职巢湖学院院长的季涛老师)、语文教研组组长,巢湖地区语文教学理事会理事。年我作为巢湖市唯一的代表,赴天津大港参加全国“语文课堂教学大奖赛暨高考研讨会”。自年开始,我还走上了教学管理的工作岗位。

像我这样在教学上努力拼搏的人,在开中是大有人在,如教学英语的阮方保老师,虽然他是安徽师范大学外语系毕业,但由于他高中时外语功底不是特别好,要教好高中英语,有一定的难度,可他一直教得很好,为什么呢?这是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结果。我常常说阮老师是开中“勤能补拙”的典型。还有年轻的胡帮成老师,他是我的学生,年毕业于开城中学,没有接受过高等学校的专门训练,凭借潘立猷老师教给他的英语知识,他留在本校教高中英语,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如果没有一种特别刻苦的精神,那么这是很难想象的!张复常老师是无中“老三届”高中生,原来在行政村担任会计,后来被借调到开中担任高中数学老师。按道理说,这是困难重重的,但是他的数学一直教得很好,他的教学方法、解题思路,深受学生的欢迎,他的刻苦精神是超乎常人的。

由于我们的学校是一所乡镇完中,顶尖的教师难以分到,凭借现有的师资力量,要办好学校其难度可想而知。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为提升各所学校的师资力量举办了专升本培训活动,开中从校长、主任到普通教师,人人参与,刻苦学习,最后90%以上的都达到了本科学历。

开城中学就是这样艰难前行,经过努力拼搏,师资力量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正是有了这样的教学团队,其时开中的教学质量在全县的位次排名靠前。据教育局的统计,那时凡中考分左右进入开中的学生,都读了本科院校。

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

开中的发展壮大,与开中人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分不开的。当初,开中所在地是一个乱坟岗,第一代开中师生肩扛手抬利用附近祠堂拆下来的旧材料,硬是凭勤劳的双手建成了一所初级中学。

有了简陋的校舍,校园内的地势高低不平,每逢下雨主干道都是烂泥、水坑,无法行走,学校发动全体师生自力更生修路并开展竞赛活动。老师们与各班同学四处寻挖石头,抬黄沙,磨破了无数双手套,许多人的手上都磨出了血泡。那时我是高一甲班的语文老师,劳动委员陶玉宝带领全班同学利用一切课余时间修路,超额完成了学校分配的任务,还为班级争得了一面优胜红旗。当时的开城中学地处荒岗,校内缺少水塘,给师生的生活用水带来不便,师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将学校西南角靠近公路的一块田,一锹一锹地挖成了水塘。

大多数开中教师的家住在农村,不少教师的家庭生活很是困难。有些教师家属没有工作,除了教学外他们还要解决生计问题,少数教师家属在学校周边做点小生意,他们利用教学之余给家属帮帮忙。张复常老师的家属卖学生饭,他将粮站的大糠背运回来用于生火做饭做菜,附近生产队砍伐大树,他便去挖树根。他家的生活困难到什么样的程度,想必开中的师生都知道。张复常老师到铜陵为女儿买户口,来回都是骑自行车。童晓宝老师、吴国瑞老师(后来担任过开中教导主任)家属卖早点,他们起早贪黑抽时间为家属做好准备工作。伍先能老师(后来担任过开中教导主任)的家属做豆腐,他常在深夜备好课后指导家属进行操作。

艰苦奋斗是开中的传统,认真教学、刻苦学习仍然是她的主旋律,这些老师从未因此而影响过教学工作,他们都是学校的优秀教师、把关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受到学生们的赞誉。可是又有谁知道?工作时,他们常常冒着严寒酷暑、披星戴月、深夜备课,甚至是通宵达旦批改作业,将别人休息和娱乐的时间都利用起来了。

团结友爱的和谐精神

和谐相处是开中的传统,学校的校训就是“团结、奋进、求实、创新”,这种团结体现在教师和领导之间,师生之间,同事、同学之间。

年,我刚刚分配到开中,体质很差,常常生病,当时认为是胃病(后来经检查确诊为胆管结石),冬天特别怕冷。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连一双皮鞋都买不起,对一个身体虚弱的人来说,确实冷冬难过。当时的革委会副主任(副校长)钱艺园将自己的一双翻毛皮鞋送给我穿,让我艰难地度过了冬天。

“文革”期间,学校经常带领学生走出校外,学工、学农,进行社会调查。-年,我带领学生前往羊山沙口行政村、六店毛公的大伍和小马村学农,与学生们吃在一起,睡在一起,劳动在一起,师生感情十分融洽。我记得每到吃饭时间,同学们用大饭缸给我盛饭并将饭压实,让我怎么吃也吃不完,最后求他们帮忙,将他们乐得哈哈大笑。

年,我和部分同学去襄安卞闸调查当年日本鬼子在那里实行“三光政策”的历史,同学们马不停蹄地白天、晚上找那些幸存者调查,认真地撰写调査报告。那一次很不巧,我一去就生病了,他们既要进行调查,又要照顾我。记得我是由同学们扶着去、抬着回来的,让同学们吃了不少苦头。刚到开中时,我经常生病,同学们总医院抬来抬去,并且日日夜夜在我的房间里护理、守候,不少同学还开玩笑地说:“我们周老师有高级护理。”我和同学们这种深厚的感情,一直保持至今,40多年了我们甚至是作为朋友相互来往(我和历届同学感情都很好)。有些同学经常说:“从身份上来说,您永远是我们的老师!从年龄和情感上来说,我们是把您当作朋友和哥们!”

说到同学之间的互帮互爱,有一件感人的事情在开中是有口皆碑的。20世纪80年代初,高中部有一位男生因患小儿麻痹症,腿脚行动不便,上下课、上厕所,都是由全班同学帮忙。有位名叫孙献礼的同学每天背着他上学、放学,三年如一日,令人感动,《中国青年报》《安徽日报》宣传报道了他的事迹。

开中的同事之间也是亲密无间的,一家有事,全校帮忙;一家有喜事,同事们都来道贺。青年教师下课晚了,节假日没有地方可去,只要吃不到饭,就到老教师家去吃饭。我还没有成家时,经常到老教师家蹭饭吃。当我也成了老教师时,青年教师也喜欢来到我的家中。在我退休前,我的家就是青年教师的食堂,他们大多数人都在我家吃过饭,而且他们乐意来,我也非常乐意接待,彼此亲密无间,毫无拘束。

在开中工作过的同志,都会受到这种精神的感染。原来在开中工作过的俞佳培(后来任职无为师范学校师训部主任)、丁晓岚夫妇调离开中后,经常对我们说:“我非常怀念开中的人际关系,这是在其他单位体会不到的。”

回顾在开中工作和生活的40多年,我深深感受到开中历届领导的勤政亲民、奉公廉洁。多少年来,开中一直是风清气正,没有蝇营狗苟的坏风气。我从一名普通教师怎么走上行政干部的岗位?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是在潘恒俊同志当校长时被提拔的,记得有一天中午,他要我填几份表格送到教育局,我这时才知道自己被提拔了。

年,开中走过60年,即将撤销建制,光荣地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60年只是历史长河里的几朵浪花,但她也绽放出耀眼的光芒。60年来,她先后培养了初、高中毕业生约90届,超过10余人,为无为的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各条战线培养了人才,其中不乏精英人才。

这就是我与开中的情缘,这就是我难以释怀的“开中精神”。我为能够为她奉献自己的青春而骄傲,为自己曾经是开中的一员而自豪!我真诚地希望曾经在开中工作的同志永远记住开中,曾经在这里学习过的同学永远记住:开城中学,我的母校!

作者简介:周勇,现年75岁,年7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从教40余年,开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曾刊登于《母亲,今夜无眠》散文集。无为市、芜湖市及安徽省诗词学会会员,无为市和芜湖市楹联学会会员,诗作多次发表于《江淮时报》《巢湖》《友声吟集》《无为文艺》;亦多次参加有关征联活动。

——精彩回顾——

无为往事▏周勇:在无为开城中学六十年纪念大会及校史首发式上的讲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