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是中国、朝鲜、越南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文科的是文状元、另外武举中的第一名,称为武状元。
图片来源于网络
科举史上的第一位状元是中国隋末唐初(年)的孙伏伽(一说年的颜康成)。科举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则是越南阮朝于年举行、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之进士第一名阮丰贻。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为唐朝武德五年(年)的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为清朝光绪三十年(年)状元刘春霖,年来共计状元人(若包括辽朝18人、金朝15人、大西国(张献忠)1人、太平天国14人,共计人)。
刘春霖
1、驸马状元
受到传奇与小说的影响,民间通常认为只要考上了状元,就会迎娶公主成为驸马,实际上,中国历史上既是状元又是驸马的只有一人,就是唐朝会昌二年的状元郑颢。
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颢(年-年),字奉正,郑州荥阳县(今河南省荥阳市)人,出自荥阳郑氏南祖。唐宪宗元和中宰相郑之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集状元、驸马于一身之人。会昌二年(年)壬戌科状元。大中二年(年)十一月,唐宣宗为万寿公主招婿,宰相白敏中荐举郑颢,时郑颢已赴楚州(今江苏淮安)迎娶范阳卢氏。皇帝硬是将郑颢召回娶公主,婚后与公主不睦。郑颢却以此深恨宰相白敏中,欲除之而后快。
2、父子状元
父子状元是指父子同为状元。中国科举考试中,状元不多,父子状元更罕见。宋代的梁灏和梁固父子为最知名的父子状元。而实际上,除了梁灏和梁固父子外,父子状元还有:
唐代的归仁泽(懿宗咸通十四年,年)和归黯(昭宗景福元年,年)。
归仁泽,江苏吴县人,出身名门。咸通十五年(年)甲午科状元。归仁泽的大哥归仁晦为开成三年(年)进士,二哥归仁翰为大中十一年(年)进士,四哥归仁绍为咸通十年(年)状元。归仁泽之子归黯是景福元年(年)状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宋代的张去华(太祖建隆二年,年)和张师德(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年)。
张去华(年-年),字信臣。开封襄邑(今河南睢县)人。生于后晋天福三年(年)。他是宋太祖建隆二年(年)的辛酉科状元。第十子张师德也是状元。
宋代的安德裕(太祖开宝二年,年)和安守亮(开宝五年,年)。
安德裕(年-年),字益之,一字师皋。籍贯河南洛阳。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之子。生于晋高祖天福五年(年)。精于礼传,嗜《西汉书》,宋太祖开宝二年(年)己巳科状元。其子安守亮亦为状元。
宋代的许将(仁宗嘉祐八年,年)和许安世(英宗治平四年,年)。
许将(约年-年),字冲元,宋朝名臣,闽县(今福州)人,祖籍闽清县。嘉祐八年(年)状元及第,时年仅27岁,为福州历史上的第一位文状元。
许安世(年-年),字少张。开封襄邑(今河南睢县)人。生于宋仁宗宝元三年(年),少学于丁宝臣,宋英宗治平四年()丁未科状元。
3、以名取人状元
中国史上很多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很多都是进士出身,饱读诗书,但是未必是状元。理论上,状元应是在殿试中考对策表现最出色的,但很多时候并非如此。宋代以后,定殿试名次的权力在皇帝手上。但定出谁是状元,却不一定全以考生作答的内容作准则。历史上经常有因为考生的外貌、本名、籍贯等等因素改变金榜的排名。清朝皇帝更习惯以试卷的书法优劣定出高下,对策的内容反而成为了其次。
明代状元赵秉忠殿试卷
明洪武十八年(年)乙丑科殿试前,朱元璋梦见宫中有一巨钉。阅卷时发现有贡士名为“丁显”,正应梦境,于是授以状元。
丁显(年-年),字彦伟,福建建阳县人,明朝政治人物,状元。丁显生于元惠宗至正十八年(年)。明太祖洪武十八年(年)乙丑科会试中,第一名黄子澄,第二名练子宁,第三名花纶。在殿试中,28岁的丁显中乙丑科状元。据说本科原取花纶,但因明太祖梦见殿前有一铁巨钉上系着几缕白丝,次日在看到丁显试卷时,姓名与梦中相合,而取丁显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后因事连坐贬职至广西驯象卫,后与当地名流唱和,后死于卫所。
明永乐二十二年(年)甲辰科殿试,原定状元为孙曰恭。明成祖以“曰恭”并在一起为暴,不吉;点另一贡士“邢宽”为状元,取意“刑宽”。
邢宽(?-年),字用夫,直隶无为州(今安徽无为县)人。永乐二十二年(年)甲辰科状元,原以孙曰恭为第一,但因“曰恭”合字为“暴”,不为明成祖喜,遂改取邢宽。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兼署南京国子监事。
清同治七年(年)戊辰科殿试,原定状元为江苏人王国均。因王国均与“亡国君”同音,不吉,反被贬至三甲。
清光绪三十年(年)甲辰恩科殿试(科举系统最后一次考试),原定第一名是朱汝珍,因慈禧对与珍妃相同的“珍”字不悦,而当时又适逢旱灾,“春霖”、“肃宁”都有好意头,于是改以直隶肃宁人刘春霖为状元,朱汝珍只得榜眼。
刘春霖的殿試答卷
4、状元之乡
苏州状元列表列出自中国隋代开始科举考试以来至清末废除科举制度,苏州地区(包括隋代以来至今的苏州城区和下属的县级行政区)有记载的获得文、武进士科第一名(俗称“状元”)的人物,共计文状元54位、武状元6位,合60位,数量之多遥居全国各城市首位,苏州也因此被称为“状元之乡”或“状元之城”,状元甚至被称为苏州的土产、特产。徐有贞曾在《苏州儒学兴修记》中写道:“吾苏也,郡甲天下之郡,学甲天下之学,人才甲天下之人才,伟哉!”
苏州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