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常常会有各种各样的称号,比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家天子王江宁,诗佛王维,诗鬼李贺等。通常单人的称号都是后人赋予的,用以称颂的,诗人活着的时候是不知道的。而那些群体类的称号是当时就有的还是后人总结的呢?比如“初唐四杰”,这一称号是中国唐代初期,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他们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很重要,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擅写五律。我们后世所仰慕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是从他们才开始定型的。那么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们自己知不知道自己被称作“初唐四杰”?这就很有意思了,毕竟当面夸一个人和背后夸一个人,差别就太明显了。最早提出这四人合并称号的是宋之问,他在《祭杜学士审言文》中第一次提出复有王杨卢骆,《旧唐书·杨炯传》也沿用了这个排序。而在与四杰同时代的张说在《赠太尉裴公神道碑》中写道: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也就是说,在同时代,他们已经被赞誉为“初唐四杰”,并且他们四人都知道。这件事情带来了一件非常尴尬的事,因为当时把这四人并称“初唐四杰”的时候,有一个排序,即为王杨卢骆,而这四人也已知晓自己的排位,于是杨炯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就是他很惭愧排名在卢照邻的前面,但又耻于排在王勃后面。这让王勃情何以堪……毕竟四人男团,争C位如此直白。再比如“建安七子”,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共七人并称。这个称号最早出现在同时代曹丕的《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也就是说,这七位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已经并称了,他们自己心里也知道。再比如“吴中四士”,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这四人都是江浙人,有诗人有书法家,但在当时并没有被并称,是后世慢慢总结发现这四人都是吴中人氏,才有了这个男团称号。再比如“大历十才子”,是唐代宗大历年间十位才子的并称。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而他们被称为“大历十才子”实际是晚了他们五六十年的姚合写的《极玄集》里总结的.镇楼诗戏为六绝句·其二杜甫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670.html
上一篇文章: 复旦大学教授陈引驰谈汉魏六朝诗从内容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