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图片 >> 正文 >> 正文

杨春林民族低音拉弦乐器必须改革与改良

来源:阮 时间:2024/11/7
中国民族管弦乐团是模仿西方交响乐团形成的一种编制。它有别于以前存在于中国音乐历史上和民间的演奏单声部音乐的音乐形态,主要功能是用来演奏多声部音乐。多声部音乐的特点就是音乐不仅是用旋律与节奏这样横向的音乐元素演奏,同时还包括和声等纵向的音乐元素。而和声通常是按照四声部进行排列,也就是高音部、中音部、次中音部和低音部。在这个四部和声当中,第一重要的当然是高音声部,第二重要的就是低音声部了。既然民族管弦乐是演奏多声部音乐的乐团,那么乐团就必须有低音声部,乐团就必须有演奏这个声部的乐器。在组成民族管弦乐团的四大声部中,吹管乐声部有了改良的低音笙、低音唢呐、弹拨乐声部有了改良的大阮,基本上解决了本组的低音乐器问题,并且这两个组的低音乐器都是民族乐器。而在打击乐组,我们借鉴了西方的定音鼓;在拉弦乐组,我们借鉴了西方的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在这两个组中,低音乐器都不是民族乐器。对于定音鼓,大家似乎争议不大。唯独对于低音拉弦乐器组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成为自民族管弦乐团成立以后大家讨论和争论的焦点。据说上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提出希望能够对中国民族乐团的低音拉弦乐器进行改革,民乐界的许多有识之士也持相同看法。自那时起,就掀起了对于低音乐器改革的热潮。但遗憾的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除了革胡以外,尚没有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成果。后期,对于民族低音拉弦乐器是否需要改革和替换反而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与做法。第一种做法是在原有革胡的基础上继续对革胡进行改良与调整。我认为,革胡目前应该属于民族低音拉弦乐器改革中较为成功的乐器。首先这件乐器的外形酷似胡琴,结构也是胡琴的扩大版,只不过还不是皮膜直接振动。由于码子架设在琴筒上,使得革胡的木头框架成为振动源,而皮膜只起到辅助振动的作用。也许就是因为这一点,成为了革胡的弱项,因为革胡振动的位置是框架,木板比较厚,所以发音难以与大提琴媲美。也正因为如此,尽管认可度比较高,革胡并没有被普遍使用。虽然现在有些乐团对革胡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改良,但是仍然没有被所有的民族乐团所接纳。第二是仍然有大量的研制者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板式低音拉弦乐器的改革。但是这种改革的最终结果总是难逃外形不如大提琴美,声音不如大提琴好听的宿命;或者声音不错,又不像大提琴那么方便演奏。还有一些采用了自己的形制,其结果自然是更加难以普及。第三种观点是认为目前不需要对低音乐器进行改革,直接使用就可以。这个观点的理论依据认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团里面,有很多是属于汉族乐器,比如笙、筝、阮等,但也有一部分属于其他少数民族和外来乐器。比如笛子、琵琶、胡琴等。这些乐器过去不属于中国民族乐器,但是现在不也都被称为中国民族乐器了吗?既然这样,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在咱们民族管弦乐团内使用了几十年了,是不是也可以认为是中国的民族乐器了呢?直接拿来用就可以了,干嘛还要费劲搞什么改革呢?关于民族低音拉弦乐器改革的话题,我借《音乐周报》之平台,发表一下我的一孔之见。首先申明我对于中国民族低音拉弦乐器改革的三大原则:第一、中国民族低音拉弦乐器必须进行改革。第二、中国民族低音拉弦乐器的外形必须要区别于大提琴,同时演奏方法必须完全按照大提琴。第三、所有板式大提琴的改革均可以考虑停止,应该把精力投入到皮膜振动的民族低音拉弦乐器的改革与研制中。理由如下:第一、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团中,有一部分乐器是汉族乐器,有一部分乐器是其他民族的乐器,这是事实。但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很多其他民族乐器的诞生地现在已经属于中国领土,所以这些乐器成为了民族乐器。而有些乐器比如琵琶,除了归属地的变化,也由于演奏手法的变革,我国的琵琶早已与早期的用拨子演奏的琵琶大相径庭。即使是扬琴,也由于琴竹的出现而改变了原先的演奏手法与音色。另外,在西方资产阶级诞生以后,西方乐器也同时存在改良与创新两种。西方在早期中世纪时期也没有专门的低音乐器,只是在和声被发现以后,有了多声部音乐才有了对于低音乐器的需求,低音乐器才应运而生。所以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在西方都不能称为西方民族乐器,而是一种新创的乐器,充其量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一个在西方都不能称为民族乐器的乐器到了东方的中国民族管弦乐团,却变成了中国民族乐器,这显然有些不合情理。对于大提琴与低音提琴,我们暂时借用是情有可原,长期使用则于理不合。因此,民族低音拉弦乐器是一定需要改革与改良的。第二、中国民族低音拉弦乐器的外形必须要区别于大提琴,同时演奏方法必须完全按照大提琴。如果民族低音拉弦乐器外形与大提琴一样,那么更改就没有必要,直接用大提琴就可以了。所以外形必须改。在演奏方法这个层面,则必须完全与大提琴相同。因为大提琴与低音提琴是舶来品,演奏员都是按照西方管弦乐演奏体系学习的,其所有演奏方法都已成熟。如果新改革的低音拉弦乐器自成体系,专业院校也无法针对某一种低音拉弦乐器重新设立课程体系培养演奏人才,就会出现教学与演奏不匹配的问题,进而影响到民族低音拉弦乐器的普及推广。第三、板式大提琴的研制已经进行了半个多世纪,仍然没有一件乐器的评价能够超过革胡,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再进行板式的民族低音拉弦乐器的研制。这让我们不得不看清一个现实——改革最为成功的革胡居然没有普及,一定有其深层的道理。我个人认为,革胡最大的短板仍然是采用不理想的板振动,皮膜振动的民族低音拉弦乐器应该是我们最终攻克的方向。因为我国的民族拉弦乐器都是皮膜振动,考虑到音色统一的问题,选择皮膜振动当然是首选。其实这种想法并非我的个人发明,很多人有过尝试。只不过在那个年代,限制皮膜振动的恰恰是皮膜本身造成的。首先低音乐器的振动面积必须足够大,而如此大面积的自然皮膜很难找到。即使找到了,由于大提琴是四根弦,所以皮膜要承受比两根弦的胡琴多很多的压力,可能使用不久皮膜就会坍塌。所以想法是好的,实现的可能性却非常小。但是,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新材料源源不断地出现,从新材料中找方法或许是一条出路。现在人造皮的出现与发展虽然还不够理想,但是值得期待。只要我们能够提升人造皮的质量与强度,就为皮膜振动的民族低音拉弦乐器的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外形的设计也是颇为重要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我始终坚信民族低音拉弦乐器问题一定能够解决。所以我在撰写《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法教程》这本书时,特别为民族低音拉弦乐器留下了低胡与倍低胡的名称,就是期待终有一天,我们自己研发的民族低音拉弦乐器会在中国的民族管弦乐团中发出辉煌之声。杨春林/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