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在新疆设立了都护府,而新疆的库车、拜城一带,古代则叫龟兹国。新疆除了可口的哈密瓜和让人流口水的羊肉串之外古代的艺术珍品也是不容小觑。这里的石窟保存了大量古代的宗教壁画,而许多壁画的主题元素就是当时人们生活时载歌载舞的场景。
古代丝绸之路在这里保存下来的大量宗教壁画,是祖国古代艺术宝库里极其珍贵的一部分。这些美术品中,有一些表现乐舞活动的场面,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龟兹音乐文化的概貌,是研究民族文化史的宝贵资料。龟兹,自汉代起就是我国西域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中西文化交流汇融的枢纽。音乐文化尤其发达。
龟兹石窟龟兹乐舞,对古代中原地区的文化发展曾有过重大影响古龟兹歌舞活动的题材,在造型艺术中体现很多,以石窟壁画为例,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种类型是把伎乐绘在窟顶、窟壁边沿和正壁上方。在窟顶部的一般是单独的伎乐,穿插于菱形格内,持琵琶或阮,上身相露,腰束丝带,或立或坐。在窟壁上的,有伎乐天,也有奏乐比丘,持琵琶、阮、箜篌或横笛,形象比较自然活泼。
龟兹石窟上述伎乐的特点,是独立构成画面,互相之间没有必然的的联系再有一种伎乐布局,呈长幅横列,绘在两壁上层,每两个乐伎组成一个画幅。其中棵身伎已少大都着衣披彩带,臂膀外露,形象轻快欢畅,使用的乐器也较多样,弹、吹、打击乐器等达十多种往往舞乐结合,构成一幅连贯持续的整体画面。如克改尔3窟,两壁绘伎乐十四组,有的弹奏,有的对舞,有的“宏议”,乐者管急弦繁,舞者轻姿翩翩宛如舞台上的演出,呈现着一派热烈的舞乐气氛还有一种形式,就是出现在说法图中的伎乐。
壁画交错排列在释迦周围,弹着琵琶、阮、箜篌,奏着第、排策、笙、笛,敲着鼓板,正在紧张而有秩序地演奏造成一种篥哀转萧笛悠扬、鼓点激昂的艺术效果此外,龟兹出土的骨灰盒,制作精巧,上面绘有六组伎乐,其中三组奏乐,三组起舞,灵巧利落的演奏,敏捷矫健的舞步,都具有浓郁的龟兹民间歌舞的特色。双猴鼓笛浮雕,表现的是雄猴吹笛,雌猴击鼓那雄猴躬身向前的动作,回眸顾盼的表情,充满着幽默感,雄猴则在案精会神地击鼓,二者的神态情思描绘得恰到是处。
壁画这些作品体现着“塞曲胡乐”热情奔放的特色,把龟兹人民善歌善舞的素质描绘得栩栩如生。表现龟兹乐舞的绘画,来源于龟兹地区人民的音乐歌舞活动,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龟兹音乐文化的历史风貌琵琶,是古代人民最喜爱的器乐之又是艺术家经常描绘的题材。后汉刘熙的《释名》里说:“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日批,引手却日把”《通典》上说自后魏宣武以后,始爱胡声。
壁画泊于迁都,屈支罗、胡舞,销性,洪心,琵琶、五弦、整篌、胡置、胡鼓、说明在汉时龟兹已有琵琶乐,并于魏晋时刷传内地,成为常用的一种乐器。壁画中的琵琶,有直颈、曲颈两种,前者是龟兹本土的,后者来源于阿拉伯怕的乌特,弦或四、或六、或七不等,这与《南富扮》中所说的形制也大致相同但在艺术造型上,却有自己的特点。如克孜尔8号窟和克改尔尕哈的2号前壁画中的琵琶,直颈式的音箱都呈梨状直到所部,颈短而粗壮;曲颈式音箱椭圆,颈弯曲与音箱恰成锐角,造型独特而美观。
壁画这些与中原绘画中的琵琶相比较,它更富有民族特色阮,又名阮成。本为汉乐器。唐杜佑《通舆》载:“咸,亦秦琵琶也,而颈长过于今制,列十有三柱,武太后时蜀人蒯朗于古墓中得之。晋竹林七图阮成所弹与此面同,因谓之阮成”可见,阮在以前已流行于中原地区,名为秦琵琶,唐武则天时改称阮咸。关于阮传入西域的时代,傅玄平外国也。”这里说的琵琶就是晋时的阮威元前一世纪初,随解忧公主传到了西域乌孙。阮传到龟兹的年代和途径,有两种可能,一是解优公主之女嫁龟王真时带到了龟兹,或是他们夫妇同入汉朝时汉宣帝赠赐的,时间应在公元前一世纪末期。
壁画壁画中玩的造型,确有四弦,五弦、六弦数种,且圆盘直柄演奏时有在马上的也有在坐部的,这与史书所记颇符。在龟兹壁画中还有一种奇特的阮,音箱呈莲花样,四周加以圆珠纹饰,非常精致大方,这大概是龟盐乐工在阮咸基础上的创新演,史书载有卧式,竖式,夙首三种,今均失传杂阿含经》里说:“如是琴有众多种具,为有柄有有里有弦有皮,巧者使弹之得众具因缘,乃成音声”《乐书》上记:“旧说皆如琴制,唐制似葱而小,其弦有七,用木拔弹之,以合二度。”
壁画后汉时传至中原地区在克孜尔库木吐喇石窟壁画中的溪,多是七弦或九弦,竖式,造型很简练,象是在一张弓上绕上丝弦,无弦柱,略作装饰,显得极其轻巧自便演奏箜篌的乐也往往是几笔勾勒而成,形象质朴生意盎然。这种造型手法反映了龟兹绘画艺术的独特风格。从琵琶到箜篌每一种不同的乐器都造就了龟兹独特的石窟壁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