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图片 >> 正文 >> 正文

边城田园牧歌背后隐含着作者对都市的厌

来源:阮 时间:2022/12/21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

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乡:生命由此开始,一生回忆中最温情、最柔软的那个部分,与故乡紧密相连。不管行走了多远,总会禁不住时时回望故乡。

故乡是人们情感的重要寄托,是标注生命来路的起点。人们常说,故土难离。那些离开故土外出打拼的人,荣华富贵要还乡,落魄潦倒也要还乡。树高千尺,终将叶落归根。

对于作家来说,故乡就不仅仅是心灵深处的圣地了,它往往会成为创作灵感的丰富源泉。他们用文字将他的故乡再现出来,作为故事发展的凭藉与人物活动的空间,这就是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文学故乡”现象。比方说莫言的高密东北乡、陈忠实的白鹿原,又如威廉·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马尔克斯的马孔多等等。

从湘西凤凰古镇走出来的作家沈从文,则用笔把他的故乡打造成了一个美轮美奂的世外桃源。

从二十岁开始,沈从文便远离故土到大城市去闯荡。仅有小学文化、混迹军营多年的沈从文,以文字为谋生的工具,开始写起了小说。令人惊奇的是,他没用几年便声名鹊起,成为当时文坛知名作家之一。

但也正是他的经历与阅历,他与当时的知识界有些隔阂。一些留过洋的知识大咖们瞧不起这个仅有小学文化、士兵出身的穷小子。沈从文也不喜欢这些知识分子,不喜欢大城市生活,更不认为中国人的未来会是在大城市的生活图景。

在他心目中,没有被现代社会与工业文明浸染的湘西,才是未来中国人社会道德重建的出路。于是,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社会动荡中,他没有跟进时代潮流,而是不断回溯记忆中的故乡,写下了《边城》这部经典小说,塑造了一个山清水秀、民风淳朴、道德纯粹的世外桃源。

01翠翠:如青山绿水般纯粹的少女,寄托作家对妻子的热爱

《边城》的故事发生在川湘交界的小镇茶峒。主人公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纯洁无暇的小姑娘。她是一个孤儿,由外公养大。外公以在茶峒附近小溪上撑渡船为生,祖孙两个就在溪边的白塔下生活。

在茶峒的青山绿水中长大,大自然赋予了翠翠“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也养育了她清澈纯净的性格: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时,偶遇英俊的水手傩送。两个年轻人互相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傩送的兄长天保喜欢上了翠翠,托媒人上门提了亲。此时,当地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傩送也表明了自己对翠翠的爱,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于是兄弟两个发生了冲突,决定采用夜半唱山歌的方式求婚,让翠翠自己选择。

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之余,驾船远行做生意,不幸坐的水船出了事,淹死了。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对前来问询的老船夫非常冷淡。

为翠翠婚事操心的老船夫非常郁闷。就在这天夜里,下起了大雷雨。船被冲走,白塔也被冲塌,老人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失去了爱情又失去了爷爷的翠翠,继承了渡船的生计,在溪边等待着傩送的归来。故事结尾是开放的: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翠翠无疑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文学形象之一。在翠翠的身上,寄托了作家对新婚妻子的热爱。沈从文创作《边城》是在年。当时他刚结束了四年的爱情长跑,如愿娶到名门闺秀张兆和。沉浸在新婚之喜的作家,是这样写作的:

每天大清早,就在院落中一个红木八条腿小小方桌上,放下一叠白纸,一面让细碎阳光洒在纸上,一面将我某种受压抑的梦写在纸上。故事中的人物,一面从一年前在青岛崂山北九水旁见到的一个乡村女子,取得生活的必然,一面就用身边新妇作范本,取得性格上的素朴式样。

有爱情的滋养,这部作品写得非常成功,在文坛迅速引发广泛影响。

02边城:一个美得不可方物的世外桃源

这个故事并不复杂,不过是一个纯洁无暇、天真烂漫的怀春少女,在情窦初开的时节,被兄弟两个同时爱上了。但是,兄弟两个一个不幸遇难,一个远离故乡。从此痴情少女在溪边苦苦等待。

这里既没有人性的冲突,也没有善恶的比拼。甚至作为主线索的爱情故事,都在飘渺朦胧之间,读来有一种言不尽意的感觉。

这也正是作者的用意所在。事实上,曲折离奇的故事并不是作者的追求,他只是想借着这个散散的故事,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田园牧歌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是那么善良、淳朴,几乎没有一个坏人。在沈从文的笔下,这里的人民天性淳厚,人们无不轻利重义、守信自约;这里的酒家屠户,来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风;即便是风尘女子,也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

《边城》中其他人物也都体现了美好的人性:抚养翠翠长大的老船夫,古道热肠;追求翠翠的兄弟两个,天保豁达大度,傩送笃性专情;兄弟两个的父亲顺顺,豪爽慷慨;当年向翠翠母亲求爱而遭拒绝的杨马兵,在老船工去世以后,主动承担起照应翠翠的责任,显示出热诚质朴的品性。这些人物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征,展现出理想人生的内涵。

这个世界风光秀美。作为勾勒出幽碧的远山、清澈的溪水、古老的白塔、翠绿的竹篁,以及河里穿梭的船只、河边的吊脚楼、原始古朴的碾场等湘西特有的山水风物。

这个世界古风犹存。作者不厌其烦地为读者描绘了端午赛龙舟、捉鸭子比赛和高山丛林中男女对歌定情等民俗,以及边地所特有的婚嫁礼仪、信仰习俗,展现了未受现代文明浸染的、古风犹存的边城风情。

总之,这里的“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俨然一派桃源仙境。加之文笔优美,读来始终有一种令人神往的淡淡哀伤,一种薄雾笼罩的浪漫。作者将理想的人生形式和古拙的湘西风情有机结合和交融起来,塑造了富含人性美、人情美、生态美的边城世界,将他记忆中故乡打造成一个美得不可方物的“珠玉”。

那么,好不容易离开湘西乡村世界来到大城市生活的沈从文先生,为什么要营造这样一个乡村乌托邦呢?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一个充满了动荡与不安的时代,他写下《边城》,有何深意?

03饱受城市知识阶层的歧视,他更加怀恋故乡

沈从文是一个天才型的作家。他小学毕业后就参军,辗转于湘川黔边境和沅水流域。年他20岁时,只身来到北京。本想上大学,但没能如愿,便开始学习写作。四年后便出版了他的第一个小说集《鸭子》,声名鹊起,从年起,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他担任西南联大教授。

尽管他的才华为他赢得了巨大声望和大学教职,但因为他的学历和经历,很多知识分子对他充满歧视。

西南联大的师生经常上着课就要跑出来,躲避日军飞机轰炸。据说有一次,沈从文跑过学者刘文典身边时,刘文典大怒:“陈寅恪跑是为了保存国粹,我跑是为了保存《庄子》,学生跑是为了保存文化火种,可你这个该死的,什么用都没有,跟着跑什么跑啊!”

钱钟书先生在他著名小说《猫》中写了这样一位作家:“他在本乡落草做过土匪,后来又吃粮当兵,其作品给读者野蛮的印象;他现在名满天下,总忘不掉小时候没好好进过学校,还觉得那些‘正途出身’者不甚瞧得起自己。”影射的就是沈从文。

知识阶层歧视他,他对知识阶层也是看不顺眼。他写的《八骏图》,就是以几个教授同事为原型的,甚至为此在青岛大学呆不下去了。《绅士的太太》《某夫妇》《大小阮》《有学问的人》等作品,都展现了病态的都市人生,特别是知识阶层的人们。

但当他写到故乡时,就立马变得温情脉脉了。他为故乡投注了满腔的热情,表现了自己的人性取向和情感评价。他说自己:

笔下涉及社会面虽比较广阔,最亲切熟悉的,或许还是我的家乡和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及各个支流县份乡村人事。这地方的人民爱恶哀乐、生活感情的式样,都各有鲜明特征。我的生命在这个环境中长成,因之和这一切分不开。

沈从文这种写作取向,与他的人生道路相关,也与他自己的角色认知相关。他一再宣称:

我实在是个乡下人……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

正是抱着这样的观念与态度,他把自己对人性的向往与对未来的展望都寄托到明净纯粹的边城世界,把自己的热爱与赞美投注到乡民身上,描绘出一个无限美好的乡村世界。

但也正由于这种取向,为他招来了后半生的厄运,不得不放弃文学创作。

04放下文学之笔,埋头服饰研究,依旧传奇

关于《边城》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沈从文自己曾做过解释: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要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这也与他的文学观念一致。我们知道,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正是社会充满了动荡与不安的年代。知识阶层都在寻找出路,反映在文学创作方面,就是左翼阵营呼唤社会政治的变革。

但是,与左翼的求变也就是求革命不同,沈从文潜心于表现与历史似乎毫无关系的人性之“常”。他认为,“一个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并称自己创作的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们不妨想想鲁迅先生在《文学与出汗》里对于抽象人性论的批评,就知道他与日后成为主流的左翼文学阵营的分歧所在了。

《边城》也体现了他对于社会未来的思考:“拟将过去和当前对照,所谓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可能从什么方面着手。”他希望”将这种理想化的人性形式保留些本质在年青人的血里或梦里”,去重造我们民族的性格。

与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历史发展趋势来看,作者的追求无疑是脱离时代的,甚至有些“保守落后”。从年开始,沈从文不断受到文化界左翼的批判,年甚至因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而自杀,幸好获救,但从此也就彻底放弃了写作。

此后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虽然换了个领域,他依旧显示出天才的实力:他写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部巨著,成为该领域经典之作。

珠玉重光,《边城》依旧

《边城》发表时,批评家李健吾高度赞扬它是“一部idyllic(田园牧歌)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认为它“一切是谐和”,“一切准乎自然”,“细致,然而绝不琐碎;真实,然而绝不教训;风韵,然而绝不弄姿;美丽,然而绝不做作”。

可以说,《边城》的价值在当时就得到了承认。但因为上述原因,在很长一个时期的主流文学叙事中,沈从文的文学地位一直被低估,《边城》的价值被忽视。

正如美女“天生丽质难自弃”,《边城》这一颗晶莹圆润的艺术之珠,在历史拂去了时代纷扰为它蒙上的尘埃之后,这部以湘西小镇为蓝本,寄托了沈从文无限爱恋与眷顾、闪烁着人性之光的杰作,再次进入大众视野,放射出它的熠熠光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0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