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图片 >> 正文 >> 正文

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中国名画

来源:阮 时间:2022/9/19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由多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两幅,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人占一幅,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4人占一幅。人物之间以银杏、松槐、垂柳相隔。8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这块画像砖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我们来结合“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的个性特征来看砖画中的人物。嵇康为“七贤”之首,是一个豁达而有文采的人物。据文献记载,稽康“博综伎艺,于丝竹特妙”,且常“弹琴咏诗,自足于怀”。砖画中的稽康正在抚琴,微微扬头举眉,有“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神情,给人一种旁若无人之感。阮籍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喜好饮酒,且“嗜酒能啸”,就像我们今天所说的把手指放在嘴里吹口哨一样。在“七贤”中,有“嵇琴阮啸”之说。这块砖画中的阮籍侧身用口作长啸之状,很显然一幅嗫嚅忘形的样子。《山涛传》中对山涛有“饮酒至八斗方醉”的记录,可见山涛也是一个酒鬼。在这幅砖画中,山涛手执一酒碗,典型一个嗜酒如命的文士。王戎为人直率,不修威仪。此砖画中的王戎手舞如意,并配以钱箱、赤腿,姿态懒散悠闲,自得其乐。

据文献记载,向秀“雅好老庄之学,庄周著内外数十篇……秀乃为之隐解,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可见他是一个十足的道学家。砖画中的向秀闭目倚树,似乎在对玄理深思。刘伶嗜酒如命,“止则操卮执觚,动则契盍提壶”,大杯小盅,来者不辞。砖画中的他手持耳杯斟酒,一副醉意朦胧之态。阮咸通音律,擅弹琵琶,当然,这里的“琵琶”与现在的琵琶不同,它是一种被称为“阮”的弹拨乐器,相传这种乐器就是由阮咸发明的,有人把这种乐器叫做月琴。画中阮咸挽袖拨阮,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

荣启期是春秋时代人,其思想与以嵇康为首的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等“竹林七贤”有相同之处,所以也被一起加以推崇。除了绘画构图上对称的需要外,更有以荣启期为“七贤”之楷模的寓意。画中的荣启期,端坐向前,鼓琴而歌,似乎在向学生们讲学,神态威严,的确有点楷模

形象。

历代名家竹林七贤图

唐孙位高逸图上海博物馆藏(《竹林七贤图》残卷,)

宋佚名孔子见荣启期图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明陈洪绶竹林七贤图

明仇英竹林七贤图

明李士达竹林七贤图卷上海博物馆藏

清禹之鼎竹林七贤图拍品

清冷枚竹林七贤

清沈宗骞竹林七贤

清张大千竹林七贤

清彭暘竹林七贤台湾历史博物馆

清任伯年竹林七贤

傅抱石竹林七贤图年作

范曾竹林七贤

历代名家竹林七贤图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保存最好的一幅砖画

汉画像石、画像砖始于西汉的画像石和画像砖随着厚葬之风愈演愈烈,到了东汉则更为盛行。雕刻于石料表面的装饰性图像,其雕刻手法的运用基于图像的绘画特点,叫画像石。在砖头模子上刻画后再压成砖坯烧制出来的则叫画像砖。是主要用于坟墓前祠堂、墓室及石阙等墓葬建筑的装饰性图像石刻和图像砖。

南朝陵墓砖画现已发现的有5处,均在江苏南京、丹阳一带。在南京西擅桥附近齐、宋后期的大墓、丹阳建山齐废帝陵、丹阳胡桥齐景帝陵墓内均出土有《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其人物形象、构图、风格基本相同,只是人物排列顺序和某些细节与题字略有差异,其中,西擅桥出土的砖画在所有这些砖画中是艺术水平最高的。

从《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看中国南方文化对北方文化的影响

据《南史·齐本纪·废帝东昏侯》载:南齐宫廷中即有“七贤”的壁画,陵墓中的“七贤”壁画正是宫廷“七贤”壁画的挪置,反映了当时对于清谈玄学的崇尚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画的原作者不论是顾恺之还是陆探微,都为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提供了可靠而详实的资料,因此备受美术史界的高度重视。

观察同期北方的现存实物,从一些人物造像的风格上可以看出与风靡南朝的清秀人物风格有明显的渊源关系。北方当时为少数民族统治,北朝政权与南朝政权隔江对峙,但在文化上却视南方为正宗,尤其在北魏孝文帝拓跋珪进行改革,施行汉化政策,并迁都洛阳后,北朝贵族彻底接受汉化。流行南方的审美风尚自然直接影响北方正在大规模进行的佛教造像及其他造像活动。龙门北魏石窟与河南邓县雕刻是呈现这一特征的典范,出现了显著的“秀骨清像”风格的作品。龙门北魏石窟是迁都洛阳后营造,为云冈石窟的继续,它是一切艺术手法汉化以后的杰作。总体造像风格已完全不同于云冈石窟所体现的北方民族勃兴期的豪迈刚健与淳厚庄严的精神气质,而表现为宽衣博带、秀骨清像的风流名士形象和纯净、精巧、纤丽的风格特征。河南邓县雕刻的两幅代表作《出游画像砖》和《战马画像砖》,也是这一风格的典范,人物、马匹都显得瘦削洒脱,雕刻线条劲挺而飘逸,神形兼备。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的作者是顾恺之还是陆探微?

从绘画风格上看,砖画中人物的衣褶线条圆润灵动,造型严谨准确,绝非一般画工所为,与顾恺之的《列女仁智图》中的人物形象和用笔习性倒是很接近,砖画中的银杏和垂柳等树的形象和表现手法又和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背景相同,而且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还曾提到过:顾恺之曾画阮咸与“古贤”荣启期像,所以,这幅《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画原稿有可能出自顾恺之之手。

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幅砖画稿本有可能是南北朝时代的陆探微所为。因为陵墓年代虽为南齐,但自宋人齐的陆探微曾侍从宋明帝刘彧,刘彧之死距萧道成建齐不过八年,陆探微在南齐影响是极大的,这从南齐谢赫对陆“包前孕后,古今独立”的高度品评中可以知晓。因此,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的粉本来自陆探微的可能性极大,至少亦具有陆氏画风的一些特点。同时,《历代名画记》记录陆探微画过《孝武功臣竹林像》、《荣启期、孔颜图》,对八士都曾实有描绘。

陆探微与顾恺之

陆探微,生卒年不详,汉族,吴(今江苏苏州一带)人。南朝宋明帝时宫廷画家,中国最早的画圣。在中国画史上,据传他是正式以书法入画的创始人。他把东汉张芝的草书体运用到绘画上,可惜今已难再见到他的画迹。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载有他的画达七十余件,题材十分广泛,从圣贤图绘、佛像人物至飞禽走兽,无一不精。与东晋顾恺之并称“顾陆”;连谢赫的《古画品录》中也对他推崇备至。他是江南苏州一带最早的杰出画家之一。

传南朝 宋 陆探微 归去来辞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东晋陶渊明不欲為五斗米折腰,离开宦场,作〈归去来辞〉抒发己志。本幅即描绘〈归去来辞〉起首「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至「叁径就荒,松菊犹存」一段。画中陶渊明载菊乘舟,家人欢欣迎接,融入辞中「舟遥遥以轻颺」、「僮僕欢呼,稚子候门」所述。陆探微為南朝宋(西元四二○—四七九年)画家,以善画人物故实得名。唯本幅以画风论,可能是十叁世纪以后的作品。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