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介绍 >> 正文 >> 正文

闽山学堂师徒话通阳法

来源:阮 时间:2022/5/19

.

一、人物志|

刘志明,男,汉族,湖南湘潭人,年10月出生于岐黄世家,祖辈皆为名医,其叔为让其拓宽视野,在他15岁时,令他拜当地名医杨香谷为师,从此白天侍诊,晚上勤学深造。三年满师后,杨香谷先生准其独立开业行医,不足半年便在当地崭露头角、声噪湘潭。年,卫生部从全国抽调名医组建中医研究院,刘老被点名入京,并被委以开展“传染病组”的重任,在之后从无到有短短一年时间,刘老所在的传染病组于国内数次大面积传染病流行中力挽狂澜,救人无数。

刘老是首届首都国医名师,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首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导师,中央保健专家。现为中国医院主任医师。他从事中医临床工作70余年,擅长内科,善用经方,又能衷中参西,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对心脑肾系疾病、发热病、湿热病、老年顽疾等内伤杂病及外感热病穷源究委,敢于创新,疗效卓著。

如刘老在不断地临床实践中,对冠心病确立了通阳滋肾法,以及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确立了通阳活血法。并创立相关方剂,后由其学术继承人,也就是他的女儿刘如秀组建科研团队,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揭示了治疗机理,并成功研制出有效方药—冠心爽合剂和强心复脉颗粒。目前这两个药皆已获国家发明专利。冠心爽合剂:瓜蒌、薤白、制何首乌、三七等。强心复脉颗粒:红参、附子、丹参、三七、黄芪、桂枝、茯苓、炙甘草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由窦房结及其邻近组织病变引起的,窦房结的起搏功能,或者是窦房结的传导功能障碍,从而产生了多种心律失常和临床症状。

二、学术思想

1、病因病机

(1)病因方面:刘老认为病窦属于中医心悸、迟脉证的范畴,首当责之于心肾。病在心脉,根于肾,本虚在肾。因为先天禀赋不足,肾气匮乏,先天之精气不能充养五脏,正气不足而无力抵御外邪入侵,阳气为邪气所伤,日久则成阳虚之证。阳虚则可见迟脉证及胸闷、心悸等证。

(2)病机方面:阳虚为本,气血凝滞为标。心肾阳气不足有以下三个特点:一则阴寒内盛,使气血凝滞;二是阳气无力推动血行而致瘀。三为阳虚不能蒸化津液,日久则生痰浊。而瘀血阻滞,水道不通,亦可生痰浊;瘀血、痰浊阻滞经络,则气机不畅,继而气滞。正如“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故阳虚是本病的基本病机,因此气血凝滞是本病最常见的病理变化。

2、治疗原则

(1)治疗三法,补肾为主

刘老认为本病基本治则就是补阳、通阳兼施。补阳则能温以散寒,温以化痰;通阳则能使气机条畅,经脉得通,使阳气得以循经而温煦全身。所以刘老会根据阳虚与阳郁的程度斟酌用药。

(2)心肾同治,重视先天

心主血脉,肾为先天之本。心阳有赖于肾阳的温煦,肾阳有赖于心火的温养。若肾阳亏虚,命门火衰,温煦无力,则心阳不足;若心阳先亏,累及于肾,导致肾阳不足,而见心肾之阳俱虚之证。故刘老认为,本病应温补肾阳以助心阳,以防心病及肾。

(3)活血行气,标本兼顾

气血凝滞为心悸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病理变化,又有因虚致瘀者,如《景岳全书》云:“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故在治疗中当重视活血行气。

3、遣方用药

(1)精于配伍,妙用药对

温阳益气药对,附子配伍黄芪。附子味辛、性热,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黄芪可大补脾肺之气,益心气而令血行。附子配伍黄芪,益气以助阳,温阳以运气,相辅相成,共奏益气温阳之功。调理阴阳药对,附子配伍生地。附子不仅能温阳驱寒消阴翳,而且能温通经脉,使阳气通达。生地甘寒,“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附子配伍生地,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平衡。通阳活血用药,当归、三七与附子,当归补血养心,与附子相伍,增强温通血脉的作用。三七止血,善化瘀血,活血而不伤正。两药与附子配伍,使阴寒得消,瘀血能除,阳气通达。

(2)方随法立,组创验方

强心复脉方主要是有人参、附子、三七等组成的,治疗的原则是益气养血,通阳复脉。

(3)循证加减,变化随心

以阳虚为主,寒凝心脉之时,则重用附子、干姜,并常加紫河车等血肉有情之品,峻补真阳以抵御寒邪。兼见脾阳虚证,如脘腹冷痛绵绵,喜暖喜按,泛吐清水,纳呆腹胀,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甚则颜面或下肢水肿等,酌加茯苓、白术健脾利水。痰湿明显者,如胸闷作痛,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滑而迟等,酌加陈皮、石菖蒲、茯苓等。若久病,阳损及阴者,如形体日渐消瘦,烦躁、失眠、多梦、心悸频发等,酌加养阴之品,如熟地、黄精、龟板等,三者皆能填精滋阴,阴中求阳,阴阳双补。

三、学习观

(1)研经读典、启智取道

经典是古人智慧的结晶、知识的提炼、外化的感悟,同时也是先贤认知万物、逻辑推理、科学验证的浓缩与升华。在中医行业,历代医家均是以《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为基础。有志于中医之人,就应学习四大经典,达到与前辈名家思想脉搏同步,通过不断地“对话”与“交流”,反复的产生“感悟”与“碰撞”,才能最终领悟经典理论。

(2)读悟并重、实践求真

熟读背诵:熟读、背诵是学习经典、牢固根基的最根本方法,且越早越好。勤学善悟:在“熟读背诵”基础上,更要“勤思善悟”。刘老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能于无字处读书、不疑处有疑,尤为可贵。”坚持实践:学习经典更要“坚持实践、知行结合”。刘老常言:“作为中医,最忌满足于一知半解的空头理论。若仅有理论、乏于实践,必致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难合,难能奏效。”

四、辨证观

(1)四诊相合、辨析症结

刘老认为四诊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以目察五色,以耳识五音,以言审五病,以指别五脉,各有侧重、各有所用,各从不同的角度为疾病诊断提供了部分依据。临证之时,只有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互相参考,互相佐证,整体辨析,方能探明癥结,确保辨证施治的准确。刘老常言:“四诊实为一体,分则偏,合则全。四诊参合,则可识万病根源。故一病当前,切记互相参证,综合辨析,绝不可孤立地、片面地强调一种而忽视其它。”

(2)辨证识病、参融西学

刘老指出,现代科技并非为西医学所专用,中医学亦可将现代科学有机的融入其中,作为望、闻、问、切的延伸。一方面可及早发现疾病,弥补中医直观感觉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对检查结果的分析,进行微观辨证,丰富中医的辨证依据、辨证内容。刘老虽然提倡中医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但又十分反对依赖设备、仪器进行诊断,单凭实验报告处方用药的作法。

五、治则观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1)外感热病、祛邪为先

刘老认为外感热病的两个特点:其一,外感热病为六淫时邪所致,起病急骤,变化迅速。治疗之际,要如将军之用兵,有胆有识,兵贵神速。切不可优柔寡断,错失良机。其二,治疗用药,药量要足,药力要猛,争取一战成功。切不可畏手畏脚,蜻蜓点水,如此日久必变,反致慌张。

(2)内伤杂病、调理为要

刘老认为内伤之疾,多是经年累月,正气耗伤,阴阳不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常,以致病邪藏匿其中。治疗此类内伤杂病,当审时度势,安内以攘外。特别对那些胃气虚弱不胜药力之患者,更当先调养中土,待正气来复,脏腑功能恢复,气血和调,则邪无可藏,病可痊愈。而且内伤之病,其来也渐,其去也缓。因此,对其治疗必须“有方有守、循序渐进”,假以时日,方获效验。刘老指出,所谓“有方有守”,就是要在精确辨证的基础上,选定方药。若证不变,方则不变,徐徐图之。

六、施治观

(1)治循主证、方证相合

何谓主证,是指某种疾病必有的症状,也反应了疾病本质的证候。辨证施治一定要依照患者主证而选用方药,这是取得最佳疗效的关键。

(2)方贵变通、化裁适宜

刘老指出,临床病症变化多端,十分复杂,立法处方,当随病变化,最忌以方套病,呆板不化。刘老用方,必先深刻理解其方义,再随证灵活加减变化。或取其方义,或化裁其方,务求与病相符。

(3)知药善用、调遣随心

刘老指出,药需铭记四点:其一、要洞悉药性;其二、把握量效关系;其三、重视炮制变化;其四、深研药物配伍。因此刘老指出,辨证的落脚点在于用“方”,而“方”是由“药”配伍而成的;组方是否合理、应用是否得当、化裁是否适宜,则取决于医者是否知“药”。知药直接决定着临床疗效的好坏。

七、预防观

(1)未病先防、养生为重

①饮食上:平衡饮食、谨和五味、节制勿贪,五谷杂粮需要兼收并蓄。②形神上:调摄精神、适当运动,勤于锻炼,可使人体气机调畅,血脉流通,关节灵活,形神合一,收到内以养生、外以去恶之效果。但也不可忽视自身情况,一味剧烈运动。③作息上:人之起居作息,应符合季节、气候的变化。法于天地、分别四时,则可延年益寿。

(2)见微知著、欲病救萌

刘老指出,亚健康人群具备“病虽未成”、“已有征兆”的特点,处在界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模糊状态”。对于这种病前状态,干预失时、失当,“欲病”状态日久积而不愈,就会发展成“已病”;若及时发现、有效施治,则可“截断扭转”病变进程,保持人体康健。因此,该阶段是“抵抗病成”的最后防线,为“治未病”的重中之重。故刘老主张,对于此类人群,应在“未病先防”种种养生措施的基础上,尽早采取辨证施治,纠其偏颇,协调阴阳,恢复平衡。

(3)已病之时、既病防变

对于已病人群,不能仅局限于始病部位的治疗,还必须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规律,预测病邪传变趋向,以达“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效。

(4)瘥后调摄、全功防复

疾病初愈,虽症状已无,但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必须注重药物、饮食、起居调理,假以时日,方能以收全功,并避免日后复发。

师生答疑

学生:老师,刘老临证擅长诊治胸痹心痛病,您对此病是如何考虑的?

阮师:《素问·举痛论》云:“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胸者,宗气之海,气机升降出入之所,心肺之居处也。肺主气而朝百脉,心主一身之血脉,生理状态下,心为君主,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血脉而营周身。肺为相傅,辅君以司其职,主治节而朝百脉,故心肺功能调和,则胸中气机畅达,血脉流通而不滞;反之,实则气血怫郁,不通则痛,诸病生焉;虚则痰浊、瘀血等阴邪上乘,所谓“至虚之处,即是容邪之所”。故胸痹心痛病,基本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主要在心、肺。病性以本虚标实多见。本虚责之脏腑气化失职,标实责之痰浊、水饮、瘀血等实邪为患。

学生:老师,刘老在治疗胸痹心痛病时常用“通阳”一法,您在临床中运用此法有何心得呢?

阮师:通阳法是针对阳气郁闭之证,运用辛甘发散、温通、淡渗、清轻等清扬通透之品,以恢复或激活阳气功能为目的的治法。该治法首见于《中藏经》“补则益助虚乏,灸则起阴通阳....”仲景《伤寒》方药多体现该治法。后世医家亦对此有所发挥,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故在其病案中广泛运用此法,大抵可分为辛甘复阳、阴柔通络、淡渗利下三种。

针对胸痹心痛一病,我认为“桂枝”很好地体现了“通阳”的思想。因桂枝一药,味辛而温,禀天春和之木气,气味俱升,所谓“辛甘发散为阳”也。又其枝者善通,走经络而达营郁,入脉道而行血分,如是则血脉通利,经络畅达,则胸痹不作,如《伤寒》桂枝甘草汤治其人叉手自冒心,炙甘草汤治心中悸,脉结代等,均用到了桂枝,可见桂枝在心血管疾病中之作用。

此外,我在临证中亦喜用“通阳”一法治疗慢性肾脏病。因阳气者,万物生机所倚赖也。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既可防御邪气,抵邪外出,又能温运周身四肢,通利血脉,运输水液精微布散全身,并促进水湿糟粕等代谢产物从二便而出,故阳气以通为用。机体若阳气不足则馁弱不用,失于温运;或机能衰弱,阳气窒闭,浊阴凝痞,内生产物蓄积,阻滞气机,则阳气不通,郁而化热,病状丛起。在慢性肾脏病中,因其证多属本虚标实,正虚而阳气温通不足,阴寒凝滞;邪实则气机不遂,郁热内生,烦热不仅耗伤气阴,亦使内邪更著,终致病情迁延难愈。如我临证常用东垣滋肾丸治疗肾虚而湿热内蕴之癃闭者,很好体现了“通阳”的思想。该方原由东垣《兰室秘藏》“通关丸”加减而成,主治不渴而小便闭,热在下焦血分也。原方由黄柏、知母一两,肉桂一钱,上俱为细末,熟水和丸而成。而我在该方基础上进行化裁,改丸为汤剂,去肉桂,改桂枝,加通草、甘草而成。方中黄柏、知母气味俱阴,苦能坚肾以滋阴,寒能清热以存阴,故有滋肾络,养真阴,潜龙火之效;正如《内经》言:“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妙在桂枝一味,一则入州都络脉,通阳以助气化;二则开肺气郁痹,通阳以行水气,一阳含于二阴之中,象坎离肾水之卦,三药共用,以达龙行雨下之功。少佐通草以入膀胱之络以化滞,炙甘草调和诸药,不负“国老”盛名。该方为肾阴虚兼水湿内停或湿郁热蕴者而设,因一味甘润养阴往往会滋腻助湿,有碍阳气宣通,此时须佐入甘淡或温通之品,一则治其水气,使滋而不腻,二则湿去阳气流行,有助于恢复生机。

学生:谢谢老师,学生受益匪浅!

文稿:许泽煌杨运劼

编辑:黄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