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华国 http://www.xuexily.com/nxpbd/npxyh/m/482.html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溯漠,独留青家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飘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有位现代画家在看了唐代诗人杜甫的这首诗后灵感突发,画了一幅《昭君出塞图》,画中的王昭君怀里竖抱着一个现代式样的曲颈琵琶,很多人都觉得好。但这幅画是违背历史的,因为王昭君并没有弹过曲颈琵琶,王昭君所弹的琵琶与现代的曲颈琵琶有很大的区别,并且汉朝时的琵琶是横抱而不是竖抱,也不是用手指来弹奏的。宋代诗人欧阳修的《明妃曲》是这样描写王昭君弹琵琶的:“身行不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纤纤玉手坐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可见当时,王昭君弹的琵琶并非我们今天的曲颈琵琶,而是“推手为琵却手琶”。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日批,引手却日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琵琶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作批,向后挑进称作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大约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秦汉时代,我国已有长柄皮面圆形音箱的琵琶,当时人称其为“弦鼗”,又称“秦汉子”。秦汉以后不断改进,发展为阮成(因晋朝散骑常侍阮咸善弹此而得名)、秦琴、三弦、月琴等多种形制,其共同特点为圆形直颈,宋以前把这些都叫做琵琶。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颈琵琶才由波斯传入我国。曲颈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唐代是琵琶发展的高峰期,当时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成为当时盛行的乐器,而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就是其优美音质的具体体现。隋唐时的琵琶有龟兹琵琶、五弦、忽雷等多种形制,但其共同特点为半梨形曲颈,当时亦统称为胡琴。并且到了唐代后期,琵琶才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拨子演奏。唐宋以后,在我国直颈琵琶和国外曲颈琵琶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才逐渐形成现今形制:音箱呈半梨形,以桐木板蒙面,琴颈向后弯曲,颈与面板上设“相”与“品”,张四弦,按四、五度关系定弦。技法日趋丰富,成为独奏、伴奏与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近代通用的琵琶为四相十三品,后经改革,增至六相二十三(四)品,能奏所有半音。由此可见,现代的曲颈琵琶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而来的。曲颈琵琶既然迟至南北朝时才传入中国,那么,西汉时代的王昭君怎么会提前好几百年抱着它前往匈奴呢?这个历史误解必须纠正。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