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优势 >> 正文 >> 正文

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风味的琵琶

来源:阮 时间:2023/3/22

提到琵琶,人们就会联想到“半遮面”的美女,出现在文艺晚会上,弹奏出叮叮咚咚的音乐,美妙的声音可以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

其实,“琵琶”这个名字,指的就是这种乐器的弹奏方式。“琵”是向外拨弦,“琶”是向内拨弦。

“琵琶”二字最早见于东汉时刘熙的《释名》:“批把,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因此,在历史上也有作“枇杷”的,从它的偏旁来看,说明了它是木质乐器。

秦汉时,据史料记载,传统的琵琶也叫“直项琵琶”,或叫“秦汉子”,是直柄木制、两面蒙皮的圆形乐器。

汉代的琵琶,在这个基础上有所发展。木制直柄、圆形音箱、四条弦、十二柱、竖抱、用手指鼓弦。

魏晋时,这种乐器被取了有趣的名字,叫“阮咸”。因为,当时的名士阮咸,最擅长演奏这种乐器了。实际上,“阮咸”就是汉代流传下来的琵琶,经过改进而来的,所以,当时也叫“秦琵琶”。

南北朝时,“曲项琵琶”通过波斯传到了中原。这种乐器,不同于传统的乐器了,而是四弦四柱、横抱、用拨子弹奏。

从秦汉到隋唐这段时间,也有人把“批把”作为各种弹拨乐器的总称。不同形制的、不同弦数的木制弹拨乐器,凡用“批”和“把”手法演奏的,都被称为“批把”。

到了唐代,“琵琶”就成了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的雅俗共赏的重要乐器。唐诗中就有很多和琵琶有关的诗篇,其中不乏描绘琵琶演奏的种种形态、表情及演奏技法的绝妙诗句。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对琵琶演奏的艺术效果,演奏技法作了生动形象了描写了琵琶艺术的发展盛况。

当时,“曲项琵琶”是流行的主要乐器,它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可以看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作为琵琶发展的高峰,唐代出现了大量的琵琶曲和演奏家,如唐代的曹保,其子曹善才,其孙曹纲,都是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为人推崇,如曹纲的演奏,右手刚劲有力,“拨若风雨”,和他齐名的裴兴奴则左手按弦微妙,“善于拢捻”,故当时乐坛有“曹纲有右手,兴奴有左手”之誉。

来自西域的“五弦”名手裴神符是唐太宗最看重的宫廷乐师,他首创了琵琶手指弹法;还有个康昆仑号称“琵琶第一手”,段善本则是有名的佛殿乐师,后与康昆仑琵琶比赛后,进入宫廷成为皇家乐师。

在唐代的文献记载和诗词中,有许多描述琵琶音乐的精采篇章,说明那时的琵琶演奏技巧已有高度发展,表现力十分丰富。

在琵琶这件乐器的制作上,结合了曲项琵琶和直项琵琶的优点。乐器演奏分为竖抱,手弹,由于乐器的改革,演奏艺术也得到了飞跃的发展。

表现技法逐渐丰富,成为既能独奏、又能伴奏和合奏的重要乐器,“琵琶”就成为这种乐器的专有名称。

明代时,琵琶的形制基本定型,在琵琶大型套曲的创作、演奏上,获得了新的发展,如汤应曾演奏的《楚汉》、张雄演奏的《拿鹅》等。

清初,琵琶的演奏艺术逐渐分成了南北两派。南派也叫“浙派”,以陈牧夫为代表。擅长的曲目有《海青拿鹤》、《将军令》、《霸王卸甲》等。北派又叫“直隶派”,以王君锡为代表,擅长的曲目有《十面》、《普庵咒》等。

19世纪中叶,上海由于经济、文化的繁荣,逐渐成为了琵琶演奏的中心,并发展出了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上海派等流派。

除了那些较大的流派,清代以后,在全国各地也出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琵琶演奏,如山东传派、杭州传派、天津传派等。另外,还有曲艺琵琶、荡调琵琶、板头曲琵琶、清音琵琶、弹词琵琶等种类,而福建的南琶保留了隋唐以来的横弹特点,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众多琵琶流派的产生,尤其是以汪煜庭为代表的上海派琵琶的形成,对琵琶的演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琵琶发展史上的高潮。现在,不少的音乐院校还招收琵琶研究生,把琵琶的演奏、教学提升到了更高的阶段。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2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