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优势 >> 正文 >> 正文

杜甫写到极致的赞画诗和瓦官寺的往事何年顾

来源:阮 时间:2022/10/21

怎么夸赞一幅中国的山水画呢?

很多朋友恐怕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在逛博物馆时、参观游览名胜古迹时、与一些喜欢艺术的朋友们聚会时,甚至有可能一位富贵朋友刚好收购了几幅好画,人家盛情邀你欣赏,希望从你的口中得到一些夸赞的话。

但是对于中国绘画那些繁复的技法,如笔法、墨法、皴法、立意、为象、写型、貌色等等缺乏了解,对那些深奥的题识、印章也不认识,对那些让人高山仰止的前辈大师们的作品、风格也不熟悉,对各类门派之间的异同和他们之间的师承更缺乏研究,这时候该如何是好呢?

题图:顾恺之洛神赋图宋人摹本局部1

面对人家一脸盛情的期盼,总不能频繁地重复:“美”、“太美了”、“实在很美”,或是“喜欢”,“好喜欢”,“太喜欢了”这一类隔靴搔痒的赞誉之辞。

应付这类情况,有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口诀:记住这么两句:“啊,气韵生动!”以及“啊,骨法用笔”——这两句话来自南朝时期的绘画理论家谢赫(约年—年),在其著作《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谢赫总结前人绘画经验提出的这六项标准,成为后世画家、批评家、鉴赏家们所遵循的原则。比如宋朝绘画史家郭若虚就说过:“六法精论,万古不移”。

如果觉得这两句似乎太提纲挈领,过于理论化,也缺少了文学性的优雅生动描述,那么在上述之外,还可以加上第三句: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瀛洲!”

——早在多年前,杜甫就是这么干的。

这位顾虎头,其实是指我们都熟悉的顾恺之。但需要记住的是,你一定要说虎头,不能说恺之,如此你的赞誉才会更到位。

插图:南宋赵葵杜甫诗意图卷局部之一

如果拉上这位顾爷,觉得还不够表达内心的敬仰之情,你还可以像杜甫那样再总结一句:

“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这位惠远(亦作慧远,下文从慧远)大师,绝非一般的大神,他就是创造中国“山水”这一文化概念的鼻祖。

壹何年顾虎头,满壁画瀛洲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瀛洲!”——这句话来自杜甫《题玄武禅师屋壁》中第一句。(编者按:瀛洲,传说为海中三座神山之一,有版本将瀛洲作“沧州”,同指神仙居住的方外之境。)

杜甫作此诗时,应是宝应元年(公元年),那时的他五十一岁。

上半年,杜甫在成都依然过着悠闲的半隐逸式的日子。他的好朋友严武在前一年底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二人在成都聚会频繁,这位西南地区军政一把手也给予老杜经济方面很多照顾。但在宝应元年四月,玄宗、肃宗相继去世,唐代宗即位后,立即招严武入朝。七月严武离开成都时,杜甫一路送行,一直送到绵州奉济驿(今四川绵阳)才分手。

而这时,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开始造反作乱,扼守剑阁,阻塞严武归路,这场兵变导致严武直到九月尚未出川。杜甫在这段时间也无法回成都与家人相聚,而是流寓梓州(今四川绵阳三台县),正是在这段兵荒马乱的日子,杜甫拜访了玄武禅寺。

插图:南宋赵葵杜甫诗意图卷局部之二

有关玄武禅寺具体位置,现存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位于今绵阳市三台县东。据宋《太平寰宇记.剑南东道.梓州》等记载,玄武山在梓州县东二里。而据宋朝人祝穆撰的《方舆胜览.潼川府路》等史料记载,玄武山位于今四川省中江县。

无论当时这座禅寺在三台县还是中江县,都位于成都东北方向。从《晋书·顾恺之传》等史料看,活动时间为东晋时期的顾恺之(约~)是否来过四川,到过川东地区并留下画作,并没有任何确切记载。

老杜此诗,应是为赞扬玄武禅寺的壁画,故意拉上这位大画家一起说事,意思是:这么精美的壁画,非得要顾恺之这类大神才能够画得出来啊。

后人评价老杜赞画的高明之处,称他用“何年”开始,“故作惊讶之语,以显丹青之妙”,或称他“通首皆赞画,难在‘何年’二字发端,便有千寻不可攀之势。”

根据老杜这些夸张的描述和联想,我们能够知道,绘制于寺院墙壁上的是一幅山水画。按照他的颔联、颈联的描绘,这幅画的内容是:红日当空下的碧波、山岚,山中有鹤、水边有鸥,都暗喻画面中的山水是是神仙们所居的仙境。

贰杜甫的瓦官寺往事

这不是老杜第一次拿这位顾恺之说事。

对于杜甫来说,顾恺之代表着一个时代,一个神话,也牵连着他自己一段意气风发的青春往事。

早在四年前,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年),47岁的杜甫还在长安任左拾遗。(有关这段往事,可参阅本号文章:《安史之乱中,从政治春梦中醒来的杜甫、郑虔、王维和李白们》)在这年春天,杜甫就写过一首诗,在诗名中大致描述了内容:《送许八拾遗归江宁觐省,甫昔时尝客游此县,于许生处乞瓦棺寺维摩图样,志诸篇末》。

杜甫作此诗前一年唐军先后收复了长安与洛阳,年底返回长安的唐玄宗被他的三儿子唐肃宗李亨解除了武装,从此被至于肃宗武力监控之下。为了让这场大唐帝国最高权力的交接过程显得更加自然,更加彻底、更无后顾之忧,必须还要加一些戏份。

插图:南宋赵葵杜甫诗意图卷局部之三

乾元元年正月,唐肃宗李亨只穿着紫袍去拜见已被解除武装的李隆基,李隆基心知肚明,为他加上了一件黄袍,并为他加尊号: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这场权利交接的大戏唱完后,唐肃宗新弘孝礼,也推恩臣子,杜甫这位同样担任拾遗的同僚许八才得以奉诏省亲。杜甫在诗作中所说的:“圣朝新孝理,祖席倍辉光”,便是指这一背景。

后人通过岑参、刘长卿等人诗作及碑文考证,杜甫的这位同僚应为家乡在江宁县(今南京)的许登。他是玄宗天宝元年进士。肃宗乾元元年,自右监门卫胄曹参军迁右拾遗,与岑参、杜甫等同官相善。杜甫早年曾与他一起在瓦棺寺看过顾恺之的壁画,并求得一件小幅的临摹件。

南宋诗论家杨齐贤曾曰:“《瓦官寺碑》云:江左之寺,莫先于瓦官,晋武时,建以陶官故地,故名瓦官,讹而为‘棺’。或云昔有僧,诵经于此,既死,葬以虞氏之棺,墓上生莲花,故曰瓦棺。中有瓦棺阁,高二十五丈。唐为升元阁。《景定建康志》:古瓦官寺,又为升元寺,在城西南隅。晋哀帝兴宁二年,诏移陶官于淮水北,遂以南岸窑地施僧慧力,造瓦官寺。旧志曰‘瓦棺’者,非也。”

朱注杜诗中,也引用《瓦官寺碑》称:“瓦棺寺,建于晋武帝时期,以陶官故地在秦淮北,故名瓦官,讹做棺耳”。

按照上述说法,瓦官寺应其故址在如今南京市秦淮河畔凤凰台西,花露岗南。据《现代快报》报道,如今的瓦官寺藏在集庆门的小巷中,是在花露北岗12号原悟庵上进行重建,原来的瓦官寺最繁华的时候有60亩,而现在面积很小。

插图:南宋赵葵杜甫诗意图卷局部之四

南朝宋元嘉十六年(公元年),有异鸟三只飞集瓦官寺,朝庭认为是凤凰栖息的瑞相,于是在寺旁修筑了凤凰台。李白那句广为人知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描绘的便是此地。李白还留有一首《登瓦官阁》,其中描述说:晨登瓦官阁,极眺金陵城。钟山对北户,淮水入南荣。(全诗见文后附录)这首诗中提到的瓦官阁,修建于梁武帝时期,大概在瓦官寺内。

瓦官寺之所以名声远扬,主要是因为这里被人尊称为佛教天台宗的祖庭。这一派的开创者智者大师曾于陈光大元年(公元年)至太建七年(公元年),在瓦官寺居住了7年,然后才入天台山修行。他在瓦官寺期间,宣讲《法华经》、《小止观》、《大智度论》,为天台宗的创立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工作。

除上述原因外,瓦官寺“三绝”也被广泛传颂,很多人慕名而来主要是为了亲眼看看这三绝: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晋义熙初献一玉像,高四尺二寸,玉色特异,制作非人工力;其二是东晋画家、雕塑家戴逵用其所创的干漆夹紵塑造的五方佛像;其三便是顾恺之的《维摩诘示疾图》壁画。

杜甫在这首送给许登的诗作最后,就追述了当年游览瓦官寺的往事:“看画曾饥渴,追踪恨淼茫。虎头金粟影,神妙独难忘。”

其中提到的这位“虎头”,便是指顾恺之。金栗影就是指维摩诘图,杜甫此典出自佛教《阿含经》中所说:

“金沙地下,便是金栗如来。”

叁顾恺之的首战成名之地:瓦官寺

瓦官寺,正是让年轻的顾恺之一战成名的地方。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在很小的时候,已经展露出非凡的绘画天赋。据说其母亲早逝后,幼年的顾恺之反复在纸上画自己母亲的肖像,每画一幅便问他父亲“像吗?”,一开始他父亲总觉得不太像,但当他8岁那年,画过一幅母亲的肖像,再拿给他父亲看,他父亲激动不已,说:“很像,跟见着真人一样。”

顾恺之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无论怎么书写也不为过。他性格诙谐,精通诗文,时人称他“才绝、画绝、痴绝”。而他初次成名,便是在这瓦官寺。

据《京师寺记》记载:兴宁中,瓦棺寺初置。僧众设会,请朝贤鸣刹注疏。其时,士大夫莫有过十万者。既至,长康直打刹注百万。长康素贫,众以为大言。后寺众请勾疏,长康曰宜备一壁,遂闭户往来一月余。日所画维摩诘一躯工毕,将欲点眸子,乃谓寺僧曰:‘第一日观者请施十万,第二日可五万第三日可任例责施。’及开户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这一传闻也被后世画史作者多次引用。

顾恺之在他那个时代,已经获得很高的评价。那位指挥过著名淝水之战的谢安(公元-年)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被人称作“江左风流宰相”,谢安非常自负,但他很看重顾恺之,认为他的画,“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顾恺之在绘画理论方面也卓有建树,留有《论画》、《画云台山记》等著作,他提出的“传神论”成为中国绘画的基本理论之一。

在杜甫那个时代,无论是壁画、绢本、白麻纸本或者是屏风的顾恺之原作,应该都能看到。据唐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等记载,顾恺之存世作品有七十多件,画作内容涵盖历史故事、宗教、人物、山水等,包括有《异兽古人图》、《桓温像》、《桓玄像》、《苏门先生像》、《谢安像》、扇画《招隐》、《茑鹄图》、《荀图》、《王安期像》、《列女仙》、白麻纸《三狮子》、《晋帝相列像》、《阮修像》、《阮咸像》等等。

插图:顾恺之洛神赋图宋人摹本局部

但如今我们仅能够看到他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三幅卷轴画的后世摹本。(其中有关《洛神赋图》的介绍,可参阅本号文章:《洛神赋》图文赏析: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肆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

话题重新回到公元年,杜甫在四川玄武禅寺观看到壁上的山水画时,便联想到了几百年前的大神顾恺之,用顾的画技来赞誉墙上壁画的精美。

而老杜在赞美画家的同时,杜甫当然也不会忘记赞美一下这座寺庙的主人——玄武禅师,我们不知道这位禅师的具体法号,但一定是当地一位颇有声望的高僧。

杜甫在尾联两句抒发了自己观画后的联想与感慨: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尽管他似乎抒发的是自己一种主观心境:他从画中似乎看见了庐山,希望跟随东晋高僧惠远一起游历,但潜台词是用惠远来比照这位玄武禅师,这亦是相当高的评价。

插图:南宋赵葵杜甫诗意图卷局部之五

这位东晋高僧惠远有多厉害呢?

如果说比他晚20多岁的陶渊明给了中国人一个有关“田园”的文化概念,那么这位慧远大师则和他的弟子们一起,为我们创造了“山水”这个概念。

除了佛学的造诣外,他也是另一位在艺术史上留下大名的重要人物——宗炳的老师。

我们最为熟悉的那句“澄怀观道。卧以游之”便是出自这位宗炳。(未完待续)

插图:南宋赵葵杜甫诗意图卷局部之六

注1

对于谢赫六法,一般认为是: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这种标法主要是根据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但对此也有不同解释,比如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第四册论及这段文字,认为应作如下读法,方才符合谢赫原意与古文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注2

见《现代快报》年6月24日文章《南京瓦官寺揭秘千年古寺为何隐没小巷》

附录

杜甫《题玄武禅师屋壁》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洲。

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

锡飞常近鹤,杯渡不惊鸥。

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

杜甫《送许八拾遗归江宁觐省,甫昔时尝客游此县,于许生处乞瓦棺寺维摩图样,志诸篇末》

诏许辞中禁,慈颜赴北堂。圣朝新孝理,祖席倍辉光。

内帛擎偏重,宫衣著更香。淮阴清夜驿,京口渡江航。

春隔鸡人昼,秋期燕子凉。赐书夸父老,寿酒乐城隍。

看画曾饥渴,追踪恨淼茫。虎头金粟影,神妙独难忘。

李白《登瓦官阁》

晨登瓦官阁,极眺金陵城。

钟山对北户,淮水入南荣。

漫漫雨花落,嘈嘈天乐鸣。

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

杳出霄汉上,仰攀日月行。

山空霸气灭,地古寒阴生。

寥廓云海晚,苍茫宫观平。

门馀阊阖字,楼识凤凰名。

雷作百山动,神扶万栱倾。

灵光何足贵,长此镇吴京。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3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