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优势 >> 正文 >> 正文

为何108将征方腊时减员严重他们的结局是

来源:阮 时间:2022/10/21

招安之后,梁山将开始了南征北战。起初,他们还算顺利,无论是征讨辽国,还是剿灭王庆和田虎,好汉们都没有折损,顶多身受重伤而已。然而,从征讨方腊开始,将从无战死的神话,就此被打破。起初是宋万、焦挺和九尾龟等副将,最后连张清、董平和秦明等正将也都战死。

等到彻底剿灭方腊,位好汉(公孙胜、安道全、皇甫端、乐和、萧让和金大坚者6人没有参与)只幸存36位,有66人战死。

后来鲁智深坐化,林冲中风,半年后而死;武松断臂在六和寺出家;李俊带着童威童猛出海,开辟新事业;燕青悄然隐退;张横、穆弘、杨雄、孔明、朱贵、朱富、白胜和时迁病逝。

最后,宋江、卢俊义被高俅等人害死;吴用、花荣自缢于宋江坟前;李逵临终前喝下毒酒;戴宗、阮小七等人,或是出家,或是罢官,或是辞官,或是回到家乡做富豪等。

对这样的结局,很多读者用“悲剧”来形容。为何梁山将前期无敌,最后却战死那么多人?他们的结局真的很悲剧吗?这些问题,其实我们只要从原著出发,站在历史角度和作者角度去看问题,就很容易明白。

一、为何将征方腊死伤惨重?

招安之后,梁山相继征讨了辽国、田虎、王庆和方腊,统称为“征四寇”。

然而,征讨田虎和王庆的部分,其实属于插增,比如简本水浒中,就没有这部分。当时带有这部分的水浒,书名全称也会提到这一点,比如《京本全像插兼增田虎王庆忠义水浒全传》。既然是插增,自然不能破坏原书结构和逻辑,故而梁山好汉在这两次战役中没有折损,这是很正常的事。否则,到后面征方腊时,就无法自圆其说了。所以,这两部分不做讨论,只看征辽与征方腊部分。

那么,梁山好汉为何征辽无损伤,征方腊却严重减员呢?

1.从原著内容来看

即便面对强大的辽国正规军,依然能在不损任何头领的情况下,打得辽国投降大宋。从这一点来看,梁山好汉仿佛无敌一般。从原著内容来看,好汉们多是北方人,征辽时正当壮年,对北方地理熟悉,法师公孙胜和神医安道全也都在,即便无法破阵,九天玄女也能暗助,所以即便有挫折(比如无法破阵、张清被射中脖子),他们依然能克服,好汉们也没有损折。

而征方腊时,随着好汉们年龄增长,一直胜利出现骄傲心里,对南方地理不熟悉,加上公孙胜和安道全两位关键人物的离去,所以出现战败、折损也就不足为怪了。

2.从历史角度来看

从历史角度来看,征辽没有史实基础,纯属作者创作;而征方腊则是在史实基础上的演义,不可过分改编。就好像《三国演义》,尽管作者“尊刘贬曹”,偏向刘备阵营,但他依然不能写诸葛亮逆天改命,蜀国统一魏吴,而只能按照史实写三分归晋。

历史上,宋江等人招安之后,的确参与征方腊,《宋史》有提及。

淮南盗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转掠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知亳州侯蒙上书,言江才必过人,不若赦之,使讨方腊以自赎。

《三朝北盟会编》等史料也有记载,宋江招安后随童贯征讨方腊。当然,历史上宋江实力很弱,张叔夜以一千勇士就打败了宋江,而方腊则实力很强,所以宋江征讨方腊有损伤很正常。

战争中,遇弱无损伤(或者说损伤很少),遇强有伤亡(或者伤亡惨重),本就是很正常的事儿。

其实,从水浒成书角度来说,征四寇都是后来逐渐添加的。既然最后才征方腊,自然前面部分不能有好汉折损。

3.从作者角度来看

征辽其实非征辽,而是“抗金”。侯会的《水浒探源》,孙述宇的《水浒传的来历、心态与艺术》中,都曾列举过许多例子作为证明。

比如,梁山曾与曾头市交战。作者特意点明,“这老子原是大金国人,名为曾长者,生下五个孩儿,号为曾家五虎。”连曾家五虎,可能都是在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五个儿子,分别是完颜宗峻、完颜宗望、完颜宗尧、完颜宗弼(兀术)与完颜宗乾。

辽国都统军是兀颜光,儿子是兀颜延寿,两人都骁勇善战。实际上,“兀颜”是女真姓氏,《金史》中就有名将兀颜畏可。洞仙侍郎孛堇相公,这里的“孛堇”,女真语中是部落首领之意。兀颜和孛堇,一文一武,都和金有关,这不是巧合。另外,辽国还有猛将阿里奇,“阿里”其实也是女真姓。

还有许多地方,也能证明这一点。

比如,浪子燕青的原型人物是抗金义士梁青;大刀关胜的原型人物是济南抗金名将关胜;扈三娘的哥哥扈成,南宋中兴时他在抗金战争中立下不少功劳,水浒也提到了这一点。最后写人物结局时,朱仝随刘光世大破金军;张清和琼英的儿子张节,随吴振(应该是吴玠)大败金兀术于和尚原,“杀得兀术亟须髯而遁”;呼延灼更厉害,“领大军破大金兀术四太子,出军杀至淮西阵亡”等。

就连水浒书名中的“忠义”二字,也都是源自南宋初期抗金组织的“忠义民兵”“忠义巡社”“忠义人”“山寨忠义之民”“忠义山水寨”等。(水浒在之前书名是《忠义水浒传》)

作者为何要写好汉们征辽(抗金)呢?李卓吾在点评水浒时说过这一点。

《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是故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其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

当然,这里的“辽”其实是指“金国”,毕竟是金人灭了北宋。好汉们没有损伤就能打败辽国(金国),这就说明当时北宋大有忠臣良将存在,他们能力很强,只是皇帝昏庸奸臣当道,不用这些人而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者借此是告诫时人后来人:我们这片土地上,从不缺人才,只要皇帝英明,大臣恳选贤举能,就不会有异族入侵、国家灭亡等事。

总之,个人以为,征辽无损伤也罢,征方腊死伤惨重也罢,都是作者情感的寄托。

二、梁山好汉战死,意味着悲剧吗?

原著中,作者把方腊定位为祸乱反贼,其部下将领、臣民也多次说过,一些将领如金节、段恺甚至倒戈相向,归顺宋朝。从这一点来看,方腊不可能是英雄,所以作者写梁山好汉战死,并不是讽刺他们,更不是歌颂方腊。

很多人觉得,梁山好汉战死,或者后来被毒死害死,是很悲剧的事。事实上,梁山好汉之死,并不是悲剧。

1.从原著内容来看

之前的文章中个人分析过,宋江之所以招安,是因为梁山十万人每天消耗很大,且好汉们要为自己和子孙后代的性命、名声考虑,还有宋江的忠义之心。如果不招安,梁山将并不能撑很久,所以宋江招安时,只有鲁智深、武松、李逵等寥寥数人反对。而一旦招安,这些人也不抗拒,都愿意随宋江杀敌报国。

其实,好汉们不仅渴望招安,而且即便战死,他们也不觉得悲剧。

阮小五、阮小七挂孝已了,自来谏劝宋江道:我哥哥今日为国家大事折了性命,也强似死在梁山泊埋没了名目。先锋主兵,不须烦恼,且请理国家大事。我弟兄两个,自去复仇。

阮小二战死后,阮小五和阮小七就说,哥哥为国家而死,比死在梁山泊强多了。因为如果不招安,好汉们始终是“反贼”,即便他们的儿子孙子,依然会被这样骂。试问,谁愿意自己被骂,孩子也被骂?

再看好汉们战死,他们和孩子的待遇怎么样。

随降圣旨,将这已殁于王事者,正将偏将,各授名爵:正将封为“忠武郎,”偏将封为“义节郎。”如有子孙者,就令赴京,照名承袭官爵;如无子孙者,敕赐立庙,所在享祭。

后来,宋清的儿子考中功名,官至秘书学士;张清的儿子依旧是武将,杀败金兀术。乐和、萧让等人也都终身快乐。从贼寇到忠良,梁山好汉不但摆脱了骂名,还能获得名爵,终身安乐,即便战死也立庙祭祀,流芳百世,福荫子孙,这难道不是很值得吗?

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一定要功成身退,归隐山林才是大智慧,才是好结果。其实每个人追求不同,如愿以偿便是好。

宋江虽然身死,然而功成名就,并无怨悔;李逵、吴用和花荣,以身报恩,追随宋江;李俊带着童威童猛,下海开国;燕青带着珠宝,急流勇退;阮小七虽然罢官,但回到石碣村打鱼,落得个逍遥自在;公孙胜自归修道,朱武和樊瑞也随之一起;武松出家六和寺,八十善终,且封“清忠祖师”;李应和杜兴回到独龙岗,重做富豪;柴进回家,骑马打猎;戴宗出家,大笑而终;宋清娶妻生子,名爵田产皆有,儿子也颇有出息;孙立孙新和顾大嫂,又回到登州做官;关胜、呼延灼、朱仝也都有功……即便是秦明、徐宁等战死的好汉,也都为朝廷效力,捐躯赴国难,了却君王天下事。

每个人都做了自己想做的事,不都很好吗?怎么能算悲剧呢?

2.从作者角度来看

如果梁山好汉从头到尾都没有人战死,征辽国能赢,平田虎、王庆和方腊也没有折损,那么水浒无疑成了爽文。若是这样,恐怕水浒也不可能位列四大名著中。所以,作者能做的就是尽量符合历史,符合现实情况,让好汉们有折损,这是常人难免的事。

其实,当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时,就可以发现,水浒和西游的套路一样。

《西游记》开篇就说,“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说明西游的主题是“释厄”。从后面的情节来看,西游的确是说唐僧师徒五人消除罪恶、灾厄的事儿。唐僧、孙悟空等人前期也有罪恶,或是闹天宫被压,或是调戏嫦娥,或是贬下凡间吃人等,都有魔性。当他们完成取经大业,这种魔性也随之消除,他们也因此能修得正果,重归天界,成佛成菩萨。

梁山将也是这样,第一回中,作者就赋予了梁山好汉神魔特性。

梁山好汉原是天罡地煞下界,因为前期有魔性,被镇压在伏魔殿。一旦他们消除魔性,就能重新成神,并回归天界。水浒结尾时,作者也用诗这样说:天罡尽已归天界,地煞还应入地中。千古为神皆庙食,万年青史播英雄。

不但在天上成神,还在人间青史留名,这难道是悲剧吗?显然不是。

参考资料:《水浒传》《宋史》《三朝北盟会编》《水浒探源》《水浒传的来历、心态与艺术》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