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资源 >> 正文 >> 正文

传统文化进校园感受青岛市南教育智慧大众

来源:阮 时间:2023/5/11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翁豫迪青岛报道

近日,青岛市刚刚举行的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一首以胶东大鼓元素为主题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再一次登上舞台展示给全国的观众,这也是青岛市市南区教育和体育局在推行传统文化进校园举措中的一个典型缩影。

除了青岛香港路小学的胶东大鼓,还有青岛福林小学的京剧、青岛德县路小学的吕剧,在戏曲类学习中,这三所学校一直都是青岛市南区艺术工作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近年来,青岛市市南区教育和体育局一直大力探索、推进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进校园、进课堂、进人心,这也是教育界一直讨论、重视的话题,在青岛市市南区教育和体育局的精心部署和统筹规划下,一所所学校交出了一张张满意的答卷。近日,记者走进青岛市南的几所小学,亲身实地探访。

更上层楼国家级传承人点亮校园舞台

今年77岁的梁金华老师从事曲艺工作已经50余年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岛胶东大鼓的唯一“代表性”传承人。梁老师一直在坚持她热爱的表演事业,现在她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青岛香港路小学胶东大鼓师生表演的“领路人”,每周四下午,她都会来到学校,手把手教授孩子们表演胶东大鼓。当记者问到她来授课的原因,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因为这所学校最重视胶东大鼓的传承,从校长到教师,再到下面每一个孩子都在用心感悟,非常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身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我有义务、也有责任做好这份传承,在青岛香港路小学,我看到了传承的希望。”

近日,当记者走进学校的课堂时,孩子们正在梁金华老师的带领下上课。梁金华老师哼起胶东大鼓中的悠扬曲调,每一个动作、声音都力求完美。孩子们在梁金华老师的传授下不仅能自信、有表情的演唱胶东大鼓片段,还能初步运用简单乐器配合表演。在同学们身上,一份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正在悄悄萌芽。

胶东大鼓在胶东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是胶东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梁金华老师不仅帮助学校组建曲艺社团,还分别成立了学生、教师两支队伍,以点带面,提升师生艺术素养。在梁金华老师的带领下,青岛香港路小学也是成绩斐然,首先在青岛确立“国家级非遗项目胶东大鼓传习基地”,后来荣获青岛市南区“十个一”伴我成长小学生戏剧朗诵展演一等奖;青岛市南区中小学生“庆十一”活动展演、青岛市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十个一”项目行动计划工作推进现场会展演以及各种公益演出,均获得好评。

青岛香港路小学校长于庆丽告诉记者:“我们非常感谢梁金华老师的付出,有了她的无私传授,才有我们今天学校师生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胶东大鼓这一特色课程的开展,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的成长。”

深度融合传统国粹助力多学科建设

艺术到底是什么?在教育越来越强调综合素养提升的今天,艺术更像是一把能开启孩子精神世界的大门,让人从中感受到美,感受到心灵深处的震撼。在青岛市南区的学校,老师带领学生们除了通过艺术的表达方式来感知中国的传统文化,极大提升了兴趣,更由此延伸到日常教学中的各个学科,扩大了知识的外延。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是民族文化的瑰宝。青岛福林小学以“京剧艺术”作为学校艺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年初,学校将京剧艺术作为特色艺术品牌引入校园,学校成立了“少儿京剧”兴趣小组,通过“艺术课程特色化”“选修课程丰富化”“艺术社团品牌化”的教育思路最佳配置学校教育资源,实现学校教育效能,提升教育的质量内涵。

怎样将京剧学习的艺术元素渗透到日常教学中的各个学科,学校做足了努力。思想品德课上,学校讲述一些名家小故事,比如关于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学艺的故事,让同学们从中体会名家们的成功与刻苦;语文课上引进京剧名人的故事以及唱词、念白的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信息课上,学校组织学生利用网络走进京剧天地;美术课上,学校也融入京剧脸谱、服装的色彩美术课上,融入京剧脸谱、服装的色彩造型艺术,引导学生再创作;音乐课上,融入京剧唱腔的欣赏,学唱京歌、学习身段,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有意识的渗透京剧教育,这是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绝佳窗口;不仅如此,学校还将京剧动作“正反云手”“踢腿”“片腿”“跨虎”等渗入课间操锻炼之中。

青岛福林小学校长赵琳说:“今后,我们学校会继续加强艺术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校京剧艺术教育规范化;我们也会进行京剧校本教材的创编,围绕素质教育的实施,深化艺术教育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掘每一位学生的京剧艺术潜能,整体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素质和实践能力。我们也会通过学校艺术节等各种各样的形式,不断拓宽活动渠道,全面展示学校京剧艺术教育成果。”

星火燎原地方剧种孕育蓬勃生机

随着时间的流逝,非遗文化的保护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视的课题,很多的民间艺术面临失传的风险。在青岛市南区,记者惊喜地发现,在“传统文化进校园”这一课题的推进下,一些不被大众所熟知的地方剧种开始走进学生视野,焕发出勃勃生机。

记者走进青岛德县路小学,学校推行的吕剧虽不像京剧一样被大众所熟知,但是吕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

青岛德县路小学校长宫君和记者说:“目前,致力于吕剧发展的人越来越少,我们为了让孩子们更喜欢,更能接受这项传统文化,也将传统的吕剧进行改编,比如我们最近在排练的《说唱青岛》,就将传统和现代有机结合,让孩子们不会觉得枯燥,也更愿意将吕剧传承下去。”

提及青岛德县路小学与吕剧的缘分还要从一个学生家长说起,年,学校二年级在选校本课程,恰好五年级毕艺腾同学的妈妈王清梅正是青岛市歌舞剧院的一名吕剧演员,也是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李岱江老师的弟子,机缘巧合下,学校决定用吕剧作为青岛市南区戏剧比赛项目,并荣获市南区戏剧比赛特等奖,就此,学校正式聘请王清梅老师教授学生们吕剧,这也成为学校社团大力推崇的课程。

记者走进学校看到,三年级的王昱茜同学和黄熙晴同学在排练时非常专注,表演时无论是眼神还是动作都非常到位,她们告诉记者,这项新技能、新本领,她们刚学了两个多月,但正因为热爱,也想让吕剧被更多人熟知,她们学吕剧时会非常认真,就连晚上回家也会给家里人交流表演。

吕剧对表演者的唱腔、动作都有极高的要求,王青梅老师向记者说:“吕剧是有一定的内涵和讲究的,从古代沿袭至今,凭借的并不是固定的乐谱,而是口口相传,每个人的嗓音不一样,唱出来的韵味也不一样。”

“前些年,青岛的孩子们对吕剧的重视程度并不高,但自从青岛市市南区教育和体育局大力支持学校宣传传统文化后,我们在教授孩子们吕剧的同时,也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家庭对吕剧的热爱。现在,我们发现台下欣赏吕剧的观众也有一些孩子的身影了,这跟他们平日里艺术修养的提升是分不开的。我们都希望吕剧这个地方剧种能有传承人,我们也在有意识地培养合适的接班人,希望可以将吕剧这个非遗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五年的时间,青岛德县路小学的吕剧在学校的共同努力下,荣获多个奖项:青岛市市南区中小学生艺术节戏剧比赛特等奖,青岛市市南区中小学生艺术节班级戏剧比赛一等奖,青岛市中小学生艺术节班级戏剧比赛二等奖。而孩子们也收获了很多,每一个唱段都是一个故事,一些经典的剧目,更是包含了一段历史、一个典故、一位民族英雄,这都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

青岛市市南区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孙莉说:“近年来,我们多次组织非遗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非遗专家进校园,并举办戏动城乡等活动,在学校挂牌成立京剧进校园实践基地,胶东大鼓传习基地、曲艺传承中心、陶艺基地,马头琴传承基地等,除此之外,青岛南京路小学的面塑、青岛市南区实验小学的年画、青岛榉园学校的水墨、青岛26中的古琴、青岛镇江路小学的中阮等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