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帝自缢,大明王朝灭亡,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军,入主北京,随后与各地势力鏖战,年杀死明朝宗室永历帝,割据台湾的郑氏势力仍然奉大明正朔,年清军攻占台湾,至此源于明朝的各路政权及其反清势力被全部扑灭。
因清朝统治者满族出身游牧民族,文化与明朝差异较大,又推行“薙髪易服”政策,导致了大规模的暴力反抗和文化对抗,出身明朝的士人认为清朝统治“以夷变夏”,充满“腥膻之风”,因而投身域外,形成大量的海外遗民群体。
因文化相近之故,明朝士人投奔海外的日本、越南、朝鲜诸国,但朝鲜被清朝严密监控,故而接收的遗民较少。日本德川幕府自年开始锁国,收紧外国人居留政策,但仍有不少明朝士人移居东瀛,产生了巨大的历史文化影响。
明朝势力彻底灭亡后,域外明人的“大明”身份就成为其自身和所在地域政权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移居日本的明人及后裔改日本姓氏,成为归化人。至朝鲜的遗民则因“尊周思明”意识的存在,为“皇明人”“皇朝人”,颇受礼遇。
年越南南方的阮主政权将来自明朝的人员统一编为“明香社”,称“明香”人,并在政治上予以优待,至阮朝改称“明乡”人。越南北方的郑主对南来明朝人没有强制性的规定,并未要求其入籍成为本国人,也未根据中国政权的更迭改称其为清朝人,故而明人及其后裔得以延续其大明国人的身份。
清朝与越南北方贸易繁盛,先至的大明国人与大清国人的相遇在所难免,因明、清身份的矛盾,故而在公共事务合作时选择了黎朝的既有称谓“北国”人作为共称,黎郑治下则对大明国人、大清国人和北国人三种称谓交互使用。
因中国与越南之间的朝贡关系,华人的“大明国”人和“大清国”人“自称”并没有与黎郑时期的“北国”人“他称”发生身份和政治文化方面的冲突。黎朝郑主政权始于郑检,成于郑松
在年前明朝全国性政权存在的情况下,“大明国”人的身份在越南不会成为问题,在明清之变后,方与“大清国”人出现认知矛盾和差异,学术界已经对移居南方的“明香”人有深入的研究,但尚未言及北方郑主治下的“北国”人,笔者即试做探究,就教于海内外方家。
年郑松(—年在位)攻灭莫朝,黎朝还都升龙,随后派遣冯克宽出使明朝请求赐封“安南国王”。年万历皇帝封黎氏为“安南都统使”,黎氏君臣虽不忿,但只能无奈接受。黎朝中兴以后由郑氏以王爵世专国政,国虽姓黎,但政出郑氏,黎皇废立生杀皆操于郑主之手。
年阮淦之子、郑松之舅阮潢从升龙谋归顺化,分立之心甚明。年阮潢去世,阮福源即位,与郑松矛盾加剧。郑梉(—年在位)继承郑松之位,年率军征讨阮福源,至年,南北大战七次,之后不再互相攻打,维持了百年的和平局面。
郑主挟黎皇正统,在政治上威压阮主。阮主一方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层级,甚至以“大越国王”向清朝请封,但终未成功。阮主虽然仍用黎朝年号,奉黎皇正朔,但不奉黎朝政令,实为割据的独立政权。郑、阮双方互相牵制,均未称帝。
年12月,黎朝遣岁贡、求封两使臣至明。黎贵惇《大越通史》记载了此次请封的表文,言“臣等旦夕思惟,皆因臣等该国王爵未封,祖号未复,名分未正,威仪未重”,即请封“安南国王”,但为崇祯帝所拒。
年崇祯帝自缢,明朝各路势力继起,朝贡之期已到,但明朝大乱,黎朝亦不知到何地朝贡“天朝使都督林参”应该是隆武帝派往安南之人,其目的是招谕还是借兵已经不得而知。
郑梉见明朝主动派人,再次遣使请封“安南国王”,永历帝为了拉拢安南抗清,即册封黎氏为安南国王,恢复了自莫氏篡位以来安南的王爵,不再称从二品的“安南都统使”。
但南明应该很快意识到郑梉才是安南国的实际执政者,年永历帝再遣使封其为“安南副国王”,此事被视为郑王的一大功绩,阮文喧藏《大越史记本纪续编》残刻本对文祖谊王郑梉的论赞即言“武烈文功,光前裕后,遂膺天朝,显册为副国王”。郑柞(—年在位)继位,永历帝却没有再及时封其为“副国王”。
年永历帝被吴三桂杀死于昆明,黎朝史书继续使用永历年号,直到康熙六年()程芳朝等册封黎玄宗为安南国王,次年方不再用永历纪年。明朝来安南的客商极众,紧邻京师升龙的山南镇宪南营(在今兴安省宪庯)即是越南北方海外贸易的重镇,清商亦极众。
郑主一方与清朝紧邻,因而不敢大张旗鼓接收明遗民,并且配合清朝剿灭入境的反清势力,以结好强大的清朝。但郑主政权对于入境的明朝商人以及文士,均予以较为宽松的政策。此时明人流寓,清人复来,郑主一方做出规定,熙宗景治元年()八月:令区别清人来寓者。
辰清人多侨寓民间,致风俗混杂,乃令各处承司察属内有清国客人寓居者,随宜区处,以别殊俗。此事《大越史记全书》未载,见成书于阮朝嗣德年间的《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清人的薙发习俗与明人和本国人差异较大,故而要求“随宜区处,以别殊俗”。年徐孚远欲借道郑主境内到桂林拜见永历皇帝,但因拒绝向郑柞行跪拜礼,未允过境。
普光塔为妙慧“自营生基”,此《普光塔碑记》是晚明佛教南传及本地化的重要文献。碑文为“大明国枢曹逸史蒋光廷敬撰”,盛赞黎朝宗室妙慧公主修行弘法的壮举。永寿三年()刻立的《敕建尊德塔券石》记:
“敕赠成等正觉大德禅师化身菩萨法名明行,号在在,人天导师俗本何姓,系籍大明国江西省建昌府,以大越德隆五年()癸酉至国都,从师普觉行教,福泰二年甲申()授衣钵”,永寿二年()圆寂。
德元元年()《宁福禅寺三宝祭祀田碑》记:“弟子比丘尼妙慧号善善建立石碑,始买田在本社及本总……奉祀二祖师流传万代。”《普光塔碑记中》说:“且以中华人倡教,教及南国,佛道始有隆施焉”,即指正觉禅师明行在在,受法于南来的普觉即拙公和尚,又传法于妙慧。
拙公和尚亦是明朝人,福泰五年()明行禅师为拙公肉身菩萨立碑,正面额题“献瑞庵报严塔碑铭”,明行撰写《赠封明越普觉广济大德禅师拙公和尚肉身菩萨塔铭》,称“国王以师礼之”,碑背面为“献瑞庵香火田碑记”,为郑王府老宫嫔三人祀奉,写明“敕封明越普觉广济大德禅师”拙公和尚为闽漳海澄人氏,“大明万历庚寅年()二月初二日辰时诞生,大越福泰甲申年()七月十五日亥时入定”。
年蒋光廷撰写《普光塔碑记》,其身份应该是受明清之变影响而南来的明朝人,“枢曹”“逸史”显示其可能在明朝拥有一定的官职,但在安南则隐其职衔。蒋光廷虽然是明朝人,但这篇碑文却是以黎郑时期的政治话语进行书写。
越南历代实行“内帝外王”与“大越”和“安南”双重国号政策,在国内以大越皇帝称尊,对中国则以安南国王为臣。碑文中称“荷先圣清王眷,女孙氏之苦行”,“女孙氏”为妙慧,即郑松的外孙女,清王郑梉的外甥女,这表明蒋光廷对郑氏执政的情况也非常了解。
蒋光廷能够熟练掌握这套政治术语,并获得公主的信任撰写碑文,应该与郑主家族的关系很亲密。蒋光廷在落款中表明自己的身份“大明国枢曹逸史”,并刻于碑石。《普光塔碑记》中的这套话语与明行禅师为拙公和尚撰写的《献瑞庵报严塔碑铭》内容一致。年明行禅师即已追随拙公和尚来到国都升龙。
蒋光廷在碑文中言“属予为记”,即受妙慧所托撰写碑文,“予即目击者,笔而记之”,显示蒋光廷亦是“正觉将化,授以衣钵,为十方道场主”,即年明行圆寂前传法妙慧的见证者。
蒋光廷应与明行和妙慧师徒有很深的关系,来越时久,明了本国政制,故而延续了“大明”和“大越”并称的政治传统。蒋光廷了解拙公、明行师徒自明朝来,在《普光塔碑记》写明行“以中华人倡教”,此为受妙慧嘱托撰文,故在妙慧看来,明行禅师为“大明国人”,即是“中华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