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香港电影是许多人难以忘记的回忆,这里有快意恩仇的江湖,这里有嬉笑怒骂的自嘲,这里有家国千秋的侠客,这里有独领风骚的女神。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香港电影进入了衰退期。当年香港电影被誉为“双周一成”的代表人物中,成龙和周润发先后出走好莱坞,同时期的功夫皇帝李连杰,也将事业的重心转向了好莱坞。除此之外,很多台前幕后的电影人,也开始前往内地和好莱坞其他电影市场发展。随着和更大体量电影市场的合作,香港电影市场的吸引力明显减弱,随之地道的香港电影开始逐渐减少,而观众们看到的更多的香港电影的身影,则是香港电影人与内地电影人的合作,以及香港电影人与好莱坞的合作。
香港电影之所以能够鼎盛一时,与独特的历史环境是分不开的。在解放战争之前,国产电影的制作中心一直在上海,当年颇具影响力的《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东流》、《神女》、《乌鸦与麻雀》等作品都出自于上海影坛。这段时期上海影坛也诞生了包括阮玲玉、蝴蝶等影星在内的一众第一代华语影星。然而繁荣的过往,终究在历史的车轮下,成为了时间的灰烬,就如同银幕上梦幻的光影瞬间一样。后来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国内电影创作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而在这段时期,有很多电影人几经辗转到了香港这座如梦似幻的城市,此时的香港还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
由于香港大部分电影人都是来自内地,所以香港的电影业更多的是以创作华语电影为主。此时的香港电影主攻香港本地市场和台湾电影市场,所以早期香港影坛的电影,主要是立足于一些传统文化改编的戏剧和历史题材的电影。而且活跃在上世纪40、50年代的香港电影人,主要来自于内地,后来如邵氏四大导演,几乎都是由内地到香港发展的电影人。所以在这些人的影片中,有着浓烈的中华传统文化韵味。
正是第一批来自于内地的电影人,创造了香港电影辉煌的开端,这其中尤以李翰祥、胡金铨、张彻等邵氏名导为代表,他们先是通过黄梅调电影奠定了自己在香港影坛的地位,后来又通过武侠电影,彻底铸就了香港电影的辉煌。在上世纪60年代末,由于武侠电影的兴起,香港电影彻底进入了繁盛时期。在70年代初,由于李小龙从好莱坞的回归,使得香港电影的影响力延伸到了全世界,这也是第一次“东方好莱坞”与正牌好莱坞有了一次灵感上的花火。
李小龙的成功将香港电影的影响力波及到了全世界,但是也因为李小龙的英年早逝,使得那份触手可及的荣耀,成为了昙花一现的梦境。李小龙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功夫的魅力,但是也因为有了李小龙,所以让世界观众在大银幕上领略到了中国功夫,所以李小龙的成功和中国功夫的魅力是相辅相成的。由此也可以延伸出,香港电影的成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后来在80年代的中后期,香港电影的创作中,明显加入了外国文化成分。如周润发主演的电影《英雄本色》,其中多少有模仿好莱坞枪战片的桥段,而成龙的功夫喜剧,其中一部分创意也借鉴了好莱坞喜剧天才卓别林的表演方法。
这段时间,在香港主导电影创作的导演,已经更迭为了徐克与吴宇森。而就两人的经历而言,他们更像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这两位导演创作电影的灵感,或者对香港电影文化的传承,主要是受到邵氏大导演胡金铨和吴宇森的印象。所以从他们的电影中,我们依然能够隐约感受到那份变得稍微有点含蓄的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为了迎合日新月异的电影市场,为了对口观众的娱乐趣味,他们的电影也根据香港当时的文化潮流,做了很大的改动。特别是徐克,他因为受到好莱坞文化的影响,所以他对电影的内容更加的不拘一格,比如因为改编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徐克还与老先生闹得很不愉快。
如果说李翰祥、张彻、胡金铨等人的电影,还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正宗,那么吴宇森和徐克的香港电影中,则有了更多现代文化的杂糅。这其中更多的是多了一些个人的情绪,就如同《英雄本色》中那句经典的台词一样——“我等了三年,不是为了证明我有多了不起,而是我要告诉别人,我失去的东西一定要拿回来”。这些台词应该不再是单纯的家国千秋,民族大义了。再有徐克执导的电影《新龙门客栈》,就明显的比胡金铨老版的《龙门客栈》中多了金镶玉的角色,而这个角色的出现,也使得影片更加侧重于个人的感情戏。
为什么香港电影会从传统文化中逐渐地抽身而出,转而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