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帝和炎帝统一中华大地之后,经过年的岁月流逝,到了商朝后期。这个时候,人类的社会结构已经出现了比较规律的等级制度,各部落遵从统一的联盟主,这个联盟主就是商王朝,被称为天子。天子管辖的各部落被称为国,或方国。国的最高领导人是国王。
国的由来有以下三种:商天子对有功的大臣进行封地奖赏,产生了小型的独立国家;或对已经独立的部落追封认可,使其成为天子管辖的封国;对前朝投降或战败的王室及其随从指定一块地盘,让他们去那里生活,这也是一种封国。这三种制度到周王朝以后,稍有变化。
方国·周
这个时候,长江以北商王朝的政权下,有这样成百上千个或大或小的方国。商天子所在地殷的西部,渭河流域和泾河流域,比较大的方国有周、阮、共、芮、虞、邠、卢、密须等。其中最大的是周,其次是密须。周的前期叫邠,姓姬,公刘是他们那一族的祖先。
周部落几十代经历过多次迁徙,从今天的武功到庆城宁县一带,又迁到彬县、长武,之后举族迁到陕西岐山一带后,终于稳定下来。
因为南面有一个叫周原的地方,他们的部落便改为周。到周文王时期,他们的部落已经非常强大,西部众多的小部落都依附于他们,既是邻国关系,也是隶属关系。
方国·密须
那个叫密须的国家,在达溪河的中上游,是商周时期影响最大的姞姓方国。姞姓是黄帝集团的重要分支,商朝后期,密须国在西北地区众多的方国中,其影响力和实力,以及文化等多方面,是仅次于周的第二大方国。密须国的治所设在今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百里镇一带,在达溪河与南川河交汇的平台上,北、东、南三面河流环绕,城墙高耸,十分险峻。
密须国的发展,让意图进军中原、成就一番霸业的周王室感到了威胁和不安。为了扫清后方隐患,为日后进军中原做好准备工作,避免腹背受敌,周王室制定了先消灭密须国、后出师伐商的计划。公元前年挥师北上,在百里川一战灭掉了密须国,并把密须国的姞姓改为自己的姬姓,把密须国改为密国,让密须国的贵族继续治理。第二年,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继位,牧野一战,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年后,到了周天子共王时代,这一年的春天,周共王西游到密国,密国国君康公陪周共王出游泾河。这时,有三个女子来投康公。康公的母亲知道这件事之后,就对儿子说:“你一定要把她们献给周王,否则会有不吉。人们常说三个野兽叫‘群’,三个人称为‘众’,三个美女称为‘粲’。君王狩猎时,不敢猎取成群的兽;诸侯出行时,对众人也要谦恭有礼;君王娶嫔妃,也不敢娶同胞的三姐妹。这三个美丽的女子来投奔你,你有什么德行承受得住呢?君王都不敢承受,你还是不要收留她们吧。”但康公并没有听从母亲的劝阻,把那三个女子献给周共王,而是自己留了下来。
同样贪恋美色的周共王知道这件事之后,非常生气,以藐视天子,不遵礼制为借口,于当年派兵攻打密国。密康公没有想到周天子会为三个女人发兵,只能仓促应战。
密城被周军攻破后,密康公情急之下骑牛突围。由于金秋时节阴雨连绵,河水大涨,牛被烂(灵台方言,意为陷入难以拨出)在城东两里之外的河滩里,密康公遭擒拿,之后被杀。三个女子也投水自尽。至今在百里川道还有“烂牛湾”“三女川”等地名。
西汉学者刘向在《列女传·仁智传·密康公母》中,对密国的灭亡并不同情,但对康公之母非常称赞:“密康之母,先识盛衰。非刺康公,受粲不归。公行天下,物满则损。俾献不听,密果灭殒”。
多年过去了,隐藏在百里中学校院内的密国古城墙,似乎在向世人展示着那段历史。
方国·阮、共
从密须故国向北,以黑河为界,北边的阮国和共国,也是那个时期泾河流域最重要的方国。
关于这两个国家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大雅·皇矣》,其中有这样一句:“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
在这首诗中,阮国和共国以弱小国家的身份出现,被南面势力较强的密须国欺负。同为诸侯国,但势力更加强大的西伯侯姬氏灭掉了密须国,也替阮国和共国出了一口恶气。
根据文史资料研究发现,商朝中后期,皋陶的子孙在泾河畔建立了阮国,他们以“偃”为自己的姓氏。阮国的疆域在今天的泾川县城关镇、罗汉洞、南至黑河,北至红河川之间。而共国大概位于今天的泾川县城北边五里的地方。阮、共两国在历史上大约存在了多年。
如前文所述,那个时候,周已经萌发夺取殷商天下的心思,他们自恃强大的军队,对泾河流域众多弱小的诸侯国用兵。阮、共两国的命运是相似的,他们势力范围并不大,国力弱小,在遭到密须国的侵略之后,周虽然出兵消灭了密须国,看似报了他们的仇,但是好景不长,他们也相继被西伯侯灭了国。
阮国被灭之后,国君和贵族们相约以国名为自己的姓氏,于是,出现了一个新的姓氏:阮姓。在之后的战乱中,阮姓子孙开始向东迁居,分散到了中原各地。“建安七子”中的阮瑀,“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咸,都是阮氏后人。因为战乱及各种原因,阮姓人又向南迁徙,到达今天的云南、广西一带。有些还进入越南,在那里生活,如今已成为越南人口最多的姓氏。
周陆续征服西部诸多小国,占据泾渭流域的广大地区,之后挥师东进,杀向商王朝所在的殷,在牧野大败商朝军队,周武王取代商朝建立了周朝。
根据遗址考古以及相关史料研究发现,在今天泾川县城北水泉寺,也就是以前的泾州古城内,有一个叫作“共池”的遗址,是一个长方形的石砌水池,里面有“瓦亭”,池子有一亩多大,是史学界公认的、也是史书上很早记载的共国遗存。
据传周朝建立一百多年后,周共王巡游泾水,曾在这里居住。清代乾隆年间,各地挑选“八景”成风,“共池”有幸入选泾州八景之一,雅名为“共池涌碧”,但遗憾的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填平。
有佐证价值的另一处夯土台遗址,位于今城关中学西边的山岗上,它被人们叫作盘顶子夯土台,台基是明显的商周特征,专家认为是商周建筑遗迹,在那个时代,这里是祭天的地方。
除此之外,有数十件商末周初的文物在泾川出土。这些文物分布在城关、玉都、泾明、窑店、黑河、党原等乡镇,虽然数量不是很大,但分布范围很广。出土文物以青铜剑鞘、铜觚、铜爵、铜鬲及各种鼎等。有些地方还出土有陶器,以及彩色、黑色陶片。据统计,截止年,泾川境内发现商周文化遗址近百处。
阮、共两国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后人却没有停止对先秦古国的追思。清代时,泾州地方官员联合乡贤在南面山上修建书院,名为麓城书院。道光年间,移到东门外,改名为阮陵书院。民国32年,几位阮陵乡(今城关镇)籍人士提议修建阮陵渠。经过测量设计,次年二月开工,九月完成,全长6公里多。建成后,可以灌溉多亩农田,成为当时最大的农田水利工程。
三千年岁月悠悠,如今四个古老方国的遗址已被政府保护,脚踏这片古老的土地,远去的历史烟云,依旧令人追思回味无穷。
参考资料:
1.[汉]刘向《古列女传》(湖北崇文书局,清光绪三年刻本)
2.[清]张延福《泾州志》(乾隆年间编纂)
3.张东野主编《灵台县志》(民国二十三年南京京华印书馆承印)
来源:市文旅局宣传推广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