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最近产出比较频繁。前两天在听曾老的课,里面说如何找到自己的天命,就是看你是否对一件事有强烈的热忱,并为之不辞辛劳的努力。我想了想,做自己喜欢的教育,真的会一直一直在学习的路上,共勉!
最近比较爱观察宝宝,可能一直都带在自己身边,所以对她的行为认知比较敏感,一点点的改变我都想去弄清楚她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我需要怎么做她才可以成长的更好,这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
宝宝最近有这样的一些行为:
1、在她17个月的时候,我给她看画册,提到她的小书包,她每次都会去第一次找到书包的地方去取。即使书包被放置其他地方,她也是第一时间跑去原始的地方,发现不见了,就会跑来告诉我,“没有了”。
2、宝宝在吃饭的时候,已经养成在餐椅上吃饭的习惯,所以一到吃饭的时间,她会主动要求坐到餐椅上才会吃饭。
3、宝宝非常会照顾家里人,每个人坐哪个位置,她都会分配的非常明白。不允许外人坐爸爸妈妈常坐的位置。
4、玩具的摆放,宝宝知道从哪里拿出来需要放到哪里去。有时候我放错位置,她会非常着急的拿出来再重新放正确。
5、睡觉前必须要把床上的“小动物”们按照顺序摆放在床靠背上。
6、垃圾必须要扔到固定的垃圾桶里,甚至家里的垃圾桶位置都要固定。
我觉得她的行为有点较真。只要不随她意,她就会“发脾气”。我因为本身有一些教育学的底子,我知道她这个时候应该进入到一个敏感期。
果然看了一些研究发现这些都是“秩序敏感期”特有的行为。
往往一些家长会当做孩子无理取闹,撒泼打滚,或者是坏脾气处理。因此,许多家长没有重视“秩序敏感期”,甚至还不断地批评孩子,责备孩子,忽视孩子。
TIPS:
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儿对秩序(指通过时空形式所表现出的事物或要素间和谐统一的运动状态,具体表现形态有均衡、比例、对称、节奏、韵律等)极端敏感的一个非常重要和神秘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对事物的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并逐步获得和发展起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即秩序感。
其实孩子是通过物体的外部秩序而认识他周围的环境,并理解他自身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内部的秩序感使孩子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和它们的相对位置。
会“发脾气”表示是一种内在的障碍、一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和一种心理紧张的状态。儿童的心灵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大声疾呼,寻求对它自己的保护。
我们都需要一个这样的环境:闭着眼睛也能到处走动,仅仅只要伸手就能拿到所要的东西。
这常常会让我们感到平静和快乐。
所以我们也要在孩子对这个世界没有确定认知的情况下,为他提供一个安全而平和的环境。
在“秩序敏感期”的时候要特别重视孩子的行为,更需要理解并加以引导。
家庭教育是孩子受到最直接、最重要且影响最大的教育,家长是教育第一责任人。一旦破坏孩子认知的世界,孩子会怀疑自己的认知,从而对世界产生恐惧、害怕,严重的会变得不自信,甚至抑郁或者脾气暴躁等心理问题。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度过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和如何培养孩子秩序规则感等问题,一定要引起重视。
1、帮助孩子维护秩序感,不要轻易破坏
在家里,可以处理不必须的东西,留下常用急需的东西,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拿取的空间。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他们的快乐就在于“他们在自己认为的地方找到那些东西”。
孩子经常玩的玩具或者需要自主去拿的食物放在固定的位置。养成固定拿取的好习惯,等到大一些,当理解这些行为后,可以建立良好的习惯,比如:哪里拿的玩具最后要整理放回原处,教会他们行为背后的意义,这样孩子会更好得整理自己的物品,懂得归类。当孩子对秩序关系的感受越来越明确、越来越深入,也会对具有美感价值的秩序感有自我的认知。
家里也可以准备一些配对的玩具、串珠游戏,满足孩子敏感期的行为。
2、尊重孩子认知,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感
目前孩子的认知是有限的,所以要保持他对世界的认知。
不要告诉他这个不对,那个不是,这个不能这样,那个不行,而是认可他世界的规则,保护他对世界的理解,认同他所看到的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告知他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建立一定的规则,给予一定的安全感,让孩子自己去理解事物的合理化,产生自我认同。
比如饭前要洗手,上厕所要去小马桶,纸巾只能一张张抽等,培养良好的习惯,使他终身受益。
3、父母需要有耐心且温柔的心态
父母需要有耐心且温柔的心态,要明白能够让孩子建立正确的秩序感对他之后的发展只有益处。有些父母一看到孩子的一些行为就已经抓狂,情绪一下子控制不住就会爆发。
其实爆发后给到孩子的都是不良的情绪,会更容易造成孩子的害怕与恐惧,我们要尊重孩子这样的行为,甚至是孩子希望家长帮助或者希望情景重现的时候,配合他完成,耐心且温柔的引导,孩子也会充分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也会理解你对他良好习惯的培养。
总之一句话:规则不是束缚,而是更大的自由!
温暖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