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冷枚《百子图》局部
年6月1日儿童节,一起来聊一聊古代儿童都玩啥、怎么玩吧!虽然考古出土的儿童玩具比较少,但是并不妨碍我们去了解古代小孩平日的游戏生活。跟随我们一览古代玩具的出土实物,可以让你更简单、更直观的去了解他们的多彩生活、感受古代儿童从内心里流淌出来的简单快乐。愿我们一起永葆童真之心,畅想快意生活。
最早声响玩具--陶响球
最早的陶响球并不是单纯的玩具,而是一个实用工具。石器时代的陶球被成年人用来作为飞石击兽的狩猎工具,而且此时的“陶响球”是实心的,不会发出声音。实心球用于打猎既不会发出声音惊扰到猎物,又因为有一定重量而具有杀伤力,是非常有用的狩猎工具。
陶球对于成年人来说是狩猎工具,但在儿童手中就变成了玩具。长江中下游的原始居民把原来的实心球做了改动,将其挖空雕镂出花纹,里面放入小砂砾或者弹丸,这时候就产生了最原始的玩具——陶响球。
▲新石器时代陶响球湖北省博物馆藏
陶响球怎么玩呢?从考古发现的实物看,很多陶响球外表都有精美的花纹,有些还绘彩色,保存完好,这显然不是受冲击很大的玩具。因此,陶响球排除了以棍打、脚踢和竿叉的可能性。
▲新石器时代陶响球,南京博物院藏
考古出土的些许空心陶球,核桃大小的个头,表面有小孔,里面放着小石子,摇起来沙沙作响。考古界普遍认为,这是一种儿童玩具,大小正适合三四岁的孩子抓在手中玩耍。在距今几千年的远古,先民们依山傍水而居,男耕女织,忙碌之余没忘了制作些许玩具供孩子们玩耍,可谓舐犊情深。
▲汉代灰陶响鱼
随着时间的推移,声响玩具也在不断的改变与美化。江汉关博物馆《郎骑竹马弄青梅——古今儿童玩具专题展》中,展出的这件陶响鱼,腹部中空、内有陶丸,拿在手中摇晃,和今天的摇铃声音一样清脆,虽然质地原始,但灵动的造型让人不得不佩服汉代塑形大师的奇思妙想。估计只有最富有的人家才能为孩子设计制作如此精美的玩具吧。此类声响玩具功能与我们现在给婴儿玩的拨浪鼓非常相似。
▲拨浪鼓北京民俗博物馆藏
我们现在随处可见的拨浪鼓是装有手柄的小鼓,鼓两侧缀有弹丸,转动鼓柄,发出声响。南方称为“摇咕咚”,北方则叫“小鼓”。拨浪鼓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当时是作为一种乐器,被称为鼗(táo),现在包括秦汉子和阮咸这类“圆形音箱琵琶”都是由“拨浪鼓”演变而来。
汉魏时期,鼗已经演化为小儿玩具了。在历史长河中,尽管很多时候处于物质生活相对贫乏的时代,但是我们从古至今的儿童生活也并非想象的那样单调和乏味,大家都可以拥有鼗这种玩具而“踊跃戏舞”,其乐融融。
最热衷的游戏--打陀螺
打陀螺是我们儿时最热衷的一件乐事,早在数千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已经有石质的陀螺出现,说明我们的祖先很久很久以前就掌握了平衡的原理。看到出土的陀螺,似乎联想到那时候的小朋友们经常聚在一起打陀螺的场景。
▲齐家文化石陀螺
明朝的地方志《帝城景物略》记载“二月二日小儿戏剧谣”:
杨柳儿活,抽陀螺。
杨柳儿青,放空钟。
杨柳儿发芽,打拨二。
杨柳儿死,踢毽子。
童谣描述了在不同的季节,孩子们开展不同的游戏。杨柳儿发芽,孩子们就开始用鞭不停的抽打陀螺,旋转不休者为最后胜利者。
▲洛阳洛阳市五女冢村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出土
最炫的车马--鸠车、蒲车、竹马
鸠车也是汉魏时期较盛行的儿童玩具,而且还常和竹马并称,以代指童年和友谊。如《锦绣万花谷》曰:“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目前较早的鸠车图像,见于南阳汉画馆所藏的东汉许阿瞿墓志画像石。
▲东汉许阿瞿墓志画像石南阳汉画馆
该石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左侧端坐于榻上者应为墓主许阿瞿,身后立一执便面的僮仆。榻前有3个儿童,如上图,中间一人牵鸠车似乎在奔跑。据墓志铭记载,许阿瞿卒于东汉建宁三年,即公元年,殁时父母非常悲痛,为他勒石造冢。从画像石中的图像来看,鸠车的主要造型特征是在鸠鸟的身体两侧装上车轮,成为一种可供儿童牵引游戏的车辆玩具。在河南新郑博物馆藏有一件东汉铜鸠车,整体为一鸠,昂首翘尾,两爪处安有两个轮子,鸠背上站有一只调皮的雏鸠,十份形象可爱。
▲汉铜鸠车河南新郑博物馆
有最佳代言人的玩具:蒲车。“孔子见老子”是两汉画像石最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描绘孔子作为一代儒学宗师虚心求教于老子的故事。
▲东汉山东嘉祥宋山
一般的构图都是孔子执贽,带领一队弟子向老子屈身施礼,老子则拄曲杖立于孔丘对面,但在孔老之间,常常会出现一位叫项橐(tuó)的少年。在画像石中,为了表现项橐的7岁天真年少的形象,而特意让他手持一件儿童玩具——蒲车。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主客贽见孔子见老子
很多人看到上图的蒲车,以为是现代的滑板车,就是不知道轮子是否也可以转动飞驰,古代真是到处都有“穿越者”。古代儿童除了有生动可爱的鸠车牵着玩耍,还有和项橐一样推着的蒲车。鸠车为双轮甚至有三轮,一般第三轮较小,安装在尾下,帮助车子平衡,蒲车一般有单、双轮,可见古代小孩的玩具也是非常丰富,小车都可以拥有好几辆,简约版和豪华版都配齐了。
儿童玩具除了车还有马,竹马是古代小朋友最常见的游戏,作为小孩可以随手自制玩具,虽然简单、粗糙,但带给孩子们的乐趣也最多。竹马在汉朝就已经广泛流传,小朋友们骑在竹竿上,手里拎个小竹枝做鞭子,追赶着、欢笑着,像真的骑在马上一样。
▲敦煌佛爷庙湾36号魏晋墓中的砖画《儿童骑竹马》
敦煌佛爷庙湾36号魏晋墓中出土的一幅砖画,内容正是儿童骑竹马。这幅砖画可能是最早的关于这个题材的图像。画面中间一小孩右手握着一根竹子骑在胯下,左手抓着母亲的手,整个画面以儿童骑竹马为中心,欢快温馨。
▲莫高窟第9窟晚唐童子骑竹马
竹马游戏在唐代极为普遍,唐代大诗人李白《长干行》诗中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仅此几句话,男女儿童在一块儿活泼嬉戏的情景,已尽显眼前。
敦煌晚唐第9窟的东壁门南,可以看到一幅反映多年前古代少年儿童骑竹马游戏的画面。画面描绘的是一位女子的右下侧,有一个身穿红色花袍的小顽童,一条弯弯的竹竿放在胯下,他左手握竹马,右手拿着一根带竹叶的竹梢,作为赶马用的鞭子。童子抬头向上,调皮地仰望女子。全图展现一个可爱的孩子骑着竹马在里面窜来窜去,充满生活气息。
▲宋代的白地黑彩婴戏陶枕
除去那些最原始最普通的胯下一根竿的竹马继续流行之外,又出现另一些比较复杂的竹马。例如宋代的白地黑彩婴戏陶枕,竹马已不是简单的一根竹竿,而是以竹或以纸等扎为马头形,向我们展示了宋代儿童竹马游戏的欢乐景象。
最可爱的娃娃--磨喝乐泥塑
童年的时候,一个娃娃是必不可少的,古代小孩也一样。中国古代玩具真正的繁荣是从唐宋开始的,尤其是宋代,不仅有了专门贩卖玩具的店铺,甚至聚集成市,出现“玩具一条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详细记述了宋代东京汴梁热闹繁华的社会面貌与生活景象。其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这里提到的风靡京城的“磨喝乐”,便是宋时人人喜爱、争相购买的“国民玩具”。
▲泥孩儿常州博物馆藏
▲江苏省常州出土的“磨喝乐”童子像常州博物馆藏
▲宋代磨喝乐泥孩
“磨喝乐”是梵文Mahoraga的音译,亦作“磨合罗”或“摩睺罗”,从名称就可以判断它并非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而是来自异域,大多以泥塑或木雕制成,经常用于七夕节,供人们求子、乞巧之用。作为古代小朋友日常陪伴的小娃娃,父母也是尽力满足孩子,有宋代风俗画中描绘了家长购买磨喝乐给孩子们的景象,这个小娃娃应该为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最烧脑的玩具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人们开始设计一些益智类玩具,古代有三大益智玩具——七巧板、鲁班锁、九连环。这些玩具看似简单,但设计科学巧妙,几个简单的部件,就变换无穷,玩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甚至还需要大量创新思维,到现在依然是最“烧脑的游戏”。
▲清九连环北京民俗博物馆藏
▲清鲁班锁,厦门观复博物馆藏
古代儿童的玩具还有很多很多,例如汉代出现的“泥车”“瓦狗”,宋代泥塑玩具“土偶儿”穿“红背心”、系“青纱裙儿”,还有流传至今的体育类踢毽子、蹴鞠等;智力游戏中的棋类,玩法也有许多种,有弹其木、六博、樗蒲、弈其木、象戏等,非常丰富多彩,孩子们可以尽情嬉戏玩耍。文章分享有限,很多没有提到的古代玩具,在留言里我们来交流一下,一起分享古代儿童的游戏时光。
参考文献:
《汉代画像石中的玩具研究》王伟
《江汉关这个展带您-穿越玩具的前世今生》长江日报
《敦煌壁画中的儿童骑竹马图》胡朝阳王义芝
《宋金红绿彩“磨喝乐”瓷偶研究》刘莞芸
《秦汉儿童的世界》王子今著中华书局
《风靡宋代的民间玩具-—磨喝乐泥塑文化探源》赵佳琪
《中国古代儿童游戏今析》胡福贞
《我国最早的儿童玩具--陶陀罗》王宜涛
鸣鹤书苑新媒体运营部
-END-
专注考古:荐展/快讯/学术/
(鸣鹤书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