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东风:曲牌名。
·银烛冷秋光画屏:化用自杜牧《秋夕》中的句子“银烛秋光冷画屏”,字句略有出入。银烛:用白银装饰的烛台。
·蛛丝度绣针:乞巧的一种方式,用蜘蛛丝穿绣花针孔,穿过者为得巧。
·龙麝:一种珍贵的香料。
·卧看牵牛织女星:化用自杜牧《秋夕》。
在七夕夜晚的秋光里,在精美画屏的掩映下,银色烛台上的烛光显得很清冷。碧蓝的夜空很晴朗,夜色中的亭台显得很闲静。姑娘们用蜘蛛丝穿过绣花针孔来乞巧,精美的金鼎中名贵的龙麝香在静静燃烧,散发出香气。人们都在庆祝七夕佳节。躺下来看着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月光流转,梧桐树的影子仿佛也在转动。
卢挚(约年-年),元代文人,字处道,又字莘老,号疏斋,又号嵩翁,世居河南。卢挚曾任元世祖侍从,后官至翰林承旨。在当时,他的文章与姚燧并称,诗与刘因齐名,散曲创作成就也很高。
元曲经常化用唐诗中的句子,这首散曲也是如此。“银烛冷秋光画屏”和“卧看牵牛织女星”这两句都出自杜牧的《秋夕》。但“银烛冷秋光画屏”和杜牧的原句“银烛秋光冷画屏”中字的顺序略有不同,断句也不同。后者是四/三断句,前者是三/四断句,这样更符合散曲的句法。
这首散曲描绘了一幅七夕夜晚静谧而美好的画面。前两句写精美的陈设和静谧的夜色,把七夕的氛围衬托得很美好。三、四两句写乞巧的习俗,“龙麝”、“金鼎”的意象,都非常精美。曲子的最后两句写人们躺下来看着天空上的牵牛和织女,相信他们心里也一定许下了美好的愿望吧!“月转过梧桐树影”说明他们“卧看”了很久,完全沉浸在这美好的夜晚中了。
古代七夕的“行为艺术”
古代的七夕节,除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以及乞巧、吃巧果等习俗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行为艺术”。
晒衣
俗话说“七月七,晒棉衣”,农历的七月正值夏秋交替之际,天气清爽干燥,这时候进行晾晒可以避免衣物发霉和虫蛀。汉武帝时期,建章宫的太液池西边有一个专门用来晒衣的阁楼,每到七夕这一天,宫女们就登上楼去晒衣服。
同样是晒衣服,有一对叔侄可就清新脱俗多了。魏晋时期,有一群放荡不羁的人叫作“竹林七贤”,里面有两位分别叫阮籍和阮咸,阮咸是阮籍的侄子。当时的阮家是一个大家族,族里人隔着一条路居住。阮籍和阮咸居住在道南,其他的阮姓人家居住在道北。道北的阮姓人家都是有钱的富人,而阮籍、阮咸却穷得不行。到了七月七日这一天,道北的阮家在院子里晒衣物,全都是绫罗绸缎,在阳光的照耀下十分炫目。而道南的阮籍、阮咸叔侄也用长长的竹竿挑着一块又脏又旧的破布片,煞有介事地晒了起来。有人问:“你们在干什么啊?”这两位十分淡定地回答道:“唉,我们也未能免俗,也随便晒晒罢了!”实际上,叔侄俩的行为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行为艺术,他们是用这种行为表达对当时贵族奢靡风俗的一种讽刺。
晒书
除了晒衣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读书人还喜欢在七夕节这一天晒书,以此炫耀自己的博学多识。在晒书界,也有一位清新脱俗的老兄,叫郝隆。有一年的七月七日,别的人家都在晒书,郝隆却敞开衣服,露出肚皮,在院子里晒太阳。有人问:“你在干吗啊?”郝隆说:“我在晒书啊!”他的意思是,他的书都在他的肚子里呢!这样的花式炫耀,就问你服不服呢?
邂逅诗词,这厢有礼了!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