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s://m.39.net/pf/a_4792767.html明朝是我国历史上宦官擅政最严重的朝代之一,王振、刘瑾、魏忠贤等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太监,由于明朝的宦官擅政过于严重,后世史学家甚至有“明亡,不亡于流寇,亡于宦官”的断言。颇具讽刺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历史上最注重防范宦官擅政的皇帝之一,为此他不仅留下了严厉的祖训,还在宫内立了“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的铁牌。那么,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明宦官之祸是怎么开始的呢?又是起源于哪个皇帝呢?▲明朝宦官剧照:王振、刘瑾、魏忠贤毫无疑问,明朝宦官之祸第一次爆发是在朱祁镇执政的第十四年,当时蒙古侵犯边境,宦官王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怂恿皇帝朱祁镇仓促之间御驾亲征,结果大军匆匆集结,粮草武器都尚未准备好,最关键是很多军队都是将不识兵、兵不识将,而且军队的最高拍板权被王振拿走。大军疲劳行军一个多月,刚刚抵达战场尚未见到敌军,由于王振的胆怯又匆忙班师回京,回京途中不听众将建议,多次改变行军计划,致使明军在土木堡之地被蒙古军追上,结果明朝的精锐部队几乎被屠戮殆尽,皇帝也被对方虏去,文武大臣几十人被杀。▲朱祁镇历史画像土木堡这一战,成为明朝由强到弱的转折点,也是明朝第一次因宦官擅政而出现的重大失利,对此很多人认为明朝宦官之祸就是起于朱祁镇。小编认为,这种说法有失严谨,因为这次战争造成的后果虽然严重,但是只能说明宦官之祸首次爆发于朱祁镇执政期间,而不能说就是起源于这个时代。那么,宦官之祸的真正的根源在哪里呢?我认为,真正的起源来自于朱祁镇的父亲——宣宗朱瞻基。具体理由有三个:▲朱瞻基历史画像首先,朱瞻基首次赋予了宦官“批红”的权力。明朝的中央政治体制自朱元璋废除丞相一职以后,就一直处于探索阶段。朱棣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内阁制度,朱高炽对内阁制度进行完善,到了朱瞻基时期,他又对中央辅政机构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善——创建了内阁-司礼监同时辅政制度。与内阁的票拟权相对应,他赋予了司礼监秉笔太监批红的权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批红”是对一份奏折的最后一次拍板,是对奏折内容及内阁票拟内容的答复,所以批红权力极大,以前都是皇帝专属,是皇帝绝对权威的象征,然而自朱瞻基以后,宦官也具有了这个权力。▲朱批场景(模拟)其次,朱瞻基首次赋予了宦官读书识字的权力。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防止宦官擅政,就定下了宦官不得读书识字的规定,但是朱瞻基为了提高宦官辅政的能力,公然违反了这个规定,在宫内专门为宦官设立了一个教育机构:内书堂。而且皇帝大多选择一些德高望重的儒学大家来教导他们,这极大提高了宦官的综合素质,在当时也确实起到了不错的辅政效果,但这也为宦官打开了进入官场的大门,让他们熟悉了帝国权力运行的套路,增加了他们与内阁斗争提供了资本。再次,朱瞻基首次让宦官出镇制度化。宦官出镇在永乐时期就有,但是朱棣派遣宦官更多是一项临时性的任务,主要是替自己宣布一些自己的命令,督促一些特定制度的末端落实。朱瞻基不仅完美了继承了这套方法而且有所发展。他刚刚登基就命中官云仙往云南镇守,理由是“朕初即位,虑远方军民或有未按。尔内臣,朝夕侍左右者,当副委托,务令军民安生乐业”,此后他派遣宦官出镇的次数越来越多,宦官的职务范围也逐步涵盖了监督民事、刺探民情、随军出征、弹劾地方官员等,而出镇的时机、程序等也被逐步固化了下来。这套制度的确立,为宦官与外臣勾结创造了机会。▲宦官监军场景剧照最后,朱瞻基过度依赖元老大臣。重视元老大臣这本是一件非常值得赞扬的好事,但是朱瞻基有点过度依赖于这些人了,他的内阁成员中最重要的“三杨”都已经是三朝老人了,平均年龄也超过了60岁。这些人能力、经验都没得说,但是岁月不饶人,在他们精力每况日下之时,朱瞻基没有选拔培养一批年轻的接班人,导致这些人逐步退伍政治舞台之后,没有人能够抗衡宦官势力,朱瞻基一手创建的内阁-宦官辅政系统的平衡遭到了打破,为宦官擅政埋下了隐患。▲明朝“三杨”剧照但是正如前文所说,即便是如此,朱瞻基执政时期也并没有爆发大的宦官之乱,这主要得益于朱瞻基个人能力比较强,对宦官的管理还算比较严格,宦官并没有太多的漏洞可钻。比如说,朱瞻基经常让宦官去采购物资,一些宦官就借此来勒索地方,袁琦、阮巨队等皇宫,前往广东以采购为名,掠夺军民财务,朱瞻基听闻以后,对数十人判罚了凌迟之刑。由此可以看出,朱瞻基虽然重视宦官,但却从不纵容宦官,所以才避免了宦官之祸。然而,他颁布的种种制度,确实为宦官擅权大开了方便之门,朱祁镇对待宦官没有了他的这种严厉,所以也就成为了明朝第一个遭受宦官之祸的皇帝。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