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发展 >> 正文 >> 正文

明末阮自华的两首灯会诗,揭开了安徽黄梅

来源:阮 时间:2024/9/22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黄梅戏的起源与形成与安庆民间灯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已故著名戏曲音乐家、剧作家、戏曲理论家王兆乾先生在年第一期和年的第一期《黄梅戏艺术》杂志上发表《灯.灯会.灯戏》文章中明确指出:“有的学者认为,黄梅戏系由民歌发展而成。所以称作‘采茶’,是因为某地、某山盛产茶,采茶姑娘所唱的茶歌、小调,加上情节便形成戏曲。事实并不如此简单,如果仅从音乐的角度考察,固然黄梅戏有唱腔与民歌有密切关系,但从戏剧史来探索黄梅戏,源于民歌就有些以偏概全了。……“采茶、花鼓之名乃从灯会来……采茶戏是因采茶灯而得名,花鼓戏也是因花鼓灯而得名,还有竹马戏由竹马灯而得名,是聚戏的主要手段。”

江西省戏曲理论家、戏曲史学家流沙与江西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毛礼镁在《采茶剧种散论》(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一书中载:“从采茶歌到采茶三脚班产生,这中间还要有采茶灯为其过渡阶段,因为只有出现了一种歌舞相结合的采茶灯,这种民间小调才可能成为戏曲的唱腔”。

从专家们的论证获知,一个戏曲的产生,并不是简单的歌谣就能成为戏曲,必须要有“歌舞”相结合才能是真正的戏曲“萌芽”。

安庆在明朝就有歌舞相结合的民间灯会,而且在灯会上还产生了一种美妙的腔调----“绝调”

明末被称为“风流太守”的阮自华在其诗集中有两首关于安庆灯会的诗《庚戌里居灯夜踏地行》和《十六日社聚江廛观张灯作伎得偏字》。

《庚戌里居灯夜踏地行》诗题中庚戌:是明万历三十八年,也就是年;里居:指的是辞官返乡居住的意思,灯夜指元宵夜,踏地即踏歌,诗中有诗句:“红云紫雾星桥夕,绝调名倡玉树风”。诗句中“绝调”,一词出自南朝梁何逊《七召》之四“至乃郑卫繁声,抑扬绝调,足使风云变动,性灵感召。”指绝妙的曲调。“名倡”释意为“著名的倡优”,也就是很有名的“表演歌舞技艺人”。

万历三十二年,阮自华自福建辞官归里,回到安庆,他招募伶人,创办了“声伎家班”,以昆曲、高腔等声伎自娱。同时阮自华与安庆名士程禹璜、刘长秀、吴应铉等结“海门大社”;从阮自华的诗中可以看出,即阮自华的“声伎家班”成员参与了万历三十八年的安庆灯会表演,唱着绝妙的曲调。既然是“声伎家班”参加了表演,那当然是美妙的“腔调”。

阮自华参加的灯会属于民间灯会,在其另一首诗《十六日社聚江廛观张灯作伎得偏字》诗题中就表现出来了,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正月十六,元宵的后一日,阮自华与其海门大社的成员一起聚集在安庆江边的一处民房里,观看灯会以及其声伎家班在灯会上的表演。其中“江廛”一词中实指“江边平民所住的房屋”。阮自华在安庆城区有自己的住所,为什么突出“江廛”二字?也就说明阮自华的“声伎家班”参加的民间灯会表演。该诗中有诗句:“阳春有绝调,相迩踏歌传。”又一次提到了“绝调”。说明阮自华的“声伎家班”多次参加安庆民间灯会,而且每次都会唱着“绝调”进行表演。

安庆民间灯会盛行,阮自华“声伎家班”所演唱的“绝调”,自然会在民间灯会流行。阮自华诗中所写的灯会中的“踏歌”的表演,在安庆的民间灯会中一直存在,到道光8年《宿松县志》载:“元夕向亦张灯度曲,步月踏歌,今好事者稀少不多观矣。”为什么“不多观矣”呢?因至道光年间,怀宁等地已经兴起了灯会聚戏------灯戏,道光5年《怀宁县志》载:“乡村灯戏,率以夜出焉。自人日至元夕,乡中无夜无灯,或龙、或狮、或采茶、或走马”。说明安庆民间的灯会已经由单纯的灯会演变成了“灯戏”的聚戏形式。阮自华创造的灯会“绝调”(实指腔调)也就进入民间“灯戏”之中。因阮自华山居怀宁黄梅山最少30余年,所以这种在民间灯会及灯戏中流传的“绝调”,自然而然也被民间称为“黄梅调”。

著名的黄梅戏老艺术家潘木兰老师,在文化部艺术科学研究项目结项成果《黄梅戏声腔研究》一书中载:“明朝中叶,昆腔开始盛行,黄梅戏声腔系统就在这个南北曲系统的孕育中渐现胚胎……”。“黄梅戏得天独厚生于戏曲之乡安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