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发展 >> 正文 >> 正文

小心,流言正在密谋杀死你观复文化

来源:阮 时间:2023/6/28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流言真的能杀人吗?

年,唐季珊公布了阮玲玉的遗书,上面的最后一句话是:“唉,我一死何足惜,不过,还是怕人言可畏,人言可畏罢了……”

这封遗书虽系伪造,却也不可说全无实情,正如鲁迅先生在《论人言可畏》中所言:“阮玲玉正在现身银幕,是一个大家认识的人,因此她更是给报章凑热闹的好材料,至少也可以增加一点销场。”

可见,于阿阮的死,“人言”绝不算是无辜。索性鲁迅先生已谢世,否则见到这流言杀人的戏码至今仍屡屡上演,不知会否掷笔负气而叹:世人啊,不可救……

▲电影《阮玲玉》剧照

“做人难,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做单身的名女人难乎其难!”

当年刘晓庆为何出此言论?看了第五季跨界喜剧王的现场短剧《我是刘晓庆》,你就会隐约有所了解。

这幕短剧以她本人多年经历为题材,将流言如何凭空而起、又如何伤人演绎得入木三分。

就像钱钟书所说:“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憔悴。”

——在短短的15分钟之内、在本人就在现场的前提下,流言再一次呈现出了它颠倒黑白的巨大力量:

站在台上的主角刘晓庆,先“死了”一次、接着又被指有绯闻男友若干、是家产过百亿的远古人、戴假发的秃子,还有一位私生子……

有意思的是,流言的建立似乎自有一个“合理化流程”,首先建立起“确定项”,然后在确定项的框架下罗织一套可完美自洽的逻辑,使整个流言显出一种奇特的合理感:

因为提及“假发”,于是爆料天团便断言刘晓庆是秃子。而当“秃子”作为确定项的时候,就得出了“你不是秃子,你就不是刘晓庆”的神结论▼

若以传闻刘晓庆存款有亿为确定项,以当年她在横店做横漂每一天的片酬是50块来计算的话,赚亿需要工作50万年,所以刘晓庆就肯定是一位“远古人”▼

这出短剧播出后,在微博上引发了#流言究竟有多可怕#的热议:网友们纷纷分享出自己被流言中伤的经历,其内容真可谓匪夷所思、千奇百怪,令人不由得感叹:人世间红尘自滚滚,流言何曾饶过谁?▼

为什么流言往往会令人信以为真呢?心理学上也有迹可循;

首先,流言中往往会多多少少包含一些真相,在此基础上再去创作和发挥,能产生真假难辨的效果。

例如财产亿的传闻,其真相基础是刘晓庆曾在很多场合下佩戴高档翡翠,报道者紧紧抓住这一点,渲染其收藏翡翠的数量之多,以及升值之巨,最终估算出了与人们对“名演员”收入水平之猜测相符合的“亿”。

其次,流言的产生和传播,基于大众对某人某事的共同期待、好奇,甚至嫉妒、憎恨,而流言的强度则受到事件的重要性/爆炸性以及不明确性的共同作用。也就是说,流言越符合大众心理、其本身越扑朔迷离,强度也就越大。

第三,有人群的地方就用“从众心理”,正如《乌合之众》中所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会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当众口铄金,独立思考便成了认知负担,不如津津乐道、轻松吃瓜来得惬意。

然而吃流言之苦、被流言所害者,却不仅仅只有被中伤之人——某种角度而言,传播流言和听信流言者本身也是流言的被害人。

当你津津乐道于旁人的失误、挫败、丑闻时,便也进入了“流言”的陷阱。

正如鲁迅先生《论人言可畏》一文中所说:

小市民总爱听人们的丑闻,尤其是有些熟识的人的丑闻。

……

读者看了这些,有的想:“我虽然没有阮玲玉那么漂亮,却比她正经”;有的想:“我虽然不及阮玲玉的有本领,却比她出身高”;连自杀了之后,也还可以给人想:“我虽然没有阮玲玉的技艺,却比她有勇气,因为我没有自杀”。化几个铜元就发见了自己的优胜,那当然是很上算的……

▲电影《阮玲玉》剧照

看了《我是刘晓庆》之后,更能理解阿阮生前的处境了:唐季珊的确是在遗书上玩了避重就轻的文字游戏,但在当初阿阮正感情失意、官司缠身之时,各路流言也的确就是压倒这个脆弱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一句“人言可畏”也可算是发自肺腑了……

扪心自问,在吃瓜的时候,你是否也抱着某种不便明言的恶意呢?这种恶意来源于对他人不美好的期待。

心理学认为,人们惯于将别人当作自己的映照,以此来找寻平衡。比用他们的“好”映照自己的“不好”更容易接受和感到舒适的,是用他人的“不好”来反衬自己的“好”。

人们常会下意识地以此来平衡自身的无力、无价值或者缺乏意义感,然而,当他暗自洋洋得意:“哦,原来看似光鲜靓丽的XX人也不过如此啊”的时候,也就陷入了“他不好、我好”的人生象限中,自此洋洋自得起来,绝不会决心令自己更好一点。

这样的自我麻痹和放弃,是真正的“不可救”。

▲电影《阮玲玉》剧照

关于这方面的自持和睿智,或许要向苏格拉底学习。当古希腊城邦中的“流言蜚语”无情戕害他时,他却对流言保持着“三重过滤”原则——

第一重:真实。

你能确保要讲的事情是真实的吗?

第二重:善意。

你要说的是关于某人的好事吗?

第三重:实用。

你要说的这件事对我有帮助吗?

假如你要传播或者相信一件事,那么可以先用“三重过滤”原则来思考它:如果它既不真实、又不美好、同时对自己有没有丝毫帮助,那就令它止于此吧……

要警惕,别让流言杀了无辜之人,也别令自己落入圈套,最终在无形中被它杀死!

图片来自于网络

撰文:观复采芹人

监制:观复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5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