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阮发展 >> 正文 >> 正文

唐代琵琶历史中民族融合的体现

来源:阮 时间:2023/3/27

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这些乐器来自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习俗,他们的表演和表演形式都反映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琵琶的雏形早在秦汉时代就已出现,到了魏晋中原,但在中原,它仍是一种异域的乐器。

到唐朝,由于与中原人民的生活、文化融合,琵琶演奏表现出浓厚的中原民族特色,演奏方式、弹奏姿态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琵琶传入中原,既是不同民族音乐的交融,又是不同民族文化交融、共同发展的一部历史。

1.琵琶在魏晋时期的发展历程

琵琶原来并非一种乐器,它是一种广义的乐器。其代表的是波斯曲项四弦琵琶,印度五弦琵琶,中国阮咸。琵琶是从秦汉开始出现的,到后来才有了琵琶的雏形。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琵琶才传入中原,此时,琵琶已成为一种外来的乐器,而中原地区的琵琶演奏则依然保留着西域的特色。

琵琶的弹奏大多是在马背上,一面骑着琵琶,一面用琵琶弹奏,与中原传统的牧歌不同,中原的乐曲反映了中原人的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观念,是一种保守的表现,而琵琶则表现出了游牧民族的奔放个性和游牧民族的自由性。

不过,由于他们的性情和性情的奔放,所以在这个时候,琵琶的弹奏变得很容易,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只要熟练地使用手指的技术就行了。

琵琶传入中原后,主要流传于江南,而此时,琵琶还没有与中原文化相结合,只是江南地区的一种外来音乐。

2.唐代琵琶的发展历程

自魏晋至唐朝,琵琶经历了许多变迁,而中原地区的琵琶表演早已失传。琵琶传入中原后,渐渐融入中原人民的生活方式,更具中原文化的特征。

琵琶的演奏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最早的时候,琵琶传入中原,所弹奏的音乐多与游牧、骑马有关,体现了一种豪放奔放的情怀。到了唐朝,大部分的琵琶都是以情歌为主。

唐代对琵琶的弹奏方式进行了改革,特别是到了唐朝晚期,它的演奏技术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变。

在演奏方法上,以往的琵琶演奏都是横抱演奏,这与西方文化相联系,琵琶最早是在马背上演奏,演奏时要骑马演奏,因此,用横抱演奏比较恰当。

而琵琶传入中原,融入了中原文化,弹奏的曲子已经不在马背上了,而是固定在了原地,弹奏的人坐了下来,身体也稳定了下来,这样的弹奏方式就显得有些不太妥当了。

最初的琵琶形态为西域的琵琶,到了唐朝,琵琶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唐朝的琵琶呈半梨形,这是西域的琵琶与中原的传统直项琵琶相结合而形成的。

西域乐项琵琶原属四项,唐代时,为适应其演奏的特征与内容,采取中原传统的直项琵琶多柱,使其音柱数目增多,音域扩大。

西域琵琶的演奏要求并不高,而且种类比较单一,很难适应中原人民对音乐的渴求,因此,必须改良琵琶,创造出新的琵琶。

唐人的琵琶体多为红木,乌木,紫檀,而琵琶的面板则是以梓木为主。根据文献记载,唐代以红木为主要原料制作琵琶。例如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唐人琵琶,其所用的就是这种乌木。

《明皇杂谈》中说,杨玉环平时弹奏的琵琶,也是用红木制作而成。到了唐朝,琵琶中、下段又有了新的变化,它的下端外面包上了一层皮,叫做“扞拔”。

在琴体的下部加上一层皮革,能有效地保护琴身,避免琴盘受损,通常皮件都是较为精细的,能起到装饰和美化的效果。

早期的琵琶弹奏方法多为拨弹,至唐朝才有了弹奏的指法。从拨弦到指弹,既有其演奏方法上的改变,也有其自身文化的变迁与艺术的提升。

“拨弦”与“指”的演变,是琵琶发展史上最大的改变,唐朝的时候,要讲究弹奏的节奏、弹奏的力道,有些老手能很好地把握,把它的感情表现出来。

在古代,曲项琵琶只能用拨子演奏,而西域的琵琶制作则是依靠本地的特点,有的琴弦是用动植物的筋、皮制作而成,制作起来并不是很好,需要用拨子来演奏,这就导致了当时的演奏技巧非常单一,演奏的音色和西域人的个性差不多。

唐朝仅有的一种拨弦乐器,妨碍了唐朝琵琶的发展,不利于大规模的普及。江南一带,以桑竹为主,江南人的柔美气质和优美的景色,都被引入了琵琶之中,用丝竹制成的琵琶,琴声细腻,容易演奏,渐渐替代了以前的琴弦。

不过,用丝竹做的琴弦,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太短了,承受不了太大的压力,张力小,音量小,如果一直弹下去,很可能会导致琴弦变短,这是丝竹的致命弱点。

这样就有了弹指的弹奏方法,既克服了传统的丝竹乐器的缺陷,又保留了弹奏的灵活性和高超的技艺。

琵琶传入中国,尤其是传入中原以后,能够与中国的民族音乐相结合,得益于隋唐的歌舞。唐代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各个民族相互交融,因此,中国的音乐与外来的音乐结合在一起,西域的音乐与中原的音乐结合在一起。

在演奏乐器方面,用来弹奏民族音乐的乐器,也会弹奏异域的乐曲。用来弹奏异域音乐的乐器,也弹奏出自己的民族乐曲,两者互相交融。

就拿琵琶来说,在隋唐时期,琵琶是一种很重要的乐器,在隋唐时期,九部和十部音乐中,琵琶是主要的乐器。

七部乐是指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疏勒伎。

中原民间的传统歌舞,龟兹伎、疏勒伎、国伎、中原民族、天竺伎、安国伎等,都属于外来音乐。

这些乐曲的主体是琵琶,而琵琶作为乐器演奏的主体,也是一种独奏。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唐朝各个民族的音乐是高度融合的,琵琶是中原民族音乐以及其它地方民族音乐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与中国各族音乐有着很深的联系。琵琶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逐步演变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一种形式。

要使各个民族的音乐互相交融,就要接受各种音乐文化、音乐观念,而不能用自己的文化和观念来评判别人的音乐。一个国家,如果有外国的音乐,那就是一个强大、开放、包容的国家。

中国的琵琶是与西汉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唐代,中国国力空前强大,实行开放政策,为中国发展琵琶创造了有利条件。大批的外国游客涌入唐国,带来的不仅仅是土生土长的土特产,还有来自大唐的独特的音乐。

例如,日本遣唐使将琵琶传入日本,其后又与日本的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流派,推动了日本本土的发展。

因为它是中国的一种文化,所以我们要尊重、支持各种音乐,就像琵琶,因为它的开放、包容,所以它与自己的民族音乐相结合,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重要乐器。

唐代是琵琶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其国力的强盛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使其得以发展。

琵琶是一种从国外引进的琵琶,后来又与中原的直项琵琶融合而成,具有中国特色。唐代与周围诸国交往频繁,与各国交往频繁,促进了琵琶文化的发展。

唐代,各族文化交融,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互相交融,西域音乐给中原人以不同的生活情趣。

唐朝的琵琶发展是唐朝各民族融合的标志,从最初的弹奏乐器表现西域的豪迈,到后来与中原文化的深度融合,中原人民的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丰富了它的内涵,使它更加富有生气和优雅。

从琵琶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各个民族的音乐要得到发展和存在的权利,就需要民族间的融合,而国家要保持开放,要吸取外国的音乐和文化,并将其与自己的国情相结合,使之具有自己的特点。

琵琶是一种与中原民族音乐、文化融合的异域乐器,它已成为我国民族乐器的代表,长期统治着整个时代。

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的代表,由于唐代的开放政策和国力的强大,它的发展迅速,并传播到了周围的国家,对中国的音乐艺术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它既是中外音乐的交流,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

今天,我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资源,同时也在持续地向世界开放,就像当时的琵琶一样。

因此,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必须不断地与国外的音乐进行沟通与融合,吸取其优秀的音域元素,从而促进中国的现代发展。

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的代表,琵琶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都已成功地与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相融合。从它的融合历史来看,各个民族的音乐都是相互交融的,没有单独发展的。

如今,世界已经是一个整体,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不同的民族音乐也越来越多。

在对待外国音乐时,应吸取其精髓,并将其与自己的音乐、文化相融合,使之成为具有自己民族特点的音乐形式,从而推动各个民族音乐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294.html